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亦民+陳曦
【摘 要】 文章從生命周期的視角,以農村金融群落結構的變化為標準,劃分其演替過程,探討農村金融群落演替過程中農村金融個體、種群的發展動態。在此基礎上引入群落生態學中r-K生態對策,通過分析農村金融生態群落成長曲線,探討農村金融生態群落在不同生命周期階段所采取的生態化對策。
【關鍵詞】 農村金融生態; 自然群落; 生命周期; 生態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 F83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24-0030-05
多元化農村金融服務能夠極大地推動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由于每種金融需求都要借助于某種金融服務而得到滿足,農村金融的需求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1]。因此,金融服務和產品也要根據金融需求的變化而演進。現今以生態學為方法論的研究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生態學范疇,經濟學家借鑒生態學的哲學思想、層次理論與綜合方法將其應用于社會經濟的研究領域。農村金融系統無論從經濟發展角度還是從歷史演進來看都具有明顯的生態學特征,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內部和外部環境通過信用流動和貨幣循環來實現物質交換,與自然生態群落系統具有相似的特性。群落作為一個生物學術語最初被用來描述在一段時間內,有一定外貌、一定結構的生物集合,統稱為生物群落(Assemblage)[2]。而在農村金融系統中所描述的生態群落,是根據研究需要來確定的,它是指農村資金和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在這里把農村金融生態群落狹義地定義為執行一定功能的農村金融組織。
農村金融群落都要經歷一個從萌芽產生到成長,種群間的相互干擾、競爭,再到成熟、平衡,最后達到相對穩定的頂級群落的發展過程。在不同的時期內,農村金融市場處于不同金融環境中,農村金融組織的功能和內部結構也會隨之出現一定的改變,借助生態學的思想,能夠將這一變化看作是金融群落間的演替現象,即為農村金融環境對農村金融主體的“自然選擇”過程,農村金融群落中的不同個體必須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進一步創新金融服務,適應改變后的金融環境。根據愛迪思關于組織生命周期的演化模式,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發展也是逐步完善的一個過程,其生命周期同樣也可劃分為產生、成長、成熟、衰退階段。
一、我國農村金融群落生命周期劃分
在1949—1978年間,農村金融群落處于初步準備階段,探索和尋找自身的定位以及發展趨勢,為接下來群落的快速成長奠定基礎,這一時期是農村金融群落的產生期。從1978開始,中央政府恢復農村信用社“三性”以及合作金融組織性質,農業銀行重新登上農村金融的歷史舞臺,并大改其運作模式,標志著農村金融群落進入成長期,此階段金融機構不斷被重新賦予新的職能,為適應不同的金融需求,新的金融服務不斷被創造出來,農村金融功能向多元化發展。自2004年開始到現在是我國農村金融群落生命周期的成熟期階段,農村金融組織變更程度低,農村金融消費者需求相對穩定,對農村信用社進行多種模式的實踐探索,同時在農村市場競爭下涌現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改革也進入到發展和深化階段,并同步推進供給主體與需求主體的改革。
二、農村金融生態群落的生命周期各階段特征分析
(一)產生期特征
最初發展農村經濟時,當時農村金融市場還處于相對空白,由于農村地區消費者的需求不確定,導致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異質性,同時從另一角度也為農村金融群落的萌發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相關政策扶持下,為了使農村更大范圍地區能夠享受到優質的金融服務,更多的農村金融組織機構在農村金融市場中萌發,對農村地區開展金融對應服務,農村生態空間內迅速形成了新的種群,即產生了各類新的農村金融群落,而每種新產生的金融服務都滿足于特定的農村金融需求者的消費偏好。此時在農村金融群落中,各個金融組織都能在農村金融群落空間中找到適應自身發展的空間,根據其不同的群落生態特征,健康、協調、有序發展。
(二)成長期特征
根據不同的農村金融群落在農村金融群落空間中所占比重的不同,農村金融群落生命周期過程中成長期生態特征如下:一方面,金融消費者產生金融需求,需要使用資金,享受新的金融服務,從而導致農村金融群落空間擴大,而這一過程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更多的人知道金融服務的存在,了解其功能并使用。由于農村金融個體不同,需要不斷對自身進行擴展,以增大生態位空間,同時與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保持相同的變化速度,農村金融群落空間得以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農村金融個體數量不斷增多,資金規模更大,同樣,金融服務類別以及種群數量和密度都在不斷增加。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多金融群落開始聚集,此時的農村金融群落密度、總生物量都在不斷增長,說明此時的農村金融群落生態空間還存在一定的剩余能力(Excess Capacity),而當群落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農村金融群落空間逐漸飽和,農村金融群落增長速度隨之減慢,但各農村金融個體并沒有停止生長,為了生存和發展種群之間出現競爭和共生關系,資源的稀缺性開始顯現,競爭者開始進行資源的爭奪,有著更大優勢的金融個體就能夠將其所占生態位空間不斷擴大,而相對劣勢的個體則受到牽制,生態群落空間被優勢個體搶奪。在此階段,金融群落之間的競爭作用相對明顯,“自然選擇”成為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的演替動力。
(三)成熟期特征
成熟期的農村金融群落中,在金融市場功能不斷完善的前提下,農村金融消費者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金融需求,而服務是滿足需求的主要保證,導致金融服務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金融服務創新難度不斷提高。農村金融機構所提供的金融服務范圍不斷擴大和多樣化發展等相關因素的驅動下,各農村金融個體都處于競爭激烈的金融生態環境中,農村金融群落總生物量開始減少,使其生態位空間將被不斷重新劃分。由此可知在這一時期中金融群落最大的競爭策略就是對自身優勢進行發展,群落內的不同金融個體利用金融創新等手段,以求在農村金融群落空間中占據一定的生態位。反之,金融個體如果沒有依據農村金融消費者的需求來提供相匹配的產品與服務,那么就無法在農村金融群落空間中獲得立足之地。不同農村金融個體會發生生態位空間爭奪現象,因此這一時期農村金融個體只能夠通過技術創新來推行新型金融服務,隨著金融生態環境變化來變化,推動金融個體、種群乃至整體群落的不斷進步。endprint
(四)衰退期特征
當農村金融市場進入衰退期時,農村金融群落主要特征表現為:第一,農村金融需求上出現一定程度的轉移;第二,新服務替代原有的舊服務。衰退期的金融群落增長速度日趨減慢,原本有限的金融資源愈加稀缺,使農村金融市場的總需求量開始減少,造成農村金融群落空間逐漸變小直至消失。群落內金融機構為了爭奪金融資源可能會發生惡性競爭,導致農村金融個體數量出現規模性衰退,進入衰退期就意味著農村金融群落需要重新由產生期開始進行演替。
農村金融群落發生演進時,其生命成長周期中群落各個時期占據生態位大小波動變化的特征如圖1。
三、r-K選擇對策理論與農村金融群落的演化曲線分析
(一)r-K選擇對策理論
在長期的協同進化過程中,生物逐漸形成了對其環境適應、維持生存、生長和繁殖方式的組合的生存對策,MacArthur[7]根據種群動態的兩個綜合性指標,按照對環境的適應性將物種分為r-對策者和K-對策者,比較全面地概述了生態對策的各個方面。r-對策者具有能將種群數量最大化的生態學特征:成年個體小、發育快、生育力強,是以其“量”取得優勢,將其大部分能量用于繁殖,最大程度將內稟增長率(per capita rate of increase)不斷提高,對周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K-對策者往往存在于可預測、較穩定環境中,在生態特征上,常常具有較長壽命、較大的成年個體,較強存活能力、較慢發育速度,K-對策者的種群數量都大于環境容量水平。K-對策者通常競爭力較高,能夠生存于密度較高環境,注重個體質量,不斷提升存活率。
1.r-對策
當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處于不穩定,群落中個體所占生態位資源存在不足時,為盡可能保證小生態位主體的發展和生存,為金融群落整體的健康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資,r-對策者利用資源利用效率高的優勢,與生態位寬度較大的金融主體進行生態位分化,獲得優勢群落在業務上的支持,演替方向是對金融環境反應能力。其特征具有期限短、季節性強、小額等,這類個體多為小型民間金融機構,以高出生率以及迅速適應新環境的特質對農村金融市場進行開拓。
2.K-對策
采取K-對策的農村金融個體生態位寬度大,占據著有利的金融生態環境和生態位資源,其特征為金融規模大、服務使用率高,是具有規模經濟優勢的大中型農村金融機構,演替動力是種群內部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使種群規模數量始終不偏離均衡水平線,K-對策的農村金融個體適宜在穩定的金融生態環境中生存和發展。
K-對策和r-對策能夠通過極端方式突出自然選擇中“優勝劣汰”的特點。在目前農村的金融市場環境中,絕大多數農村金融群落實行的生態化對策都在K-對策與r-對策之間,也可以表述為K-對策到r-對策的連續。由于農村金融機構個體具備的生態特征與所處生態環境具有明顯差異,且規模、數量大小不同,因此把其適應金融生態環境所實行的策略統稱為r-K農村金融機構生態化對策系統。
(二)農村金融機構r-K對策的演化曲線
由于r-對策和K-對策的基本特征不同(前者數量不穩定,后者數量穩定),那么采取不同生態化對策的農村金融組織成長演化曲線也各不相同,如圖2。
如圖2所示:t時刻農村金融機構個體對應的生態位空間大小為橫坐標,t+1時刻農村金融機構個體對應的生態位空間大小為縱坐標。對角線(■)表示Mt+1/Mt=1,即農村金融機構生態位空間大小不變,虛線以上區域代表的農村金融機構個體生態位空間逐步變大,也就是Mt+1>Mt,虛線以下區域代表生態位空間漸漸變小,即為Mt+1 與此相反,采取r-對策的農村金融組織只有一個穩定平衡點C,沒有滅絕點。因為當它們占據的生態位極小時,農村金融個體能夠通過及時調整競爭策略來占據生態位空間,快速回到C點。r-對策的農村金融機構生態位演化曲線中C點并不是理想狀態,而是圍繞C不斷波動,當波動時,r-對策農村金融機構能夠基于其內在優勢擴大生態位空間,以最快速度返回C這一平衡點。若農村金融機構個體與C偏離程度較大,表明此時農村金融消費者需求不能得到滿足,也預示著農村金融組織不能正常生存于農村金融環境中。 四、基于生命周期的農村金融群落生態化發展對策分析 在農村金融群落不斷進行發展、演化時,不同農村金融個體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采取了各不相同的生態化對策,使其最大可能適應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促使農村金融群落沿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產生期農村金融群落的生態化發展對策選擇 在農村金融群落的產生期,其所處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不穩定,無法確定金融市場中消費者需求,由于K-對策者適用于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體型較大且占據穩定生態位資源的群落,這一時期是農村金融個體萌發的階段,因此往往個體較小,根據圖1中生態位大小的變化,可以推斷出圖3中有且僅有r-對策者一條曲線,此時Mt+1/Mt>1,因此在產生期中的農村金融個體適宜采取r-對策,通過發展金融產品多樣化、創造新的金融服務,及時適應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和金融需求而存活下來,通過r-對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金融個體占據農村金融群落空間,為下一個成長階段做準備。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初期的發展策略符合自然生態群落中產生期的生態對策,由于農村地區金融消費者需求具有多層次性,傳統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和農戶信貸投入嚴重不足,使資金需求與供給嚴重不匹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惡化。采用r-對策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根據農村地區金融需求特點,避免了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劣勢,提供了多樣化、個性化的符合農村消費者偏好的金融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農村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能夠極大地滿足農民在信貸方面的需求,同時金融產品供給也呈現多樣化,彌補了原來農村金融機構支農不足的問題。在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扶持下,新型金融機構逐漸成為優勢形態,從2007年成立的22家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發展到2008年的77家,此時村鎮銀行處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主導地位,發展迅速。因此在農村群落發展的初期,金融生態環境不穩定,使用r-對策的農村金融群落具有較好的發展能力。
(二)成長期農村金融群落的生態化發展對策選擇
在農村金融群落生命周期中的成長期,由于產生期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村金融群落,且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穩定,但農村金融群落仍存在大片未被占據的空間,在各農村金融個體能很好地掌握農村金融需求的條件下,這一時期適合采取K-對策,所以從圖4可以看出,代表r-對策者的曲線斜率Mt+1/Mt<1,表示生態位空間在慢慢縮小,其原因是農村金融群落產生階段各金融個體都通過r-對策占據了一定的生態位,個體數量已經形成一定規模,不同的金融個體在金融服務上會產生重疊,無法有效地繼續擴大生態位空間,因此在這一時期農村金融個體適宜采取K-對策,進一步擴大所占的生態位空間。通過完善金融產品和服務對不同農村金融個體的競爭水平進行提升,推動其不斷向前發展,對空白的農村金融群落空間進行搶占。
如郵政儲蓄銀行等傳統農村金融機構,在這個階段通過使用K-對策,發揮郵政網點數量分布的優勢,如協議存款、銀團貸款、小額貸款等,促使引導資金流回農村,使自身得到良好發展,提高與其他農村金融生態主體的競爭優勢。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通過一定的發展進入到成長期,在金融環境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群落空間中已經占據了一定的生態位,為了在群落中持續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同樣使用K-對策,通過降低準入門濫、適當下放利率確定權,對社會上閑置的流動資本進行整合,并且收購已有的小型農村金融機構,鼓勵農戶和企業開設信用合作社,擴大金融職能權限,協調與傳統金融機構間的競爭關系,推動農村金融群落向著多樣化、多元化、全面化的方向發展。農村金融市場預期良好,從業人員的數量不斷增加,極大地促進農村地區金融業的發展。因此在成長期農村金融的群落面對競爭激烈的農村金融環境,適宜選擇生態化策略——K-對策,通過提升個體的競爭力,進一步搶占農村金融市場。
(三)成熟期農村金融群落的生態化發展對策選擇
農村金融群落發展到了成熟期時,農村金融生態群落結構穩定,農村金融需求得到基本滿足,這一階段的農村金融個體的生態位變化幅度不大。從圖5可以發現,不論采取r-對策還是K-對策的農村金融群落的Mt+1/Mt均大于1,表明使用r-對策或K-對策的農村金融機構都在逐漸擴大生態位空間,因此在這一時期,可以通過r-對策來擴展不同金融產品的生態位空間和其他尚未被占據的生態位空間,促使金融渠道更加多樣化,推動自身的發展。此外還能夠利用K-對策將自身地位進行鞏固,占據基本穩定的農村金融群落空間以保證自身的持續發展。
這一時期的農村金融組織機構變更程度相對不高,且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穩定,農村金融群落內的個體都在努力占領并拓展自己的生態位空間,農村信用合作社在成熟期采用k-對策,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壯大信用社規模,因地制宜地選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作制等多元產權形式和法人治理結構,從而加快農村金融的增量發展,以緩解緊張的農村金融信貸矛盾,提高自身在農村金融群落中的核心競爭力。農村新型金融機構——村鎮銀行則在其成熟期則采取的是r-對策,簡化貸款服務流程、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專注于小微涉農企業和農戶,有利于拓展村鎮銀行的特色金融服務,防范金融風險,加強民營企業的參與度,使其在村鎮銀行的集資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對公司持股的比例進行調整,逐步吸引屬于自己的客戶群體,擴大其個體規模。因此在成熟期,農村金融組織需要根據其不同生態位和發展戰略,合理的選擇r-對策或K-對策。
(四)衰退期農村金融群落的生態化發展對策選擇
農村金融群落處于衰退階段時,農村地區不具備較為穩定的金融生態環境,發生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村金融需求轉移、金融危機等。衰退會引起農村金融群落空間不斷變小,直到消失。采取K-對策的金融組織由于個體大、繁殖力低的生物特性,一旦種群數量下降到下限,則很難以恢復增長,導致個體滅絕,所以圖6中只有r-對策曲線。各農村金融個體在衰退期適宜采取r-對策,推出多種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以適應新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然而在目前的農村金融體系非生態化演進規律下,農村金融群落的衰退很大程度都是在政府行為和人民銀行的排斥作用下進行的,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經歷了多次的合并、調整、分化,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在很長一段時間違背了經濟、金融的發展規律,沒有遵循生態演化規則。
五、研究結論
農村金融群落對應的生態功能由其發展的過程和基本結構決定。例如信用流動功能,農村金融群落中不同的金融個體利用信用交換的方式讓資金傳遞到資金鏈的每一環節,與信用流動相同,農村金融群落的運行也是一個信息交換和調整的過程,通過各個主體對信息的反饋來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擴展相關金融主體的生態位空間。農村金融組織是自利性的生命體,在金融生態系統中,同樣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金融生物,農村金融組織從最原始的民間借貸形式發展到現代股份制的公司制度,雖然組織形式和結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其為自身而存在的自利性沒有變化。在農村金融群落演替過程中的各個生命周期,外部環境一直處于不斷變化當中,不同類型的金融群落的生態功能都有一定的異質性,農村金融群落面臨著競爭與挑戰。當農村金融群落進行演替時,可以根據自然群落演替過程中個體對環境的“自然選擇”,每種農村金融主體也可以根據其所處的金融生態環境,權衡比較r-策略和k-策略的不同優勢,因地制宜地找到生態化發展對策,以此來獲得更多金融群落的生態位空間。除此之外,農村金融個體也必須加強自身對農村金融群落具備的自然演替規律和組織特征的認識,在農村金融體系的不斷演化和日漸成熟的過程中,通過及時調整農村金融生態對策,從而達到完善金融功能,促進金融產品多樣化的目標,進一步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 李博,楊持,林鵬.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喬海曙.樹立金融生態觀[J].生態經濟,1999(5):3-4.
[4] 劉福林.生物群落結構原型的仿生學模擬[J].生態經濟,2008(7):151-154.
[5] 姬國軍.基于生態共生的金融產業集群關系結構研究[J].經濟經緯,2010(5):47-51.
[6] 許芳.基于群落演替理論的產業集群進化路徑初探[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10):76-81.
[7] MACARTHUR R H,WILSON E O.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
[8] 呂玉輝.創新視角下產業集聚區生命周期的演化[J].商業經濟研究,2016(6):189-1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