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梅
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在母嬰同室病房中的應用
郭 梅
目的:探討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在母嬰同室病房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212例產婦作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將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216例產婦作為觀察組,采用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比較兩組護理質量、哺育知識掌握程度、母乳喂養建立時間、母乳喂養率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護理技能、病房管理能力、溝通能力、服務態度4項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哺乳知識掌握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母乳喂養建立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母乳喂養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母嬰同室病房護理質量,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婦母乳喂養認知水平,縮短母乳建立時間,促進母乳喂養率與護理滿意度提升。
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母嬰同室;母乳喂養率;護理滿意度
10.3969/j.issn.1672-9676.2017.23.029
母嬰同室指的是嬰兒與母親24 h處于同一病房中,母親及其家屬在護士指導下照顧嬰兒。嬰兒實施醫療或其他操作時與母親每天分離時間小于1 h。母嬰同室有利于促進母子情感交流,增強嬰兒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且對嬰兒哺育具有積極影響[1]。但母嬰同室實施常規護理易發生窒息、燙傷等危險事件,對嬰兒及產婦生命構成威脅。層級權責護理管理模式即組織結構與工作內容由不同層次護理人員組成,患者實施連續性護理的新型護理管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強調全責護士的核心作用。相關研究指出,層級質量控制能夠有效提高基礎質量與患者滿意度[2]。臨床有關母嬰同室病房中應用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的研究較少,我院母嬰同室病房采用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產婦212例作為對照組,選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產婦216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年齡23~37歲,平均(29.15±1.54)歲;分娩方式:陰道分娩138例,剖宮產74例;嬰兒Apgar評分8~10分,平均(9.41±0.39)分。觀察組年齡22~34歲,平均(28.64±1.38)歲;分娩方式:陰道分娩141例,剖宮產75例;嬰兒Apgar評分8~10分,平均(9.35±0.42)分。納入標準:(1)均為單胎足月。(2)嬰兒體重>3500 g。(3)身體狀況良好,無重大疾病。(4)家屬均知曉本研究詳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早產兒。(2)產婦為異位妊娠。(3)產婦合并傳染病或妊娠高危病。兩組產婦在年齡、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護理,即保持母嬰同室病房干凈、整潔,定時通風換氣;播放輕緩音樂緩解產婦情緒;與產婦溝通交流,緩解負性情緒;指導產婦進食多不飽和脂肪酸與可溶性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指導產婦遵循醫囑用藥,教會產婦喂奶方法等。觀察組產婦采用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具體如下:
1.2.1 建立層級全責護理管理小組 病區按照1∶0.2床護比配備護士,每組有3名護士,包括全責護士、輔助護士與助理護士。
1.2.2 選取原則與職責劃分。全責護士需具備護士注冊證書,具備大專及以下學歷的還需具備護士職稱或護齡超過5年,具備本科學歷的護齡至少3年;同時,護理人員綜合素質考核評分需超過90分,考核內容包括理論與實踐2個方面,具體為基礎護理操作熟練程度、專科護理技能、常用急救技術掌握情況,處理護理問題的能力及制定護理計劃、組織實施的能力;主要負責母嬰整體護理,檢查護理質量,依據護理缺陷制定改進措施;組織培訓本組成員護理及專科知識;初級責任護士需為注冊護士,綜合素質考核評分在80分歲以上,1年以上護齡;主要負責嬰兒沐浴、游泳,篩查有潛在疾病的嬰兒,撫觸嬰兒;向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知識,指導其活動;與產婦加強溝通,以防產后抑郁;指導助理護士,查看病房情況;助理護士需為正規院校護理專業畢業尚未取得護士注冊證書,主要負責協助全責護士與初級責任護士的護理工作,如清潔病房衛生,指導產婦保持營養均衡,協助產婦如廁等。
1.2.3 排班制度與考核制度 分3個班次,早班為8∶00~16∶00,中班為16∶00~24∶00,晚班為次日0∶00~8∶00,全責護士全面負責,助理護士實行24 h負責制;制定操作規范,每個月舉行1次層級護士會議,對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制定改進措施;定期對層級護士進行培訓,并根據崗位職責與分工定期考核。
1.3 觀察指標 (1)護理質量。采用我院自制的“母嬰同時病房護理質量評定量表”評定,評定內容包括護理技能、病房管理能力、溝通能力、服務態度等方面,每項滿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護理質量越優。(2)采用我院自制的“哺乳知識調查問卷”評定兩組產婦哺乳知識掌握程度,采取百分制,分值越高,哺乳知識掌握程度越高;觀察兩組嬰兒母乳喂養建立時間,即嬰兒出生后第一次自主吸取乳汁所用時間;記錄母乳喂養成功率。(3)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定,依據滿意程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與不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或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產婦護理質量評分比較(表1)

表1 兩組產婦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1)為t值,2)為t’值
2.2 兩組產婦哺育知識掌握程度、母乳喂養建立時間、母乳喂養率比較(表2)

表2 兩組哺育知識掌握程度、母乳喂養建立時間、母乳喂養率比較
注:1)為t’值,2)為χ2值
2.3 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比較(表3)

表3 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母嬰同室為家屬參與式開放性護理,改變以往母嬰分離、封閉集中的護理模式,有利于增進母嬰感情,促進產婦產后恢復。但參與護理的嬰兒家屬多數缺少撫育知識,嬰兒呼吸道窄細,喂奶喂水時極易導致嬰兒發生嗆咳甚至窒息。相關研究表明[3],中午與夜間產婦及其家屬通常處于疲勞狀態,此期間發生安全隱患的可能性最大。另有研究指出[4],母嬰同室護理仍然存在母乳喂養率下降、嬰兒窒息及燙傷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的問題。此外,母乳喂養作為衡量產婦及新生兒保健質量的重要指標在臨床上愈加受到重視。因此,如何提高母乳喂養率,避免安全隱患是臨床護理人員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按照護士職稱、學歷、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考核,按照綜合能力確定層次考核程序公正、結果公平、競爭有序,有效避免人力資源浪費,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充分調動護士工作積極性[5]。這與王艷君[6]研究將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應用于產科護理,使產婦護理滿意度及健康知識知曉率顯著上升一致。
相關研究表明[7],醫院護士缺編問題嚴重,護士主要忙于大量治療操作,與患者交流較少,導致部分難度較大的工作交由實習生或家屬完成,使得護理風險上升,護理質量下降。因此,優化醫院人力資源配置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依據護士綜合能力分為全責護士、初級責任護士與助理護士,全責護士主要負責母嬰整體護理,檢查護理質量,初級責任護士主要負責新生兒基礎護理,產婦產后護理等,助理護士則主要協助上級護理進行基礎護理工作,3個層級護士之間責任明確,工作任務按照能力分配,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提高病房管理能力[8]。層級全責護理中實施3個班次倒換值班制度,有利于減輕護士壓力,從而改善其服務態度。定期對護士進行考核培訓,有利于提高護理技能與溝通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技能、病房管理能力、溝通能力、服務態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層級權責護理管理模式應用于母嬰同室病房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
臨床相關研究對產婦及其家屬做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產婦及其家屬有關哺育知識掌握較少,思想觀念陳舊,對自身角色適應能力低,需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護理知識宣教。但臨床有關母嬰專項護理較少,健康教育時間較短,護理服務并不能滿足產婦及其家屬需要[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哺乳知識掌握優于對照組,母乳喂養建立時間短,而母乳喂養率高。探究其原因在于,層級全責護理關注母乳喂養護理,并對產婦進行專門母乳喂養指導,有利于提高產婦哺育知識掌握水平。產婦及其家屬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完成大部分護理工作,有利于促進泌乳,縮短母乳喂養建立時間,提高母乳喂養率[10]。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使護士崗位更加科學合理,有利于護士發揮自身才能,使母嬰享受優質個性化服務。不同層級護士對同一組患者進行護理,有利于全面了解母嬰生理、心理狀態,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實施預防性護理措施,降低護理風險,從而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母嬰同室產婦對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層級全責護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母嬰同室病房護理質量,促進產婦掌握母乳喂養知識,并促進泌乳,提高母乳喂養率與護理滿意度,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1] 吳芳芳,余 瑛,蔣 燕.預防母嬰同室新生兒沐浴過程中醫院感染的護理管理[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22):143-145.
[2] 朱 娜,馬 洪,詹旭蕾.層級質量控制在外科ICU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院管理,2016,36(10):71-72.
[3] Suresh S,Sharma KK,Saksena M,et al.Predictors of breastfeeding problems in the first postnatal week and its effect on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rate at six months:experience in a tertiary care centre in Northern India[J].Indian J Public Health,2014,58(4):270-273.
[4] 陳紅玲,許麗華,劉 芳.母嬰同室新生兒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4):6049-6050.
[5] 吳婭琴,吳 琴,楊 芳.層級護理對母嬰同室產婦母乳喂養成功率及護理質量的影響[J].現代醫學,2016,44(1):133-136.
[6] 王艷君.層級全責護理模式在婦產科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15):123-124.
[7] 喻誠華,薛小紅.個性化健康教育對提高母乳喂養率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6,26(9):140-142.
[8] 李信群,黃 群,楊名潔,等.護士3個層次結構管理對產科病區護理質量的影響[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9(1):70-73.
[9] 吳 瑕,袁 玲,李凌虹.綜合護理干預對剖宮產術后乳汁分泌、母乳喂養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安徽預防醫學雜志,2017,23(3):210-212.
[10] 李 璟,馬 驥,鄭妮娜,等.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新生兒臍部皮膚感染中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3):5954-5956.
[11] 安桂玲,徐 艷,任 波,等.母嬰同室產婦醫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4):939-942.
[12] Ekwochi U,Ndu IK,Nwokoye IC,et al.Pattern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newborns admitted into the sick and special care baby unit of Enugu State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Enugu state[J].Niger J Clin Pract,2014,17(3):346-351.
Applicationoffullresponsibilitygradationnursingmanagementpatternindirectrooming-in
GUOMei
(Xuzhou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Xuzhou 221009)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full responsibility gradation nursing management pattern in direct rooming-in. Methods: A total of 212 lying-in wome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conventional nursing. A total of 216 lying-in wome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6 to Ma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reated with full responsibility gradation nursing management pattern. The quality of nursing, mastery degree of nursing knowledge, building time of breast-feeding, breast-feeding rat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cores of four item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cluding nursing skills, ward management ability, communication skills, attitudes towards lying-in women(P<0.05); the score of mastery degree of breast-feeding knowled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building time of breast-feeding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breast-feeding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full responsibility gradation nursing management patter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of direct rooming-in, and enhance cognitive level of breastfeeding, shorten building time of breast-feeding and promote upgrading of breast-feeding rat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Full responsibility gradation nursing management pattern; Direct rooming-in ; Breast-feeding rate; Nursing satisfaction
221009 徐州市 江蘇省徐州市婦幼保健院產科
郭梅:女,本科,副主任護師,護士長
2017-08-23)
(本文編輯 劉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