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彩虹
【摘要】 目的:對鼻竇鏡手術患者麻醉復蘇期的護理方法進行探究,以確保臨床護理質量,保證患者安全蘇醒。方法: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接受鼻竇鏡手術治療的53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27例)與對照組(26例),給予觀察組優質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總結分析兩組護理后的臨床效果。結果:護理后,對照組患者平均復蘇時間為(65.96±6.58)min,觀察組患者平均復蘇時間為(58.96±5.67)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16例患者安全蘇醒及平穩度過,且符合恢復室標準,占61.54%,觀察組26例患者安全蘇醒及平穩度過,且符合恢復室標準,占96.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其他并發癥。結論:對鼻竇鏡手術患者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有助于縮短復蘇事件,預防并發癥事件,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 鼻竇鏡手術; 麻醉復蘇期; 護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2.0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2-0125-03
鼻竇鏡手術是治療鼻息肉、鼻竇炎等疾病的首選方式,一般以全麻方法為患者實施麻醉,一方面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另一方面則能避免迷走神經等對循環系統造成的不利影響,可有效彌補單純局麻的不足[1-2]。而在麻醉復蘇期如何保證患者安全蘇醒及平穩度過,仍然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筆者所在醫院以2014年1月-2015年2月接受鼻竇鏡手術治療53例患者展開了相關研究,主要探討了麻醉復蘇期的護理方法,并收獲了滿意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徐鼻竇鏡手術治療的53例患者納入研究,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27例)與對照組(26例)。觀察組中,男14例,女13例,年齡42~67歲,平均(50.32±1.35歲);手術疾病類型:鼻息肉患者9例,鼻竇炎患者11例,鼻息肉合并鼻竇炎患者7例。對照組中,男12例,女14例,年齡43~68歲,平均(50.98±1.65)歲;手術疾病類型:鼻息肉患者8例,鼻竇炎患者12例,鼻息肉合并鼻竇炎患者6例。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如基礎護理、健康教育等。觀察組采取優質護理,具體如下:(1)恢復室護理。患者進入恢復室后連接上已設置好參數的呼吸機,詳細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并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詳細評估及監護,如患者呼吸狀態、循環系統、意識狀態、血氧飽和度、肌力等項目,均參照Aldrete麻醉恢復室評分標準進行評估,且每隔15分鐘評估1次。一旦發現異常,需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2)加強呼吸道護理。因鼻腔手術的特殊性,大部分患者都存在鼻咽積血等情況,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處理,很有可能發生誤吸事件,極不利于患者的正常呼吸。首先使患者保持良好的體位,即平臥位,使其頭部偏一側,并將床頭抬高至合適的高度,大約為15°,有利于早期發現出血情況,以及防止出血后血腫壓迫視神經。同時保證吸引器的使用性能,拔管時給予患者足夠的氧氣支持。其次,及時處理咽喉部的血塊及氣管內的痰液,以免產生細菌感染。拔管后,采取面罩吸氧,保證氧氣充足,在此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的呼吸頻率及氧飽和度等各項指標,另外認真檢查其是否存在舌后墜等不良現象。(3)并發癥護理。①循環系統的護理。在患者麻醉復蘇期間,護理人員需嚴格測量患者的血壓指標,并在此基礎上適當調整輸液速度,如果患者血壓偏低,則可在醫生指示下予以合適的升壓藥,由此預防低血壓事件發生。同時,給予患者有效的鎮靜及鎮痛處理,以及采取及時的吸痰護理,吸痰過程中結合拍背措施,控制操作力度,把控吸痰時間,以免時間過長引發不良后果。當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及循環正常后,應將氣管導管及時拔除。②躁動的護理。第一,采取及時有效的術后鎮痛,保持適當的鎮靜深度,另外穩定患者的呼吸循環,以減少患者躁動情緒。第二,在醫生的指示下,予以合適的鎮靜催眠藥,如具有起效快、時間短的丙泊酚。另外加強床邊防護,避免墜床情況發生,必要情況下可采取約束帶防止意外事件。第三,對于意識清晰的患者,應做好心理護理工作,比如對于意識清晰的患者,可告知其手術成功完成,并利用言語鼓勵等方式進行,以減輕其心理壓力及負擔;對于意識模糊的患者,則可適當調整語調,聲音提高但語氣親切,以穩定患者的情緒。③蘇醒延長護理。鑒于鼻竇鏡手術的特殊性,一般需要較強的麻醉力度來預防出血以及降低患者血壓的目的。因此,手術完成后,麻醉程度還處于較深狀態,此時護理人員不需強行刺激喚醒患者,而是合理延長蘇醒時間,使患者自然蘇醒。(4)鎮靜藥物的護理。由于鼻腔填塞物易引起患者鼻腔出現一定程度的腫痛,因而限制了其鼻呼吸功能,而口腔呼吸會導致患者出現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不良癥狀。另一方面,術后鎮痛是降低炎性反應、控制血壓情況以及促進術后患者恢復的重要手段,但同時增加了呼吸抑制的發生概率。鑒于此,合理使用鎮靜藥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即嚴格控制用藥劑量,同時密切監測患者的呼吸、氧飽和度等各項指標,以減少不良情況發生。(5)拔管指征的護理。采取拔管措施時,需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比如患者病情是否良好、蘇醒狀態是否正常等。同時,注意拔管操作,以免拔管不恰當而引發嚴重后果。此外,做好拔管指征護理,即患者處于呼之睜眼、潮氣量>8 ml/kg及氧飽和度>95%等狀態時,即可做拔管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兩組平均復蘇時間、并發癥事件、安全蘇醒及平穩度過且符合恢復室標準的例數百分比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作相應處理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endprint
2 結果
護理后對照組患者平均復蘇時間為(65.96±6.58)min,觀察組患者平均復蘇時間為(58.96±5.67)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16例患者安全蘇醒及平穩度過,且符合恢復室標準,占61.54%,觀察組26例患者安全蘇醒及平穩度過,且符合恢復室標準,占96.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其他并發癥事件。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及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導致鼻竇炎、鼻息肉等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呈現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3]。鼻竇鏡手術是治療上述疾病的首選手段,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與傳統的額鏡手術相比具有明顯的使用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內窺鏡放大照明的作用下,確保手術區域清晰可見,有助于治療醫師進行準確的目視診斷,從而積極避免盲目操作,提高治療精準度;第二,操作簡單方便,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護組織血管完整,縮短手術時間,進一步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第三,全麻方式為插管全麻,能夠降低患者的痛苦,為治療醫師提供更好地操作條件[4]。為了保證止血效果,通常借助鼻腔填塞物進行處理,雖然能夠預防止血,但術后易引發鼻腔腫痛、呼吸異常、躁動等不良現象,繼而延長患者的蘇醒時間。
研究發現,對鼻竇鏡手術全麻治療后的復蘇效果與護理操作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在該類患者麻醉復蘇期間實施何種護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中,針對麻醉復蘇期的患者主要采取了恢復室護理、呼吸道護理、并發癥護理、鎮靜藥物護理及拔管指征等干預方法,并取得了較高的護理效果。通過恢復室護理,通過詳細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可以準確了解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有利于及時調整呼吸參數,確保患者得到良好監護。加強呼吸道護理,可以預防誤吸事件發生,積極控制患者的血壓、呼吸等各項指標。同時,在此護理工作中,分別進行了體位處理、檢查吸引器的使用狀態、咽喉部血塊處理等干預措施,不僅能保持患者舒適的體位,預防神經壓迫情況出現,還能防止細菌感染,防止舌后墜等情況的發生。并發癥護理主要包括循環系統護理、躁動護理、蘇醒延長護理等各項措施。循環系統護理中通過調整輸液速度、檢測血壓等積極方式,能夠預防低血壓事件的發生;躁動護理通過術后鎮痛、鎮靜藥的使用及心理護理等干預措施,既能促進患者呼吸循環,確保患者的病情穩定,還能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緒成分,使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蘇醒延長護理能夠確保患者安全蘇醒、平穩度過。加強鎮靜藥物護理,通過控制用藥劑量及監測呼吸、血壓等指標,能夠避免不良情況的發生。此外,加強拔管指征的護理,能夠規范拔管操作,增強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可有效確保拔管的有效性。綜合以上護理措施,不但能進一步保障手術效果,還能保證患者體征健康正常,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全面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對照組患者平均復蘇時間為(65.96±6.58)min,觀察組患者平均復蘇時間為(58.96±5.67)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16例患者安全蘇醒及平穩度過,且符合恢復室標準,占61.54%,觀察組26例患者安全蘇醒及平穩度過,且符合恢復室標準,占96.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其他并發癥事件。吳秀婷[5]研究中,100例患者平均復蘇時間為(59±9)min,99例患者符合恢復室標準,占總人數的99.00%,出現躁動癥狀僅1例;所有患者亦未出現嚴重并發癥事件,與本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由此說明,在鼻竇鏡手術患者中重視恢復室護理、呼吸道護理、并發癥護理、鎮靜藥物護理等護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手術治療效果以及確保患者的身體健康。為進一步提高鼻竇鏡手術的臨床效果,指導患者術后注意相關事項很有必要,具體如下:重視飲食指導,囑咐患者以豐富蛋白質、高維生素的食物為主,飲食宜溫涼,以免因過熱或過硬的食物破壞傷口;有吸煙及喝酒史的患者,勸其盡量戒煙戒酒,同時禁止食用油膩、辛辣的食物;術后第2天,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但要避免劇烈運動,從而減輕身體疼痛;教會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囑咐患者注意飲水;由于患者鼻呼吸受限,可指導患者張口深呼吸,由此預防鼻腔堵塞物脫落而引發出血現象;當患者意識完全恢復后,給予患者必要的心理護理干預,比如采取看電視、兩兩交流、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促使其身心放松;告知患者術后定期復診的重要性,進而全面保證手術效果。
總而言之,在鼻竇鏡手術患者麻醉復蘇期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有助于患者安全蘇醒及平穩度過,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并發癥事件發生,以促使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復健康,值得臨床進一步觀察及探究。
參考文獻
[1]毛怡欣.內窺鏡鼻竇手術80例全程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8):91-92.
[2]揣東.淺談優質護理對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內窺鏡手術的效果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4,15(54):56-57.
[3]顏艷.淺談對進行鼻內窺鏡手術的鼻竇炎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9):116-117.
[4]郭玲.120例鼻竇鏡手術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4,11(11):3004-3005.
[5]吳秀婷.配合鼻竇鏡手術平穩度過麻醉復蘇期的護理方法[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6):276-277.
[6]吳世鳳.鼻內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鼻竇炎的術后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5, 25(15):356-358.
[7]吳莉.護理干預在鼻內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鼻竇炎中的效果觀察[J].世界臨床醫學, 2016,10(18):207-208.
[8]王瑞芳,王宏艷.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慢性鼻竇炎鼻內窺鏡手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12):1641-1642.
[9]王國利,沈毅,楊驅云.延續性護理干預對內鏡鼻竇手術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4):160-163.
[10]李東嬌,趙彥惠,侯磊,等.影像導航輔助鼻內鏡下慢性鼻-鼻竇炎手術的護理配合[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36):179-180.
[11]王雅儒.專職護理干預對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鼻竇炎與鼻息肉患者并發癥及心理情緒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7):2407-2409.
[12]陳莉.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內窺鏡手術后應用優質護理的價值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8):354-355.
[13]崔奇玉.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高血壓的護理體會[EB/OL].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154.
[14]馮平.功能性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3):138.
[15]杜華.鼻內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護理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9):143-144.
(收稿日期:2017-07-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