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世強①
【摘要】 目的:探究腹腔鏡與傳統開腹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取2010年5月-2012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乙狀結腸癌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開腹手術組50例,采用傳統開腹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腹腔鏡手術組50例,采用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比較兩組患者乙狀結腸癌治療效果、5年生存率;術后可開始進流食時間、平均下床時間、平均排氣時間、NRS評分;淋巴結清掃數目、留置尿管時間、平均殘余尿量、出院時間;切口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腹腔鏡手術組患者乙狀結腸癌治療總有效率、5年生存率均高于開腹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術后開始進流食時間、平均下床時間、平均排氣時間、NRS評分等指標均優于開腹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數目與開腹手術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患者留置尿管時間、平均殘余尿量、出院時間等指標均優于開腹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切口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腹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高于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可有效加速術后康復,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正常,減輕患者疼痛,縮短下床活動時間和留置尿管時間,加速康復出院,且淋巴結清掃效果和開腹手術相當,并發癥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腹腔鏡; 傳統開腹乙狀結腸癌根治術; 臨床療效對比; 安全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2.0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2-0065-03
乙狀結腸癌是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發病率高,是一種常見結腸癌。目前,外科手術仍然是乙狀結腸癌治療的主要方法,但效果欠佳,在其根治手術后5年生存率在60%左右。有研究顯示,根治術治療后患者營養狀態和免疫功能可直接影響其生存和預后[1]。目前臨床上主要有腹腔鏡與傳統開腹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兩種根治方式,前者屬于微創手術,后者屬于開放手術,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與傳統開腹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5月-2012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乙狀結腸癌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經結腸鏡檢查和病理活檢確診乙狀結腸癌。年齡18~80歲,均無手術史,無出現腦廣泛轉移或腹腔轉移,ASA分級為Ⅰ~Ⅲ級,腫瘤直徑在5 cm以內。除外結腸穿孔或梗阻需進行急診手術的患者、合并出血傾向者、術前遠處器官轉移者、腹腔轉移者、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隨機分為開腹手術組和腹腔鏡手術組。開腹手術組50例,男30例,女
20例,年齡41~67歲,平均(53.25±2.78)歲;體重42~80 kg,平均(63.12±1.13)kg;TNM分期,Ⅰ期23例,Ⅱ期17例,Ⅲ期10例;腫瘤直徑1~6 cm,平均(3.56±1.24)cm。腹腔鏡手術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42~68歲,平均(53.62±2.71)歲;體重42~79 kg,平均(63.24±1.11)kg;TNM分期,Ⅰ期22例,Ⅱ期17例,Ⅲ期11例。腫瘤直徑為1~5.7 cm,平均(3.53±1.21)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開腹手術組 采用傳統開腹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患者選取仰臥位,全身麻醉后氣管插管,腹部正中作適當切口,切除癌變部位,對淋巴結進行清掃后將切口縫合。手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的發生。
1.2.2 腹腔鏡手術組 采用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頭低腳高截石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建立氣腹,在上腹腹直肌作切口,將腹腔鏡、操作鉗和超聲刀置入,在臍窩以上10 cm處戳孔進行觀察,并觀察病灶及周圍組織情況,在臍上部5 cm左右作主操作孔,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切開系膜前葉,暴露血管,以便于將回結腸血管分離,將其根部脂肪組織清除,腸端根部血管用生物夾結扎。經手術口切除腫瘤,行腸管吻合術。手術后常規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乙狀結腸癌治療效果、5年生存率;術后開始進流食時間、平均下床時間、平均排氣時間、NRS評分;淋巴結清掃數目、留置尿管時間、平均殘余尿量、出院時間;切口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發生率。療效評價標準:(1)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病灶消失,無嚴重并發癥;(2)有效:臨床癥狀減輕,病灶基本消除,出現輕微并發癥;(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乙狀結腸癌治療效果、5年生存率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患者乙狀結腸癌治療總有效率、5年生存率分別為96.00%、84.00%,明顯高于開腹手術組的84.00%、64.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開始進流食時間、平均下床時間、平均排氣時間、NRS評分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術后開始進流食時間、平均下床時間、平均排氣時間均短于開腹手術組,NRS評分低于開腹手術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切口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切口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腹手術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endprint
2.4 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數目、留置尿管時間、平均殘余尿量、出院時間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數目與開腹手術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患者留置尿管時間、平均殘余尿量、出院時間等指標均優于開腹手術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乙狀結腸癌是一種常見多發惡性腫瘤,在臨床上發病率高,多數患者在中晚期才被確診,死亡率高。目前,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是治療乙狀結腸癌首選方式,其可有效發揮根治作用。但傳統開腹手術方式創傷比較大,對患者機體疼痛和術后康復均易產生不良影響[3]。
目前,隨著腹腔鏡手術不斷發展,其在乙狀結腸癌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腹腔鏡進行操作,醫生更容易找到Toldt筋膜下間隙,可防止誤入系膜間分離,減少手術過程輸尿管和神經損傷,減少出血,對淋巴結具有更徹底的清掃作用。另外,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治療可為結腸動脈、乙狀結腸動脈及腸系膜下動脈解剖提供清晰的術野,有效避免損傷血管引起出血。除此之外,在腹腔鏡下可更清晰暴露神經,可有效保護患者排便功能、性功能和排尿功能[4-5]。
本研究中,開腹手術組采用傳統開腹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腹腔鏡手術組采用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組患者乙狀結腸癌治療總有效率、5年生存率均比開腹手術組高,說明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效果優于開腹手術治療,這可能和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可更清晰觀察腹腔和病灶情況,提高操作的精確性等因素相關。而5年生存率較高可能是因為腹腔鏡手術患者免疫應答更好,且術后釋放的白細胞介素少,可有效保護自然殺死細胞,對癌細胞生長進行遏制,降低癌細胞轉移風險[6-7]。
腹腔鏡手術組術后可開始進流食時間、平均下床時間、平均排氣時間、NRS評分等指標均優于開腹手術組,說明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可加速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盡早進食,可避免腹脹等并發癥的發生,這和腹腔鏡操作下對腹腔內容物干擾小,對胃腸功能影響小相關,同時切口小、操作精確還可減輕疼痛和牽拉,可幫助患者盡早下床活動[8-9]。
腹腔鏡手術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數目和開腹手術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和開腹手術一樣均可達到有效根治目的,徹底清掃淋巴結。
腹腔鏡手術組患者留置尿管時間、平均殘余尿量、出院時間等指標均優于開腹手術組,說明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可加速術后康復,減少尿潴留的發生,可幫助患者盡早出院。
腹腔鏡手術組切口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發生率比低于開腹手術組,說明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的安全性更高,可更好預防并發癥發生,加速患者術后康復,與文獻[10-12]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高于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可有效加速術后康復,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正常,減輕患者疼痛,縮短下床活動時間和留置尿管時間,加速康復出院,且淋巴結清掃效果和開腹手術相當,并發癥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輝,李明,詹天成,等.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手輔助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圍手術期療效的對比[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1,14(6):462-464.
[2]康麗欣.1例腹腔鏡下乙狀結腸癌根治術的護理配合[C]//中華護理學會第15屆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2011:894-895.
[3]王愷,黃明文,羅志強,等.常規器械經臍單孔腹腔鏡輔助乙狀結腸癌根治術體會[J].江西醫藥,2011,46(2):130-132.
[4]邱興烽,康向朋,林立,等.經臍單孔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J].中華外科雜志,2011,49(2):185-186.
[5]丁海濤,韓智君,曹杰,等.腹腔鏡與傳統開腹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臨床療效對比及安全性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35):3923-3926.
[6]奚世文,王大廣,張洋,等.單孔與傳統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的單中心回顧性對比研究[J].腹部外科,2013,26(4):247-250.
[7]梁輝,管蔚,陳國玉,等.經臍單孔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安全性及近期療效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2,17(5):353-355.
[8]譚浩.腹腔鏡下乙狀結腸癌根治術的配合[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7):127-128.
[9]吳志明,邱海江,王煥根,等.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15例[EB/OL].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3,6(3):193-195.
[10]施天培,何永剛,王勇,等.30例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的手術體會[J].江蘇醫藥,2016,42(20):2297-2298.
[11]馮澤榮,余俊英.單雙極電鉤式分離鉗行四孔電鉤法完全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的臨床研究[J].微創醫學,2011,6(6):530-532.
[12]齊洪廣,傅繼寧,邢芳,等.腹腔鏡下乙狀結腸癌根治術24例分析[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12):62-63.
(收稿日期:2017-07-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