朱芳芳
(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廣州511300)
三種專利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
——以廣東省為例
朱芳芳
(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廣州511300)
從三種類型專利角度探究廣東省經濟增長,利用1985~2014年數據,用誤差修正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得到三種專利申請量和經濟總量間的數量關系,研究還發現發明專利對廣東省經濟增長的影響遠大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證明了原創性創新在廣東省經濟轉型升級中的核心作用,進而發現專利成果應用和轉化率不高,經濟增長與專利產出間尚未形成良性循環機制。此研究對步入“十三五”的廣東省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對其他省份亦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三種專利;創新;誤差修正模型;經濟增長
專利數量是全球公認的衡量創新活動的指標。隨著發明創造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專利成為技術創新的戰略性資源和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凡是發達國家,無一不是老牌專利大國,如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它們的專利擁有量與科技、經濟的發達程度同樣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絕非巧合,其間有著必然聯系。廣東作為中國經濟大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其經濟亟需以創新驅動。
索羅1956年首次創立的外生經濟增長模型,表明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羅墨1986年開創性地提出內生經濟增長模型,認為知識和技術研發是經濟增長的源泉。隨著專利產出作為衡量技術進步的常用指標,Crépon、Groshby、Ernst、Jalle都對專利在經濟增長中的效應進行了研究。國內很多學者比如文亞青等也都關注到相關領域,但他們都只是關注專利總量和經濟產出之間的關系。
近些年逐漸有學者關注到不同類型專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比如趙彥云等就全國情況進行了探討并做了對比分析。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國或地區由于技術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制度環境存在差異,導致專利產出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方式、程度會有各自特點,不可一概而論。通過對廣東省專利發展進程的深入研究,探索三種類型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的數量關系,體現其區別于其他省份的特點,此研究目前不多見。
1984年,我國制定首部《專利法》,將專利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專利。發明是全新的創造,實用新型是適于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色彩形狀等做出的新設計。顯然,發明專利的技術含量最高、創造性最強。自《專利法》制定三十多年來,廣東省三種專利產出一直高速增長,且三種專利各自申請量占比差距逐漸縮小,發明專利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其在三種專利中的主導地位亦愈發凸顯。主要利用計量理論和模型、結合軟件Eviews進行研究。
以GDP作為經濟產出的度量指標,即被解釋變量(GDP指數1985年=100)。
專利產出指標選取專利申請量,因為專利申請量是專利產生的數量,申請量與批準量之間線性相關程度很高(相關系數均在0.98左右)。因此解釋變量選取發明專利申請量xf,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xs,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xw。
在利用時間序列建模時要求為平穩序列,序列GDP、xf、xs、xw均不平穩,故分別對其取對數,從計量分析角度,可以消除數據的異方差;從經濟意義角度,變量對數的差分近似于變量的比率。根據ADF檢驗,由表1可知四個序列經過一階差分后均變得平穩,即 ln GDP~I(1)、ln xf~I(1)、ln xs~I(1)、ln xw~I(1)。根據協整理論,當多個序列單整階數相同時才可能協整,故可對這四個序列進行協整分析。

表1 ADF檢驗
協整理論的經濟意義在于,雖然幾個變量具有各自的長期波動規律,但如果它們是CI(d,b),則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長期穩定的關系。使用科克倫-奧克特迭代法,消除自相關后的模型為:

殘差項et為平穩序列,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從而序列 ln GDP、ln xf、ln xs、ln xw間具有協整關系,經濟意義在于,廣東省經濟增長率同三種專利申請量的增長率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具體表現為冪函數關系:

根據AR(1)=0.5822可得廣東省經濟增長與專利產出間的短期波動向長期均衡調整的ECM為:

ut為平穩序列,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
根據計量分析可得:1985~2014年間,廣東省GDP與三種專利申請量的對數間存在協整關系,它們之間呈現共同的增長趨勢且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當其他兩種專利申請量不變時,發明專利申請量每增加1%,GDP增加0.2301%;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每增加1%,GDP增加0.1234%;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每增加1%,GDP增加0.1652%。可見,三種專利產出的增長都會帶來經濟的增長,但發明專利產出的增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最大。這是因為發明專利的技術含量最高、創造性最強,最具經濟價值,故而其在廣東省以創新驅動經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中的核心地位凸顯。但總體而言,三種專利量的增長對經濟增長促進效果并不十分顯著。
已有相關調查顯示,由于資金不足、設備技術人才匱乏等原因,目前我國專利實施率低,故專利由申請到產生經濟效益尚具有一定的滯后效應。

表2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表2表明,滯后四年時,發明專利申請量是經濟產出的格蘭杰原因,且此時最顯著,滯后三年時,經濟產出亦是發明專利申請量的格蘭杰原因;滯后三年時,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均是經濟產出的格蘭杰原因;分別在滯后期為一年、兩年時,經濟產出是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的格蘭杰原因。由此可見,廣東省三種專利產出與經濟產出間都呈現出互動關系,專利產出對經濟產生顯著影響且具有滯后效應。
從上述實證分析可知,目前廣東省三種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如下。
第一,廣東省GDP和三種專利申請量間呈現如模型(2)的冪函數關系,說明專利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表現為幾何倍數的模式,但指數均小于1,表明這種作用還遠未充分發揮出來。
第二,廣東省經濟與三種專利產出的對數間存在協整關系和長期均衡關系,且呈現共同的增長趨勢。變量對數的差分近似等于該變量的變化率,根據模型(3):三種專利申請量的增長對經濟增長均起促進作用,而其中尤以發明專利申請量的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率影響最為顯著。可見在廣東省經濟增長中,原創性創新確實是重要影響因素。
第三,根據模型(3),三種專利申請量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率影響都不強。說明處于經濟轉型期的廣東省,其專利成果還未得到很好地應用和轉化,專利激勵作用沒有有效地引導到經濟增長上來。
第四,三種專利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率的短期波動修正系數為-0.4178,符合反向修正機制,表明上一年的非均衡誤差以0.4178的比率對本年度的經濟增長率進行反向修正,使得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會過多地偏離長期均衡狀態。從絕對值來看,長期均衡關系對短期關系有一定的調整作用,但不是很明顯。因此,廣東省的經濟增長與專利產出之間沒有形成較好的循環發展機制。
第五,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三種專利產出對經濟增長都有一定程度的時滯性,其中發明專利產出對經濟產出約有四年的滯后期,這與國外三百多年來專利制度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結論基本相符。顯然,廣東省作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其專利對經濟促進作用的時效性不強,尚需加強。
[1]陳美章.專利制度在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知識產權,1998(4).
[2]文亞青,等.專利產出與廣東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2(4).
[3]趙彥云,劉思明.中國專利對經濟增長方式影響的實證研究:1988~2008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4).
[4]李國璋,等.協整理論與誤差修正模型在實證應用中幾個問題的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4).
[5] Solow,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1957(39).
[6]Romer,PM.Increasing Returnsand Long-Run Grow th[J].Journalof PoliticalEconomy,1986(5).
[7] Crépon B,Duguet E,Mairesse J.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novation,and productivity:an econometric analysis at the firm level[J].Economic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enology,1998(7).
[8] Groshby.M.Patents,innovation and grow th[J].Econom icsLetters,2000(76).
[9] Ernst H.Patent applications and subsequent changes of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crosssecti-on analyseson the firm level[J].Research Policy,2001(30).
[10]Jalle,JT.How to measure innovation?New evidence of the technology grow th linkage[J].Research in Econom ics,2010(64).
F224
A
1005-913X(2017)11-0117-03
2017-09-16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GD15XYJ01)
朱芳芳(1982-),女,湖北天門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經濟統計。
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