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中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有效提升了我國公民的思想素質。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現代化教學體系中的重要構成模塊,中學生正處于構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對其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中學必須落實好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使學生明確個人的義務與權利,在遵紀守法的過程中提升道德修養。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2-0240-01
自21世紀以來,我國提出了建設法治化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縱觀我國當前義務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成果,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包括教學模式落后、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教學效率低等。如何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是當前中學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以下筆者展開論述。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
道德體現了個體的素養,法律屬于道德的底線。在道德與法治的約束下,我國社會才能和諧穩定的發展。青少年是促進我國未來發展的主力軍,肩負著歷史的重任。在全球化趨勢下,我國涌現出了越來越多元的價值觀,某些負面的價值觀對青少年價值觀造成了一定影響,由此可見,提升青少年的道德修養、引導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具有重要意義。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三觀剛剛開始構建,教師必須把握這一關鍵時期,使學生主動抵制不良誘惑。縱觀當前思想品德教育現狀可以發現,教材內容已經涵蓋了道德與法律,但是僅依賴教材難以滿足現代化人才需求,教師應就教材案例進行延伸,開拓初中生的視野。
二、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面臨的困境
雖然我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還面臨很多困境,筆者梳理了下列幾點:缺乏教師資源,我國東西部教學資源分配不均,西部較偏遠的地區缺乏專業的思品教師,學生未能及時構建正確的道德觀念與法治觀念。或者某些思品教師缺乏完善的法律認知體系,在教學期間難以講解準確的法律知識,不利于開展學校的守法教學活動;思品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但是我國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律教學課程還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譬如教材內容相對落后,我國當前正處于市場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難以與社會發展現狀相協調。根據相關數據調研顯示,我國開展的很多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都以教材為落腳點,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為“灌輸式”,也不符合素質教育教學理念。在依法治國的環境中,為了使初中生樹立法制觀念,教師必須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了解到知識的價值,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通過正確的法律途徑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
三、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實踐與探索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增進師生間的距離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期間,教師必須拋棄落后的教學觀念,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提出問題。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在傳授道德與法律知識的過程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道德與法律教育并非僅在課堂上進行,教師在課下也可以與學生積極溝通交流,充分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當學生產生負面情緒后,教師應與其進行密切交談,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處理負面情緒,同時為學生提供一系列解決對策,使道德與法律教育內涵貫穿于學生的校園生活中,不斷提升教學效率。
2.運用現代化教學資源,增強初中生對課程的喜愛
在初中道德與法制的課程講解中,教師應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章節目標設置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過程中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譬如在“走進新的學習生活”單元中,第一課為“我是中學生啦”,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剛剛進入中學時候的心理感受”,為班級營造一個輕松活潑的氣氛,隨后讓學生交流“如何更好的適應中學生活”、“學習的意義是什么”等,使學生在踴躍發言的過程中交流個人觀點,這一環節能使學生吸收課堂知識,也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態度等,在今后更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應積極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運用微信群、QQ群等與家長保持聯系,同時向家長講解道德與法治教育知識的重要性,使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跟子女闡述道德與法治知識。其次,翻轉課堂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豐富的影像資料中能提升學生的課程參與積極性,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熱愛。
3.開展小組探討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為了保證每個人都參與到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以小組的形式劃分班級。譬如在“人生自強少年始”的課程中,主要劃分為三個模塊:自信、自主、自強。由于章節內容相對繁多,為了避免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教師可以提前設計課程問題,同時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問題討論,包括如何增強自信、為什么要培養自主意識、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自強獨立的人等。在小組討論環節中,學生能突破傳統思維的限制,在觀點碰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當討論環節結束后,教師應與學生進行及時的探討,不僅能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也能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喜愛。由于初中生好勝心較強,教師可以開展辯論活動或者競賽活動,不斷活躍課堂氣氛。譬如“老人摔倒是否該攙扶”是當前社會爭議性較強的課題,教師可以把班級劃分為正方與反方,學生根據個人認知自主選擇正反方,隨后由雙反說出各自的觀點。當雙方激烈討論結束后,由教師分別總結雙方的觀點,并且向學生講解應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當他人遇到困難時需要盡個人的力量進行幫助,但是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要學會保護自己。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期間融合了生活實例,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有助于性格相對內向的學生參與課程活動中,達到了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效果。教師在學生討論期間也應耐心聽取學生的意見,了解學生的認知理念,也能使教師掌握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存在的困難,進而實施針對性較強的解決對策。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而且學生能運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個人權益。
四、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現代化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有助于中學生更好的融入社會。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必須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優化改革教學模式,在傳授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中學生的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徐彥.創新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探究[J].新課程,2017(8):226-226.
[2]張蓉.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J].學苑教育,2017,14(4):96-96.
[3]陳均武.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J].神州,2017(8):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