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瑩


【摘要】 目的:探究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ICU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100例,根據其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按照常規的護理方式實施護理干預,試驗組則按照臨床護理路徑方式實施護理干預,比較兩組ICU呼吸衰竭患者護理結果。結果:試驗組呼吸機使用時間、ICU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ICU呼吸衰竭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可以縮短其治療時間,降低其并發癥發生率,有助于其預后的改善。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 重癥監護; 呼吸衰竭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2.07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2-0150-02
重癥監護病房(ICU)是治療多器官衰竭的主要科室,患者均具有疾病嚴重、治療難度大等特點,為其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對護理人員的要求較高[1]。臨床護理路徑是指針對患者的身體素質、疾病特點、檢查結果等,對其制定檢查、護理、康復等一系列時間準確、程序安排合理的護理計劃,從而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減少出現醫療資源浪費的情況,使得患者可以獲得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2-3]。本文主要對ICU呼吸衰竭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價值作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ICU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100例,根據其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每組50例。試驗組中,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1.20±10.33)歲;對照組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62.01±10.34)歲。兩組ICU呼吸衰竭患者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常規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即護理人員積極對患者的疾病進展情況進行觀察,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潔以及呼吸道的通暢等。試驗組按照臨床護理路徑方式進行護理,具體如下。
1.2.1 護理研究小組的成立 在護理中心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主要由護理人員、護士長、科室主任、主治醫師等組成,并根據患者的具體疾病特點、身體素質、心理情況以及具體的檢查結果,并與相關專家以及主治醫生的意見相結合,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臨床護理路徑量表。以患者的住院時間作為標準,從患者入院當日至患者出院為止,每天按照臨床護理路徑量表為患者實施護理,并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變化情況,適當對護理量表的內容進行調整。
1.2.2 加強小組成員的培訓 通過講座、培訓班等方式對小組成員實施專業性的培訓,從而使得小組成員可以對呼吸衰竭的治療、護理措施、發病原因等進行充分認識,提高小組成員的護理操作技能。根據臨床護理路徑量表的內容,開展相關知識的指導以及學習,以提高小組成員的協調能力以及自身專業素質,更好為呼吸衰竭患者實施護理干預。
1.2.3 臨床護理路徑量表的落實 (1)護理人員詳細為ICU患者或其家屬講解臨床護理路徑量表的具體內容,并耐心解答其疑問,在完成講解后,由患者或其家屬簽字確認,護理人員每次完成一項護理操作后,均需患者或其家屬進行確認,從而增加其對護理操作的配合程度;(2)按照護理路徑量表對呼吸衰竭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積極落實量表的護理內容,并對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3)護士長每天對護理路徑量表的具體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從而更好落實呼吸衰竭患者的護理;(4)在患者疾病好轉可以出院時,對臨床護理路徑量表的實施效果進行總結,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進行改進,從而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對兩組ICU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機使用時間、ICU住院時間進行觀察分析,同時對兩組患者并發癥(應激性潰瘍、尿路感染、自發性氣胸、腎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的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其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總分100分,86~100分為十分滿意,71~85分為一般滿意,70分及以下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十分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進行分析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使用SPSS 22.0軟件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呼吸機使用時間、ICU住院時間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呼吸機使用時間、ICU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ICU呼吸衰竭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率為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4.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臨床護理路徑是根據某一患者或某一疾病,由護理人員、主治醫師、護士長等共同制定的治療、檢查、護理以及康復的系統措施,可以促進醫療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從而對患者的疾病康復起到促進的作用,不僅可以將患者的對護理滿意程度提高,同時還可以促進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4-6]。
ICU呼吸衰竭患者的性別、年齡、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以及性格特點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護理人員應加強患者的全面分析,積極與患者溝通,通過言語行為等來對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緒進行改善,從而確保患者的治療效果[7]。為ICU呼吸衰竭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組建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并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臨床護理路徑量表,從而可以系統性、計劃性的為患者實施臨床護理服務,滿足患者以及家屬的需求,從而避免出現醫療糾紛[8-9]。在為ICU呼吸衰竭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加強呼吸機的管理,并嚴密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監測,其護理工作的預見性和計劃性可以促進患者以及護理人員行為主動性的提高,從而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10-12]。endprint
綜上所述,對ICU呼吸衰竭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以為患者提供預見性以及系統性的護理服務,縮短其治療時間,減少其并發癥的發生,有助于ICU呼吸衰竭患者預后的改善。
參考文獻
[1]賀育英.ICU呼吸衰竭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0):1383-1384.
[2]張金珍.臨床護理路徑在ICU呼吸衰竭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9):129-131.
[3]吳艷.BiPAP呼吸機治療82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76-79.
[4]李麗萍.臨床護理路徑用于重癥監護病房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評價[J].當代醫學,2016,22(23):78-79.
[5]吳婷.呼吸衰竭的床邊監護及護理干預措施[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7):72-73.
[6]王媛,梁萍,李彩玲,等.臨床護理路徑應用評價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34):3841-3843.
[7]梁玲,胡淑俠,湯濤.高齡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應用BiPAP呼吸機治療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4):82-85.
[8]楊芳,陳華明,李雪梅,等.臨床護理路徑在COPD并發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西部醫學,2013,25(10):1573-1575.
[9]江桂林,孫曉敏,陳玲.臨床護理路徑在COPD急牲加重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西部中醫藥,2012,25(1):86-87.
[10]朱科云,陳雪平.ICU中呼吸衰竭患者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效果[J].當代醫學,2015,21(34):114-115.
[11]馬紅雷,劉娟,王婷,等.綜合護理干預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34):106-107.
[12]林永霞,凡蘭桂.COPD并發呼吸衰竭17例針對性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5):94-95.
(收稿日期:2017-07-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