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根
冬至感懷
王山根
冬至快到了。
對于出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來說,對冬至等節日的盼望是非常強烈的。那個時候,農村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平時家里很少吃上白面,只有逢年過節才能改善一下生活。所以小孩兒們都愿意過冬至等節日。八月十五后,冬至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至于冬至是什么意思我并不在乎,只知道這天母親總是包上一頓餃子讓我們吃,并千叮萬囑“一定要吃水餃,不吃水餃就要被凍掉耳朵”。后來,上高中學習地理時才知道冬至的含義。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白晝達到最短,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過了這天,白晝就會一天天變長,各地的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說法。
吃餃子是我們豫北平原冬至鐵定的食譜,這和其他地方的風俗習慣差不多。據本家二爺講,這種風俗緣于東漢大醫學家張仲景。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著有傳世巨作《傷寒雜病論》。有一天,他告老還鄉走到南陽白河岸邊。當時正值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他看到眾多鄉親衣不蔽體,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心中十分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到鍋里煮熟,然后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再放到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給百姓吃。每人兩只“矯耳”,一碗肉湯。人們吃了“矯耳”,喝了“驅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漸漸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張仲景的弟子做著吃,漸成風俗,并稱它為“餃子“或“扁食”。
冬至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碗餃子。這天,餃子煮熟后,母親總是端著餃子在院中首先敬祭祖先,而后再讓我或姐姐給本家的長輩送去一碗,接下來才輪到我們吃。這種禮節一直延續到現在。我仔細研究了一下,這與我們那里的文化傳統密不可分。我們老家地處豫北平原、黃河故道。幾千年的中原文化滋養了這片豐腴的黃土地,孕育出了講究孝心、尊崇道德、追求誠信、為人善良的高尚品質。我的祖輩就是在這種環境中生存,并一輩一輩地傳承和弘揚這種品質。我所在的村莊習慣上叫近德固,由王村、李村、彭村三個行政村組合而成,村連村、戶挨戶,沒有明顯的界線之分,一條十余里的寨墻把三個行政村緊緊地圍繞在一起。鄉政府過去叫公社,駐扎在我們村,所以也叫近德固鄉。據《正德大名府志》記載,我們村明代中期,已叫近德固。咸豐三年《大名府志》描述,當時明朝在此設社學,取名“近德”,意在贊揚村民和善、近乎道德;“固”,堅固,意為近乎道德之風永固,故名近德固。從這些記載中不難看出,我們那里的文化底蘊是多么的厚重、純樸和深邃。在這里,我看到了母親包括我的父老鄉親的善良、偉大和平凡。這些年,只要有時間,我就回老家過冬至,去給長輩們送上一碗水餃,去往事里走走,感受一下冬至的氛圍,那種感覺使我忘記了凜冽的寒風和飄蕩的雪花……


我看過一些資料,冬至最為文化的民俗,莫過于“九九消寒圖”。該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畫,共八十一畫,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天的筆畫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歸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便宣告完成。另外,也有圖畫版九九消寒圖,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其口訣是:“上陰下晴雪中心,左風右雨兩分明;九九八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耕作勤?!痹瘲钤舒谠凇稙淳╇s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都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
我入伍前一直在農村生活,加上喜歡寫點農村題材的文學作品,對冬至等氣候天象頗感興趣。大自然是一本深奧的教科書,鄉親們是一個個優秀的教書匠。我在鄉村學到了很多氣象知識,特別是與節氣相關的農諺,仿佛是一首首優美純凈的生態敘事詩。我經常把鄉親們說的諺語記錄下來,現在拿起發黃的筆記本,心中很有幾分感慨。
我有一個鄰居叫二喜,他通曉歷史,熟悉天文,記憶力特強,打算盤很好,而且還會說書,是村里公認的文化人。唯一不足是脾氣古怪,一生單身,但他對我很好,經常給我講些天氣物候方面的東西。下面這段反映天氣物候現象的順口溜就是他給我寫的。正月:歲朝蒙黑四邊天,大雪紛紛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二月:驚蟄聞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處棉花豆麥佳;三月:風雨相逢初一頭,沿村瘟疫萬民憂,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豐年大有收;四月:立夏東風少病遭,時逢初八果生多,雷鳴甲子庚辰日,定生蝗蟲損稻禾;五月:端陽有雨是豐年,芒種聞雷美亦然,夏至風從西北起,瓜蔬園內受熬煎;六月:三伏之中逢酷熱,五谷田禾多不結,此時若不見災危,須防三冬多雨雪;七月:立秋無雨甚堪憂,萬物從來一半收,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難留;八月:秋風天氣白云多,到處歡歌好晚禾,最怕此時雷電閃,冬來米價道如何;九月:初一飛霜侵損民,重陽無雨一天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聲菜價增;十月:立冬之日怕逢壬,來歲高田枉費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災殃預報損人民;十一月:初一有風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災魔,冬至天晴無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十二月:初一東風六畜災,倘逢大雪旱來年,若然此日天晴好,下歲農夫大發財。另外,還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喝疙瘩”“頭伏蘿卜二伏芥,三伏才能種白菜”“立了秋,掛鋤鉤”“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等。現在仔細對照一下,很多天氣物候諺語還是很有道理的。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和其他節日一樣,伴隨著農業生產勞動和鄉親們對天氣物候的預測與認知,走過了崢嶸歲月。雖說現在都是氣象衛星在觀測天氣變化,準確預報天氣,人們無須再以傳統的方式記錄天氣、預測來年。但包括冬至在內的二十四節氣,依然在比較準確地反映著季節變化,指導著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它永遠都是一份璀璨、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