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高等職業院校“5311”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劉濤
做好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建立一個評價主體多元、評價體系完整、評價方式多樣、評價覆蓋全面、評價、反饋、監控及時的教學質量評價“生態圈”,是開展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更好的保障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
近幾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猛發展,逐步樹立全面質量管理模式,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呈現出以下特點:實施全面質量管理保障體系建設,構建多元化教學質量監控主體成為共識;教學質量評價重心前移,監控布點愈加科學,人才培養全程﹑多方位﹑信息化的過程性評價觀初步建立;實施培養階段重點問題評價,實現了教學質量評價常態化﹑規范化﹑開放化。因此建立一個評價主體多元﹑評價體系完整﹑評價方式多樣﹑評價覆蓋全面﹑評價﹑反饋﹑監控及時的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質量評價“生態圈”尤為重要。“5311”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建立此“生態圈”的一種有效的實踐。
構建“5311”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即引入5個評價主體(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行業﹑企業和社會公眾),結合內部保證體系建設要求,構建3個體系(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與之配套的教學質量標準體系和教學質量監控標準體系),搭建1個平臺(教學質量評價網絡平臺),使整個教學質量評價貫穿于1個過程(人才培養全過程)。可以運用“5311”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進行多方位﹑立體化﹑開放性的綜合評價實踐。
“5311”教學質量評價模型如圖1所示,具體包括內容為:

圖1 “5311”教學質量評價模型圖
為實現教學質量評價的全面性,需要人才培養和人才聘用等相關方參與人才培養的教學質量評價。現在所有高職院校基本都建立有校企理事會﹑專業指導委員會等組織機構,高職院校可以結合現有組織機構,優化和完善現有組織機構,將政﹑校﹑行﹑企和社會公眾等相關方引入組織機構。比如可以成立區域性職業教育集團,依托職業教育集團,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理事會,設置秘書處﹑常務辦公室等常設機構,建立專業理事會﹑質量評價辦公室等分支的組織機構架構,將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和社會公眾等參與教學質量評價的多元主體融入框架中各組織機構中,完善章程和職責,實施校企﹑校校﹑校行多形式﹑多主體集團化合作,成員單位深度參與學校教育教學過程,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人才共育﹑互惠多贏。
制定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師資隊伍建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教學基本條件評價指標體系﹑教學經費投入評價指標體系﹑人才培養目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專業建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頂崗實習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師德考評指標體系﹑學生管理工作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校企合作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技術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學生畢業評價指標體系﹑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人才培養評價要素,將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教學質量標準體系,以人才培養過程為主線,按照時間順序,將各個學期模塊化,每個模塊都依托多元評價主體進行過程化評價。需研究具體的教學質量評價的項目,確定項目內容﹑評價依據﹑參與評價主體及參與機制﹑評價的方法﹑評價結果的運用等詳細內容,使教學質量評價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各環節。
構建與多元化評價主體相適應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需將多元評價體系相關指標納入﹑補充到監控體系之中,建立與多元化評價主體相適應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如圖2所示。成立教學質量監控組織,制定教學質量監控制度,研究教學質量監控方法。

圖2 多元參與、全過程、網絡化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教學質量標準體系﹑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建立要重點融入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要求和診斷與改進工作要求。
建設一個評價主體多元化的信息化網絡平臺,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行業﹑企業和社會公眾可以及時根據實際情況,從不同角度對人才培養全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對教學質量進行客觀﹑公正﹑全面﹑及時的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完善﹑糾偏。該網絡平臺具有動態性﹑及時性﹑準確性﹑開放性和保密性等特點,能實現實時記錄﹑實時監控﹑實時反饋;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校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該網絡平臺具體包括教學質量信息收集模塊﹑教學質量網上評價模塊﹑教學質量監控預警模塊。
“5311”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完善﹑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過程的全面和標準化,切合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與高等職業院校改革的要求,能大大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基于主體多元的過程化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研究與實踐》是德州職業技術學院承擔的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德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