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好媽﹝美國﹞ 編輯|嚴芳
在美國全職媽媽為何地位高
文|美好媽﹝美國﹞ 編輯|嚴芳

“做全職媽媽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道出了多少中國女性的辛酸。然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母親”卻是一份備受尊重的職業,不僅老公認可,社會認可,更關鍵的,法律認可并予以“偏袒性”的保護。也許,這也是中國全職媽媽的將來,讓我們來看看她們是怎么回事吧。
美國的家庭主婦被稱為全職媽媽,她們的地位并不比職業女性差,普遍來說是比較有尊嚴的,其原因歸納為以下幾點:
美國很多女性選擇做全職媽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符合美國的國情。從經濟角度看,在美國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的家庭很常見,孩子年齡越小,送去日托所的人工費就越貴,好多時候,日托中心照顧娃每月的收費抵得上媽媽一個月的工資了,家里要是不只有一個娃,累加起來的費用就很可觀。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帶娃,至少可以省出一筆很大的開支。還有,在美國是以家庭收入為單位報稅的,如果全職媽媽出去工作,不僅要交稅,還要負擔日托的費用,這樣反而不劃算,相反如果有一方不工作,倒是可以幫助降低整個家庭的稅率。
如此說來,女性成為全職媽媽實際上是家庭利益最大化的一種考量,節省了開支,降低了生活成本。表面上看,做家庭主婦對比外出工作,的確是少賺了太多錢,但是對孩子的成長卻大有益處,是有目共睹的。對社會來說,一個合格的主婦,能保持自己心境的平和,能幫自己的孩子成長,能讓自己的愛人安心,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全職媽媽也是一份正兒八經的工作,帶孩子、教育孩子,整理家務,管理家里的收入和日常支出,人情往來,感覺并不亞于出外工作,美國人的觀念是女性不上班在家照顧孩子并不是無所作為,不會被認為沒有創造社會價值。如果把全職媽媽對家庭的付出核算成薪酬,至少值10萬的年薪,這個數據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美國的薪水網站根據家庭主婦提供的所有服務,算出全職媽媽2016年的年薪應該是143102美元,可見含金量還是很高的。評估表明整個社會已認可了主婦對家庭付出的價值不遜于在工作中創造的價值。換句話說,誰也別低估了全職媽媽這項工作的價值,全職媽媽的身份應該值得社會尊敬,而不是被打上享樂、逃避工作壓力等各種標簽。
在美國選擇做全職媽媽,除了經濟上的考量,也是個人育兒方式的選擇。美國文化里,孩子都是自己帶,很少有老人幫著帶,至于如何帶,當然是自己說了算,在育兒上絕對掌握話語權。一方外出工作,另一方在家工作的模式,使得家庭中的分工更細化,社會和每一個人都承認這種分工,承認在家的一方所付出的勞動,工作掙錢的一方不會認為主婦在家煮飯帶孩子本是天經地義,相反會感謝對方為家庭的付出,因為那也是一項繁重的工作,并給她以尊重和法律上的保護。
美國人不會認為帶孩子是個人的事,即便夫妻二人有一方在家,照顧孩子還是夫妻雙方的責任,美國爸爸在養育中付出的程度上和媽媽是差不多的,也算是半個帶娃的主力。下班和周末在家,沒有哪個爸爸是做甩手掌柜的,不是幫帶孩子,做家務,就是帶孩子一起去玩。在搭把手的過程中,老公更能體諒老婆對家的付出。兩個人就像是一個團隊,沒有所謂的地位高低之說,也不以誰掙回來的錢的數量為衡量標準。彼此的分工協作讓丈夫理解了做一個主婦要付出多大的體力和心力,更清楚地認識到了全職媽媽的價值。

我認識當地好幾個全職媽媽,從她們的身上看到了全職媽媽對自我的認可和尊重。首先她們的心態很好,把日子過得很充實;其次對于這個家如何運作,夫妻雙方都是一起協商,尊重彼此的意見,共同分擔。爸爸喜歡帶著孩子到處走,不是去山里踏青,就是去農場體會一下大自然;最重要的是一致對外,只要有人說全職媽媽偷懶不去工作之類的話,都會遭遇全家人的共同抵御。做母親是一生的職業,有了對全職媽媽這份職業的正確認知,放遠自己的格局,就不會有糾結感。

家庭主婦在美國也有養老的保證,聯邦政府規定,全職主婦到了退休的年齡,年滿62歲時,可參照配偶的社安金數目領取一定比例的養老金,比例的多少取決于婚齡的長短,這筆錢是政府白給的,不會影響到配偶拿到的錢數。我一個朋友的媽媽,是個白人家庭主婦,從來沒有工作過,也沒有繳納過社安金,全家的生活主要靠老公的收入來維持,后來老公退休了,雖說家庭收入減少了,但生活質量卻沒大幅度降低,因為她依然可從社安局領取到屬于自己的那部分養老金,即使在丈夫去世后,照樣可以領取。二人即使以后離婚了,只要女方沒有再婚,依然可以領取前配偶退休金的一半。這種養老制度給主婦以經濟上的保障,讓她們覺得更安心。
美國的法律肯定了主婦在家庭中的價值,保護了女性在離婚時的權益。雖然各州的婚姻法不同,但總的趨勢是,離婚后,規定是有能力的一方要照顧沒有能力的一方,以補償對方在婚姻中的付出。美國的全職太太不怕離婚,夫妻如果離婚,工作的一方很多時候要給持家的一方付贍養費,贍養費的標準是被贍養的配偶的生活質量不能因為離婚受到顯著影響,在美國男人離婚的時候在很多州都要分一半財產,所以他們離婚的動力不大,財產三分兩分的就不剩什么了,全給前妻們了。與其這樣,還不如用心維護好感情,好好過日子。
我的鄰居結婚超過十年,又是長年的家庭主婦,離婚時她提出贍養費的要求,法官在綜合考量她的情況后,判決前夫不光要付她贍養費,還要支付孩子的撫養費,直到她再婚。她起初擔心自己沒有收入來源,孩子的撫養權不會判給她,但她的律師說,撫養權和她有沒有工作沒關系。法官判孩子給誰不是看誰賺錢多,還是看誰更適合撫養孩子,以孩子的利益為最高考量。最后的結果是孩子大部分時間跟母親,只有周末跟父親,撫養費也是根據雙方時間的分配和收入的差距來定的,并且強制從前夫的工資里扣除的。因為孩子主要由女方帶,法官還把現在的住宅判給她。從這個例子來看,法律還是很保護全職媽媽的,讓她不至于一下子多年的付出一無所有,離婚后的生活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看來在美國,很難拍出《我的前半生》那樣的狗血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