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麗
【摘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是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領略中國古典美,提升中學生審美意識和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古詩詞所具有的文化價值決定了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實現提升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目標,可從吟誦、煉字品句、簡介背景、整體感知、放飛想象幾個方面入手,最終通過學習品味,激發學生熱愛詩歌的感情。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56-02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繼承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
詩歌是文學殿堂里璀璨的明星,優秀的詩歌可以飛躍時間的長河和不同的國度,撥動人們的心弦。對中學生來說,學好詩詞,懂些詩詞,學會鑒賞詩詞尤為重要。
學生們通過學習,要能欣賞、背誦名家詩詞,感受詩歌中的形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學會品味、體悟詩歌凝練、生動、含蓄的語言,從中受到感悟;通過欣賞品味,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激發自己熱愛詩歌的感情,提高個人文學素養。
詩歌閱讀是語文學習重要內容之一。詩歌以其凝練思想深刻的風格有著與其他文學式樣不同的解讀方式,閱讀時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詩歌的語言、形象和表達技巧入手,理解詩歌的思想。
古詩詞所具有的文化價值決定了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那么,鑒賞詩詞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吟誦中感受詩詞的音樂美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又是音樂的藝術。同學們對詩詞的學習應定位于誦讀這個根本。
情感豐富的誦讀,可以把朗讀者帶到詩人創設的藝術情境之中,在情感上感受古詩文的巨大魅力。我們要在誦讀中品味詩詞的韻律節奏,也就自然感悟了詩詞所蘊含的感情基調。因此,教師在講授古詩文時,先注重的是朗讀,傳授學生正確的誦讀方法。誦讀的過程強調咬字清晰,節奏抑揚頓挫,從感官上和精神上滿足誦讀的要求,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進入到古詩詞中,調動學生的情感,真正地置身于詩中,體會出詩人當時的心境,理解詩人想通過詩句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提高古詩詞的教學質量。
例如講授《岳陽樓記》這篇文章之前,可讓學生先查閱相關背景資料,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在學生了解文章的相關背景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后,可以在誦讀時加入滿腔熱情和抱負的情感,從誦讀中宣泄情感。
二、煉字品句感知詩詞圖畫美
許多優美的詩詞都是意味雋永的畫幅。尤其是其間的佳詞麗句,更是詩詞作者的匠心獨運,頗見功夫。我們可以抓住關鍵詞、重點句,根據自己的想象畫出詩詞中所描繪的景致,這個過程是由藝術直覺到藝術體驗的過程,將藝術美轉化為自然美,再加工轉化成新的藝術形式。
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作者巧妙地運用渲染極強的事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用極其凝煉的語言,僅僅通過數個名詞,不加任何修飾便使人強烈地感受到游子漂泊羈旅的凄苦心情,極簡的線條使得這幅思歸圖更富有情感,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點明了主旨,使得前面一切事物都有了色彩。
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小令中提到的事物,啟發學生結合想象將其描繪成一幅圖,感受西風和夕陽,聆聽小橋下的流水和悲涼前行的身影,由此感觸小令中抒發的情感。
三、簡介背景理解詩情詩境
閱讀一首詩要了解詩歌寫作的背景和詩人生活環境以及個人的經歷。不同時代的詩人,同一時代各個詩人之間,同一詩人身處各種不同遭遇之時,都會創造出不同的詩境。要進一步了解詩人當時賦詩時的真情實感,光從字里行間去了解顯然是不夠的,應該把詩詞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去進一步考察和探討。這樣我們就能從詩詞的字里行間跳出來,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去尋找詩詞感情的突破口,領略詩人獨特的藝術境界和藝術風格。
在鑒賞李清照的詞時,由于李清照的詞本身具有前后期差異巨大的特點,所以在鑒賞時,可讓學生提前收集整理李清照的生平經歷,探求李清照其詞風前后迥異的原因:前期李清照生活安逸美滿,其詞風清雋明快,大多描寫男女情懷,大自然美景和閑適愜意的生活。后期南渡,遭遇國破家亡,深受流離之苦,于是便用血淚寫下了凄凄憂傷,百轉千回,一片蒼涼。
學生通過課下的資料收集,就會將李清照詞風及其變化的原因分析的十分清楚明白,也便于準確地把握詞人在詞中抒發的感情,更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因此,教師在詩詞教學中注意多指導學生去了解詞人及其生活背景,人生經歷,改變過去一味地由教師介紹詩人經歷和背景這樣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先動起來,通過自己的探究,把握詩詞的情感與主題。
四、整體感知分析詩歌意象
整體感知是指對詩歌分析時,要從全詩的意象入手的理解中,體會詩歌的情感,從而對整體進行全面的認識。要明確詩歌的意象,體會象征意義。要能按節分析,總體把握;要認真分析詩歌意象,分析詩歌使用的技巧和寫作手法等,再通過對語言的理解,分析詩歌的形象等。
五、放飛想象感悟詩情畫意
詩詞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練性,所以越是成功的作品,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就越大。在詩詞教學中,教師就不能要求每個學生對同一首詩詞形成整齊劃一的鑒賞結果,只有大膽地想象,積極地研究,甚至敢于質疑,才能有透徹的理解和深刻地領悟,才能透過紙面看到紙背。
古人的文字能力極強,他們能夠用短短幾行字勾勒出一幅優美的畫面,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和畫有共同之處,都富有畫面美感。教師應鼓勵學生,帶領學生利用豐富的想象,建造出屬于自己的空間,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如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其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大漠孤煙和落日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勾畫出一幅開闊壯觀的塞外落日圓,還原當時中國西北戈壁和荒漠的壯闊,身臨其境地去感受詩人融入詩中的孤寂之情。
綜上所述,古詩文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決不能拘泥于以上幾種方法和技巧。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文章,就會有不同的思路和模式。教師可以自由釋放自己的教學思想,智慧與個性,組合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有助于學生體味中華文化之美,進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讓學生感受到詩歌意境之美妙,沉浸在詩詞美當中,豐富文學積累,為其審美能力的培養,正確的人生觀的養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品誦·欣賞·感悟——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討[J].劉明霞.學周刊.2017(23).
[2]詩詞之韻——談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J].楊麗麗.課外語文.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