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林坡
[摘要]2015年7月,以納稅信用為樞紐,“銀稅互動”的活動日益凸顯,國家稅務局與中國銀監會聯合發布通知正式開啟。銀監局、銀行業金融機構中信貸信用也借此機遇,將納稅信用與其結合,小微企業可以在這一背景下,潛在的為自己融資困難,費用昂貴問題找到了解決的途徑,同時在納稅信用被列為信貸信用的指標下,小微企業納稅人重視依法納稅的重要性,從而也提高了自身的納稅信用。同時這一活動也存在這潛在的問題。
[關鍵詞]銀稅互動;納稅信用
一、銀稅互動的背景及發展
中央在進行三去、一補、一降的五大任務的同時,持續推出減免稅費的優惠政策,促進小微企業在強大壓力下的可持續發展,長期以來,小微企業存在著很多發展瓶頸,其經營規模不大,導致在貸款抵押擔保環節缺乏支持,使得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斷浮現。而小微企業在社會發展中充當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小微企業的關注應當持續維持并加深。
自2014年7月起,稅務總局就發布了納稅信用的相關管理辦法。2015年2月,稅務總局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了“銀稅互動”活動,開始探索性的嘗試納稅信用激勵辦法,充分發揮納稅信用在社會信用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到2015年8月底,以四川地區為例,眾多小微企業已經通過銀稅互動模式從中獲得貸款。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銀監會聯合印發《國家稅務總局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進一步推動“銀稅互動”工作的通知》,將這種合作進一步的深化,探索性的實驗出現了有利的效應,應當充分發揮信息數據共享的效用,支持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二、銀稅互動的可行性
(一)納稅信用與信貸信用相互補充
對于銀行系統的信貸信用評價體系,主要是通過企業的財務數據來綜合評價其償債能力以及信用程度。而納稅信用在稅務系統,所包含的信息內容更加寬泛,可從兩方面解釋:從內部信息看,主要有納稅評估、納稅稽查信息等:從外部信息來看,又包括了工商、海關等部門的評價指標。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對于小微企業的信用評價在原來財務數據的基礎上,可以將納稅信用評價結合參考,在兩方面的雙重認證下更加準確可靠。
(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支持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背景下,國家對于小微企業的鼓勵優惠政策也在不斷推出,并強調了金融機構也應當對于小微企業給予支持。各級政府部門推出了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體系,包括了風險補償、獎勵基金、財政貼息等措施,政策層面上給予的強大后盾。
三、銀稅互動的重要性
(一)銀行方面
本身在小微企業貸款的認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稱,而銀稅互動由稅務機關為銀行金融機構提供了權威性的信息,銀行金融機構在篩選小微企業客戶的范圍就更加有效,并且所能服務的范圍也會增加,在防范風險的基礎上增添了更大的防火墻,防范了一定貸款風險的出現。
另外銀行的信用評價體系局限于小微企業的財務報表數據,而稅務局的權威數據涵蓋了多個方面,互相補充有效解決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二)稅務局方面
銀行金融機構的直接數據信息,為稅務局稅收數據信息的收集提供了便利,也減少了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加強了稅收管理的基礎,同時根據銀行金融機構的數據信息,也為更加有針對性、個性化的納稅服務提供了指導性的方向。
當然在稅務機關為小微企業誠信獲得貸款的部分,又能促進此部分小微企業的快速發展,從而間接的培養了稅源,擴大了稅基,進一步增加了稅收收入,這一連鎖反應都各自環節均有利。
(三)小微企業方面
廣大中小微企業主可以通過“稅銀互動”業務授權稅局將涉稅信息提供給銀行作為申請貸款的依據,使得納稅信用起到了加分作用,讓企業申貸更加快捷便利,可以有效解決貸款難的問題,同時省去了申請貸款的諸多手續,節省了貸款中間環節的費用,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借此機遇便可以從巨大壓力中獲得解放,借政策鼓勵和支持快速發展,實現可持續增長發展的目標。
四、銀稅互動仍面臨的問題及建議
(一)銀稅互動的工作困難
1.統計口徑不一致。稅務機關統計企業納稅額時參照的是所屬期和入庫期兩種口徑,而對于銀行金融機構來講,財務報表數據反應的是入庫期統計。這樣導致會出現不一致的可能性。而在征信系統涉稅信息豐富到納稅系統沒有一個明確的政策法律的支持,缺乏規范性。
2.信息共享程度不夠。其實稅務機關的信息比銀行金融機構而言,數量大得多。并且涉稅信息中涵蓋了非財務數據的私人信息,稅務系統向銀行系統傳遞的門檻過高,相關法律文件《重大稅收違法案件信息公布辦法》中條件比較苛刻,符合條件傳遞信息的小微企業少之甚少,導致銀稅互動的影響范圍不夠。
3.信息泄密的安全保障風險。法律明確規定,關于涉稅人信息保密的條款,對于納稅人基礎信息等不愿意公開的信息,除符合條件規定外,其余不得向其他部門個人進行公布。并且銀行金融機構系統作為使用涉稅信息的第三方部門,尚未有明確的法律政策性文件的支持,從而在數據傳遞過程中有可能給稅務部門帶來泄密的風險。
(二)對銀稅互動工作的建議
1.加快信用信息共享立法。國家政府應當加快對于銀行金融機構與其它部分之間信用信息共享的立法工作,從根本上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征信標準化也是實現信息共享的基礎。
2.保證數據傳輸的及時眭。稅務機關評定納稅人信用等級的有效期限一般為一年時間,而對于銀行信用貸款的評定可能隨時都在進行,這樣導致信息數據傳輸可能有滯后的弊端。所以稅務機關可以選擇將納稅人的不利行為及時向銀行機關進行傳輸,來縮短傳輸的時間。
3.充分維護納稅人的相關利益。關于納稅人信息在稅務機關和銀行機關間的傳遞,難免會出現泄密的可能性,如果處理不合理可能會影響稅企之間的關系,從法律層面來分析,應當盡快推出關于第三方信息共享的監督機制,對征信系統加以權限設置,保證銀稅企之間良好的利益互通關系,切實維護納稅人隱私及商業秘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