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通,唐衍力
( 中國海洋大學 水產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3 )
瓦努阿圖及周邊海域金槍魚延繩釣上鉤率和漁場分布的初步研究
李世通,唐衍力
( 中國海洋大學 水產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3 )
根據2013年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的兩艘金槍魚延繩釣船的漁場數據、放釣數據以及漁獲物數據,研究了全年各月份漁場分布情況及主要漁獲物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變化。結果表明,漁獲物包括長鰭金槍魚、黃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旗魚類等,根據相對重要性指數,確定優勢種為黃鰭金槍魚和長鰭金槍魚,其相對多度分別為75%和10%。長鰭金槍魚的日均高產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漁區集中在S 15°~17°緯度區間以及南部S 26°~27°緯度區間,黃鰭金槍魚高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漁區集中分布在S 8°~13°的緯度區間,長鰭金槍魚高產漁區海表溫度集中在20~22 ℃和27~30 ℃,黃鰭金槍魚高產漁區則集中在海表溫度28~29 ℃海域。
延繩釣;長鰭金槍魚;黃鰭金槍魚;上鉤率;漁場分布
金槍魚類指鱸形目中的鯖科、箭魚科和旗魚科,共計約30種魚類,屬大洋性洄游魚類,廣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中低緯度海域。據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統計,中西太平洋金槍魚年產量約占世界各大洋總產量的70%,作業方式包括圍網、延繩釣、竿釣和拖網等。中國于1988年開始派遣漁船到中西太平洋海域進行漁業生產,在國家“走出去”的遠洋漁業扶持政策之下得以快速發展。目前,中國在該海域延繩釣作業漁船共計331艘,已經形成以國家遠洋企業為龍頭,地方漁業企業為輔的全面發展態勢,而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最早進入該海域作業,具有較為成熟的作業方式及豐富的實踐經驗。諸多學者對金槍魚漁場形成與海洋表層水溫、溫躍層變化、洋流變化、厄爾尼諾現象之間關系進行了調查研究[1-10],也有金槍魚種類的生物學特性研究[11-12]。與生產實踐較為貼切的研究相對較少,僅部分學者研究了延繩釣鉤型、放釣深度等對漁撈效能的影響[13-17],以及上鉤率及目標和兼捕漁獲[18-20]。筆者對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的兩種主要金槍魚延繩釣船的生產作業數據進行對比,以獲得全年內漁場分布情況和主要漁獲物高產漁區并對兩船生產差異情況進行對比分析,進而能在遠洋漁業發展中為生產漁船的作業漁場選擇起到指導作用。
調查船為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中水608”船,總長26.26 m、型寬6.4 m、型深3.4 m、總噸位119 t、主機功率235 kW,為金槍魚冰鮮和常溫冷凍金槍魚作業;“中水805”船總長37.6 m、型寬6.8 m、型深3.5 m、總噸位223 t、主機功率447 kW,為低溫和水冷金槍魚作業。調查時間為2013年1月至12月。調查數據包括漁船作業參數、漁場位置、放鉤數量、主要經濟魚類捕獲數量及質量。
漁具結構:浮子直徑360 mm,浮子繩直徑6.8 mm、長度為15 m,干線為直徑3.8 mm的聚酰胺單絲;支線分為3段,以轉環相連,第1段為直徑3.0 mm的編織繩,長度約1.5 m,第2段為直徑1.8 mm、長度16 m的聚酰胺單絲,第3段為直徑1.8 mm的透明尼龍單絲,末端連接釣鉤;兩浮子之間共放置25枚支線。
“中水608”船作業時間為210 d,作業海域范圍為南緯8°~18°、東經156°~173°,作業海域包括所羅門群島和瓦努阿圖專屬經濟區以及瓦努阿圖和斐濟之間的公海區域,調查站位見圖1中黑色圓點標記。“中水805”船作業時間為253 d,作業海域范圍為南緯8°~27°、東經158°~179°,作業海域包括所羅門群島和瓦努阿圖的專屬經濟區以及斐濟以南的公海區域,調查站位見圖1中實心方塊標記。

圖1 調查站位
本文數據分析以1°×1°為1個漁區,對每個月份的每個漁區的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進行計算,具體計算方法例如,A漁區的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以當月落在該漁區總的漁獲數量/總的捕撈努力量×100%。
采用相對重要性指數(IRI)來研究魚類群落優勢種的成分[21]。
IRI=(N+W)F
式中,N為某一種類的尾數占總尾數的百分比,W為某一種類的漁獲質量占總漁獲質量的百分比,F為某一種類出現的站位數占總調查站位數的百分比。若IRI>100則為重要種,若IRI>1000則為優勢種。
調查期間,獲得漁獲物種類共有12種,“中水608船”捕獲漁獲物9044尾,質量139 401 kg。“中水805”船捕獲漁獲物19 033尾,質量251 411 kg。黃鰭金槍魚和長鰭金槍魚各捕獲286 t和62 t,分別占總數的73%和16%。漁獲魚類數量和質量分布情況見表1和圖2。

表1 兩艘船漁獲物種類
根據漁獲尾數百分比和相對重要性指數,種群重要種(相對重要性指數>1000)有7種,旗魚類僅藍槍魚相對重要性指標>100,其余旗魚類均<100,其他重要種包括大眼金槍魚、鰹魚、沙氏刺鲅、棘鱗蛇鯖和斑點月魚。優勢種為黃鰭金槍魚(相對重要性指數=14 818)和長鰭金槍魚(相對重要性指數=2555),其漁獲尾數百分比分別為75%和10%(表2)。

圖2 兩船漁獲物數量構成對比

魚種漁獲尾數百分比/%相對重要性指數長鰭金槍魚7514818大眼金槍魚2404鰹魚5597黃鰭金槍魚102555藍槍魚1180條紋四鰭旗魚08劍魚049沙氏刺鲅3449鲯鰍2170棘鱗蛇鯖2345斑點月魚1195雨傘旗魚192
調查船每2個月為1個作業航次,全年共統計6個航次。統計分析處理以1°×1°為1個漁區,將兩艘船每2個月作業的漁區按緯度從低到高進行排列,對兩船優勢漁獲物長鰭金槍魚和黃鰭金槍魚的上鉤率進行對比分析(圖3)。

圖3 “中水608”及“中水805”經濟漁獲物日均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對比
“中水608”船整體長鰭金槍魚上鉤率約為10條/千鉤,其中5—10月的水平比較穩定,其余月份波動比較明顯,黃鰭金槍魚整體上鉤率水平較低,在8—11月能達到5尾/千鉤的水平,其余月份上鉤率在1~3尾/千鉤的低水平徘徊。
“中水805”船長鰭金槍魚上鉤率平均值為18.03尾/千鉤,在8月達到最高的40尾/千鉤的水平,但也表現出較大的波動性,黃鰭金槍魚上鉤率水平較低,全年平均值僅為1.49尾/千鉤,最高值為3.63尾/千鉤,出現在5—6月。
整體看來5—11月為長鰭金槍魚和黃鰭金槍魚漁汛旺季,中水608船和805船平均上鉤率分別為22.21尾/千鉤和38.07尾/千鉤,高于其他月份的17.41尾/千鉤和22.42尾/千鉤。
黃鰭金槍魚在5—11月上鉤率,分別為17.41尾/千鉤和4.26尾/千鉤,高于其他月份的5.43 尾/千鉤和3.2尾/千鉤。
“中水608”和“中水805”船長鰭金槍魚的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大小及分布見圖4,“中水608”船1—6月作業漁場集中分布在瓦努阿圖專屬經濟區東部南緯12°~18°、東經165°~175°海域,不同作業漁區之間的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值差異不大;7—8月漁場向北轉移至南緯9°~15°、東經165°~175°海域,所有漁區長鰭金槍魚日均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并未出現較大差異;10—12月的作業海域覆蓋了所羅門群島專屬經濟區以及瓦努阿圖專屬經濟區,高值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漁區出現在南緯16°、東經165°位置。
“中水805”船由于船型功率較大,作業漁場更加廣闊,1—2月分布在南緯13°~17°、東經168°~173°海域;3—6月份分布在南緯8°~16°、東經158°~173°大范圍海域,作業漁區之間長鰭金槍魚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差異不大,僅南緯13°~14°、東經168°~170°范圍內漁區出現較高值;7—8月作業漁區分布在南緯25°~27°、東經170°~179°海域,是高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漁區分布最集中的海域;9—12月漁場主要分布在南緯12°~18°、東經163°~173°海域,高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漁區約在S 15°。
全年瓦努阿圖經濟區內長鰭金槍魚高產漁區68個,最高值為47.88尾/千鉤,南緯14°~17°、東經165°~170°海域為高產漁區較為密集海域,所羅門經濟區內高產漁區19個,最高值為22.16尾/千鉤,南緯13°~15°、東經163°~165°為高產漁區較為密集海域,7—8月“中水805”船在南方公海海域作業,高產漁區16個,最高值為56.79尾/千鉤,高產漁區集中在南緯26°~27°、東經170°~175°海域。
“中水608”船上半年作業的南緯13°~18°、東經165°~173°海域范圍,黃鰭金槍魚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整體表現頹勢,所有漁區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始終維持在4尾/千鉤之下;7—8月作業范圍北移至南緯9°~15°范圍,黃鰭金槍魚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出現少量增長,南緯15°、東經168°漁區出現較高值;9—12月在所羅門群島海域出現高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
“中水805”船1—2月黃鰭金槍魚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較高值出現在南緯16°、東經171°漁區;3—4月作業漁場比較分散,黃鰭金槍魚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普遍較低;5—6月,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較高值漁區集中分布在南緯11°~13°緯度范圍之內,其余作業漁區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偏低;下半年7—12月的作業中,在南緯20°以南漁區黃鰭金槍魚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普遍較低(圖5)。
全年瓦努阿圖經濟區內黃鰭金槍魚高產漁區34個,最高值為8.71尾/千鉤,在南緯12°~15°、東經165°~170°海域為高產漁區較為密集海域,所羅門經濟區內高產漁區18個,最高值為32.05尾/千鉤,南緯8°~12°、東經158°~163°為高產漁區較為密集海域,7—8月“中水805”船在南方公海海域作業,所有漁區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均低于2尾/千鉤。
對高產漁區與溫度的關系進行對比分析。全年12個月各自的高產漁區數量見圖6,其高產漁區在5月和7月出現高峰,分別為22個和15個,黃鰭金槍魚高產漁區在1、4、5、6、7、11月超過5個,其余月份均低于5個,最高的為5月的14個高產漁區。
每個月份長鰭金槍魚高產漁區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和溫度的對比情況見圖7,溫度為當月該漁區海表溫度的平均值,來源于日本氣象海洋株式會社。長鰭金槍魚高產漁區溫度明顯分為兩個區間,一為20~22 ℃溫度區間,二為27~30 ℃溫度區間,結合之前分析,其中20~22 ℃溫度區間主要對應7—8月“中水805”船在南緯26°附近公海區域作業的漁區,27~30 ℃溫度區間則對應于所羅門經濟區和瓦努阿圖經濟區的漁區。

圖4 “中水608”船和“中水805”船長鰭金槍魚日均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大小及分布

圖5 “中水608”和“中水805”船黃鰭金槍魚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大小及分布

圖6 高產漁區個數月度變化

圖7 長鰭金槍魚高產漁區的海表溫度
長鰭金槍魚高產漁區的溫度分布明顯分為兩個區間,第一溫度區間最高溫度21.6 ℃,最低值19.6 ℃,平均值為20.7 ℃,中位數為20.8 ℃;第二溫度區間最高溫度為30.2 ℃,最低溫度為25.6 ℃,平均值為28.1 ℃,中位數為28.2 ℃。
黃鰭金槍魚高產漁區的海表溫度情況見圖8,溫度區間最高溫度為30.6 ℃,最低溫度為26.6 ℃,平均值為28.6 ℃,中位數為28.7 ℃,全年64個高產漁區有52個漁區海表溫度落在28~29 ℃內,基本上屬于單峰分布型。從而說明黃鰭金槍魚高產漁區的海表溫度為28~29 ℃,為下一步生產作業中漁場選擇提供依據。

圖8 黃鰭金槍魚高產漁區的海表溫度
通過對兩船經濟漁獲物上鉤率的分析,從空間分布上來說,瓦圖海域為主要的長鰭金槍魚漁場而所羅門海域是重要的黃鰭金槍魚漁場,從時間分布上來看,1—8月主要漁場選擇是瓦努阿圖漁場,而9—12月所羅門漁場成為較佳的選擇。黃鰭金槍魚日均高產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漁區集中分布在南緯8°~13°,向南高緯度海域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有關研究表明,中西太平洋赤道兩側北緯10°~南緯10°范圍海表溫度是黃鰭金槍魚最適水溫28~29 ℃[4-5],與本文研究結果相吻合。長鰭金槍魚的日均高產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漁區集中在南緯15°~17°以及南部南緯26°~27°,有研究表明南太平洋長鰭金槍魚于南緯10°~25°產卵,洄游區域能達到南緯50°附近[22],初步分析南緯26°~27°緯度區間的高產是與南部公海海域廣闊、島嶼較少、洋流平穩、魚群較集中且易跟蹤有關。
從兩船的主要漁獲物長鰭金槍魚日均上鉤率來看,“中水608”船8.39尾/千鉤與“中水805”船17.14尾/千鉤有較大的差距;日均產量方面,“中水608”船644 kg較“中水805”船952 kg仍有差距,應該說“中水608”船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13年度兩艘在中西太平洋海域共生產作業463 d,除去每年固定的維修保養時間,正常情況下兩船每月的作業時間均約為20 d,并有部分月份臺風影響下取得390 812 kg的年度總產量,作業效果較好,為更多的金槍魚延繩釣漁船到該海域作業開辟了道路。
[1] 崔學森,樊偉,張晶.太平洋黃鰭金槍魚延繩釣漁獲分布及漁場水溫淺析[J]. 海洋通報,2005,24(5):54-59.
[2] 林顯鵬,郭愛,張洪亮,等.所羅門群島海域長鰭金槍魚的垂直分布與環境因子的關系[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11,30(4):303-306.
[3] 唐衍力,徐湛.中西太平洋長鰭金槍魚延繩釣漁場分布的時空變化[J].漁業科學進展,2015,36(3):22-28.
[4] 楊勝龍,張禹,張衡,等.熱帶印度洋黃鰭金槍魚漁場時空分布與溫躍層的關系[J].生態學報,2012,32(3):671-679.
[5] 劉洪生,蔣漢凌,戴小杰.中西太平洋長鰭金槍魚漁場與海溫的關系[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4,23(4):602-607.
[6] 范江濤,陳新軍,錢衛國,等.瓦努阿圖周邊海域長鰭金槍魚漁場分布及其與表溫關系[J].海洋湖沼通報,2011,42(6):71-78.
[7] 楊勝龍,周為峰,伍玉梅,等.西北印度洋大眼金槍魚漁場預報模型建立與模塊開發[J].水產科學,2011,30(11):666-672.
[8] 謝營梁.中西太平洋金槍魚延繩釣、曳繩釣和竿釣漁業概況[J].現代漁業信息,2002,17(10):14-16.
[9] Lu H J, Lee K T, Liao C 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south Pacific albacore[J]. Fisheries Research,1998,39(1):1-7.
[10] Chang S K, Hoyle S, Liu H I. Catch rate standardization for yellowfin tuna(Thunnusalbacares)in Taiwan′s distant-water longline fishery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with consideration of target change[J].Fisheries Research,2011,107(3):210-220.
[11] 陳鋒,郭愛,朱文斌,等.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海域黃鰭金槍魚的漁業生物學特性[J].漁業科學進展,2013,34(6):12-20.
[12] 李顯森,戴芳群,孫珊,等.中東太平洋金槍魚延繩釣漁獲物組成分析[J].海洋水產研究,2004,25(4):29-35.
[13] 李靈智,黃洪亮,劉健,等.大西洋中部金槍魚延繩釣性能評估初步研究[J].漁業信息與戰略,2012,27(4):310-315.
[14] 許柳雄,宋利明,王家樵,等.金槍魚延繩釣環形鉤和圓形鉤釣獲率比較[J].海洋漁業,2008,30(3):227-232.
[15] 宋利明,楊嘉樑,胡振新,等.兩種延繩釣釣具大眼金槍魚捕撈效率的比較[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1,20(3):424-430.
[16] 郭愛,林顯鵬,張洪亮,等.南太平洋公海長鰭金槍魚延繩釣釣捕技術及生產分析[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10,29(2):246-253.
[17] 吳因文,吳殷書.懸鏈線和拋物線理論在金槍魚延繩釣漁業中的應用[J].海洋漁業,2005,27(1):1-9.
[18] 謝營梁,徐吟梅,李勵年.韓國金槍魚漁業概況[J].現代漁業信息,2009,24(2):15-17.
[19] 高建芳,謝營梁,郁岳峰.臺灣在中西太平洋的金槍魚漁業[J].現代漁業信息,2010,25(10):10-12.
[20] 王飛.我國大洋性金槍魚漁業發展探討[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0(3):217-229.
[21] 高慧良,黃六一,李龍,等.黃河口海域春季和夏季須子網漁獲物組成分析[J].漁業現代化,2016,43(2):62-66.
[22] 樊偉,張晶,周為峰.南太平洋長鰭金槍魚延繩釣漁場與海水表層溫度的關系分析[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7,22(5):366-371.
CatchRateandDistributionofTunaLonglineFisheryinVanuatuandSurroundingOceanArea
LI Shitong, TANG Yanli
( College of Fisheri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 )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fishing groud and variation in daily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of target species was analysed based on the fishing and catch data of two tuna longline vessels of China Overseas Fishery Company in 201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tch included albacore tuna, yellowfin tuna, bigeye tuna, and swordfish, with relative abundance of 75% in albacore tuna(Thunnusalalunga) and 10% in yellowfin tuna(T.albacares) in the total catches, being two dominant species (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 >1000). The albacore tuna daily high CPUE fishing area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range of S 15°-17° latitude and S 26°-27° latitude, daily high CPUE fishing area of yellowfin tuna was concentrated in S 8°-13° latitude.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f high CPUE fishing area of albacore tuna was found at 20-22 ℃ and 27-30 ℃,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f high CPUE fishing area of yellowfin tuna was observed at 28-29 ℃.
longline;yellowfin tuna;albacore tuna;catch rate;fishing ground.
10.16378/j.cnki.1003-1111.2017.06.004
S977
A
1003-1111(2017)06-0714-08
2016-09-30;
2016-12-15.
公益性行業(農業)科技專項(201203018).
李世通(1990-),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漁具漁法.E-mail:stone11lee@163.com.通訊作者:唐衍力(1965-),男,教授;研究方向:漁具漁法.E-mail:tangyanli@o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