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丙超
(杞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河南 杞縣 475200)
持續負壓吸引與無負壓持續吸引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郭丙超
(杞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河南 杞縣 475200)
目的探討持續負壓吸引和無負壓持續吸引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將82例行胃癌根治術后的患者按抽簽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研究組給予無負壓持續吸引進行胃腸減壓,對照組給予持續負壓吸引進行胃腸減壓。觀察2組術后當天和術后第1、2、3天的引流量,術后情況(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胃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咽喉炎、肺部感染、發熱、切口感染、腸梗阻、吻合口瘺)發生率。結果2組術后第3天引流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當天和術后第1、2天引流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胃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對行胃癌根治術的患者給予無負壓持續吸引進行胃腸減壓,可促進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
胃癌根治術; 持續負壓吸引; 無負壓持續吸引; 胃腸功能恢復; 術后
胃腸減壓是胃癌根治術后一種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主要通過負壓吸引及虹吸技術原理[1],引出胃腸道氣體及液體。胃腸減壓可使胃腸壓力降低,恢復消化功能。持續負壓吸引及無負壓持續吸引是常見的胃腸減壓方式,但有研究[2-3]表明,持續負壓吸引不僅無法預防術后不良事件,還將對胃功能造成損傷。筆者對82例胃癌根治術后的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分別給予持續負壓吸引、無負壓持續吸引,比較兩種胃腸減壓方式對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選擇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在杞縣人民醫院住院的行胃癌根治術后的患者82例,排除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病和合并支氣管炎病史,已發生遠處轉移及術后意外拔管的患者。將82例患者按抽簽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2組性別、年齡及TNM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基線資料的比較
研究組給予無負壓持續吸引進行胃腸減壓:術前置入連接負壓球及一次性引流袋的一次性胃管,并使其處于關閉狀態。術后于患者床邊將引流袋固定,使其低于胃平面>15 cm,以不積壓負壓球囊為操作要點,通過引流管對處于自然狀態下的胃內容物、氣體等進行引流。對照組給予持續負壓吸引進行胃腸減壓,術前準備同研究組。術后,將引流打開,并對負壓球囊進行擠壓,負壓在5.33 kPa時實施引流。2組均于術后進行對癥支持治療。
觀察2組術后當天和術后第1、2、3天的引流量,術后情況(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胃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咽喉炎、肺部感染、發熱、切口感染、腸梗阻、吻合口瘺)發生率。
2組術后第3天引流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當天和術后第1、2天引流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組別n術后當天術后第1天術后第2天術后第3天對照組4155.9±19.878.7±25.799.9±32.8103.1±36.6研究組4141.5±18.761.4±24.779.4±25.893.6±63.4t15.12315.53315.3681.982P<0.05<0.05<0.05>0.05
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胃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均P<0.05)。見表3。


組別n肛門排氣時間t/h腸鳴音恢復時間t/h胃管留置時間t/d住院時間t/d對照組4190.5±5.332.8±7.55.8±1.315.6±2.4研究組4169.4±5.018.5±4.93.2±0.711.9±1.0t58.26725.02816.58912.605P<0.05<0.05<0.05<0.05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胃腸減壓是對消化系統疾病進行治療的首選方法[4],傳統多于胃癌切除術后進行持續負壓吸引進行胃腸減壓,吸出胃腸道氣體及內容物,使胃壓力降低,改善胃腸管壁的血液循環,進而恢復消化道功能。但是,有研究[5-6]表明,偏大的持續負壓吸引力會引起胃黏膜出血,甚至出現壞死,同時將大量液體吸出,易導致患者體內水、酸堿及電解質失衡。然而,持續負壓吸引是一種自然引流方式,可避免損傷胃黏膜,使患者體內水、酸堿及電解質紊亂降低。
本研究中,研究組術后當天和術后第1、2天引流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對行胃癌根治術后的患者給予無負壓持續吸引進行胃腸減壓,可增加引流量,促進胃內容物排出。此外,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胃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均P<0.05),提示對行胃癌根治術后的患者給予無負壓持續吸引進行胃腸減壓,可促進患者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無負壓持續吸引是在胃液重力下的一種自然引流方式[7],因胃腸蠕動功能恢復,導致部分胃液進入消化道,胃液對胃腸道進行刺激,進而有助于胃腸功能恢復,縮短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持續負壓吸引進行胃腸減壓可導致胃黏膜壞死,同時吸出大量液體,患者出現酸堿失衡及水、電解質紊亂,進而延長患者術后恢復時間[8]。本研究中,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行胃癌根治術后的患者給予無負壓持續吸引進行胃腸減壓,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孫威海[9]研究表明,長時間胃管留置將對患者鼻咽部產生刺激,導致患者因無法咳痰、咳嗽對呼吸造成影響,進而引發肺部感染,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行胃癌根治術后的患者給予無負壓持續吸引進行胃腸減壓,可縮短胃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促進患者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
[1] 黃麗萍,李靜.胃癌根治術后不同胃腸減壓方式對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4,18(8):1535-1537.
[2] 杜敏,曾永慶,涂從銀,等.胃癌根治術后并發癥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安徽醫學,2016,37(6):693-696.
[3] 李益萍,邱江鋒,曹暉.加速康復外科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圍手術期中的應用[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6,19(3):269-273.
[4] 孫生安,韓保衛,董帥軍,等.腹腔鏡下遠端胃癌根治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早期胃癌的療效比較[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6,9(5):406-409.
[5] 李志紅,皮亞平.胃癌術后早期腸內及腸外營養支持的療效觀察[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3,30(8):1739-1740.
[6] 吳雨崗,王勍,陳煥年,等.胃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15,25(4):457-459.
[7] 袁玉青,張煜程,莊成樂,等.胃癌根治術后出院30天內非計劃再入院危險因素分析[J].浙江醫學,2016,38(11):794-798.
[8] 梁志民.早期腸內營養在胃癌術后的臨床應用及護理體會[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4,7(5):465-467.
[9] 孫威海.不同胃腸減壓方式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癌癥雜志,2015,30(5):747-749.
2017-03-27
R735.2
A
1009-8194(2017)09-0041-02
10.13764/j.cnki.lcsy.2017.09.017
(責任編輯:胡煒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