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物流運輸管理》改革研究
◎李靜
隨著物流電子商務經濟﹑物流運輸技術進程的加快,當前市場上出現了眾多物流運輸企業,這導致物流運輸業競爭更為激烈。物流運輸企業為保證自身能夠得到長遠的發展,在招聘員工時,要求新進員工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能夠很快上崗工作,以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然而剛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由于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動手能力和協調能力都較差,往往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這些因素給地方院校物流專業畢業生就業帶來巨大壓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本文應用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模式,通過要求學生以完成項目為目標,將理論知識與項目任務相融合,充分發揮項目實踐性優勢,驅動學生對物流運輸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與應用,以達到提高學生物流運輸環節操作能力和增強就業競爭力的目的。
輸部門﹑以及生產企業和商貿連鎖企業的運輸部門培養業務操作人員﹑運輸項目主管﹑運輸部門經理等。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具有物流運輸業務的市場處理與開拓能力,具備運輸一線業務操作與管理的基本專業能力,具有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從物流的功能角度分析,現代物流包括運輸﹑搬運裝卸﹑倉儲﹑包裝﹑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運輸是物流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功能。《物流運輸管理》是物流管理專業核心骨干課程,也是重要的專業技能課,在物流管理重要的教學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課程旨在為貨物運輸企業﹑物流企業運
以實踐能力為本位。《物流運輸管理》實踐教學法的教育模式不僅有利于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而且能消除或縮短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培訓﹑磨合﹑適應過程,盡快為用人單位和社會創造經濟效益。
以與企業和行業合作為著力點。物流行業企業的發展與高職物流培養單位是相輔相成的,物流管理專業培養單位要為物流行業企業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資源,也需要物流行業企業的支持和幫助。對接教育模式的實施主要通過訂單式培養方式以及工學結合等方式來實現,這種教育方式在物流管理專業的實施有利于培養單位調整專業方向。
以學生為主體,實現教學過程行動化。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必須得到充分的﹑有效的體現。同時實現教學過程行動化,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學習過程的策劃者,課程設計者,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

研究課程的內容體系
教學考核與評價。采用項目化教學,使教學過程與實際崗位的技能訓練融合到一起,融“教﹑學﹑做”于一體。教學考核與考評改變以往的以期末考試為主的方式,代之以過程考核為主。課程的總成績由兩部分組成:過程考核成績占百分之七十,期末考試成績占百分之三十。每個項目的教學過程中,圍繞項目的訓練目標,從學習態度﹑職業素養﹑任務完成質量﹑團隊精神等進行綜合考核。過程考核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老師評價相結合。每一個項目結束后好,都有一個完成該項目的成績,所以項目完成后得到過程考核成績。
實現課程結構與崗位任務的對接。打破依據知識本身的邏輯設置課程﹑組織內容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參照點設置課程﹑組織內容。
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能力的對接。打破依據知識的完整性選擇課程內容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圍繞職業能力的培養選擇課程內容。
實現教學情境與工作情境的對接,打破理論與實踐分離的二元課程模式,轉變為以項目為載體實現工學結合,依據工作情境建構教學情境,每個教學情境包含多個不同的工作任務,通過不同的工作任務的訓練,把該學習情境的所有知識點都涵蓋進去。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構建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專業課程開發是當前高職院校物流專業課程建設的新思路,它能夠將學習情境﹑課程體系改革﹑課程內容安排融于一體,以培養專業型﹑實踐型人才為基本導向。物流管理專業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工學結合的模式,來實現實用性人才的培養任務。因此,也要從這些方面出發。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該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課程設置內部的整體性﹑系統性,來設計更加完善的課程內容。
本文是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物流運輸管理》課程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jyxm670.
合肥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