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媛
新生兒日常護理結合新生兒早教新型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分析
郭莉媛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醫院兒科,江西 南昌 330009)
目的 探討新生兒日常護理結合新生兒早教新型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方法 將76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方法分組,各38例。單一護理組進行新生兒日常護理,新型護理組則采取新生兒日常護理結合新生兒早教新型護理模式。比較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新生兒家長對新生兒護理技巧、早教方法的認知水平;新生兒頭圍、體質量、身長、行為能力、原始反射評分、NBNA神經行為總分值、主動肌張力評分、被動肌張力評分、一般評估評分。結果 新型護理組家長護理滿意度高于單一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型護理組新生兒家長對新生兒護理技巧、早教方法的認知水平高于單一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型護理組頭圍、體質量、身長、行為能力、原始反射評分、NBNA神經行為總分值、主動肌張力評分、被動肌張力評分、一般評估評分優于單一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新生兒日常護理結合新生兒早教新型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高,效果確切,可促進新生兒身體發育和神經行為功能的提高,可提高家長對新生兒護理技巧、早教方法的認知水平,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新生兒;日常護理;早教新型護理模式;臨床價值;神經行為功能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家庭和社會對新生兒健康的關注度越高越高。作為兒童早期發展重要階段,0~3歲早教和護理尤為關鍵,該階段是身心發展最快速階段,在該時期,新生兒潛能和可塑性巨大。此階段是促進身體、智力等全方位發育的關鍵階段。傳統單純日常護理只是對新生兒進行外在護理,無法培養其潛能,無法使新生兒在出生早期得到更深層次護理,產婦和家屬也無法掌握正確的新生兒護理方法,導致新生兒喪失早期開發潛能的機會[1]。本研究將76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方法分組,分析了新生兒日常護理結合新生兒早教新型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16年1月~2016年5月76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方法分組,各38例。新型護理組男23例,女15例;胎齡37~42周,胎齡平均(38.01±2.56)周。單一護理組男24例,女14例;胎齡37~42周,胎齡平均(38.53±2.73)周。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單一護理組進行新生兒日常護理,常規對患兒進行口腔、皮膚、眼部、沐浴等的護理。
新型護理組則采取新生兒日常護理結合新生兒早教新型護理模式。出生后1~2天在床旁對新生兒進行沐浴,并播放輕音樂,給予操作,并進行嬰兒聽覺、視覺、付出、游泳等訓練,用嬰兒模型為家屬和產婦做模擬,一邊講解一邊進行新生兒撫觸和游泳、沐浴護理,并示范視覺、聽覺、嗅覺等刺激的正確操作方法,說明和糾正不正確操作方法,所有操作由護士完成。全程進行一對一示范。每次護理25分鐘。從第3天開始產婦和家屬在護士指導下,在床旁進行新生兒上述相關護理,并通過量表評估,了解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度。在出院后1個月內通過電話隨訪,了解早教操作情況[2]。
兩組新生兒均在28天后進行新生兒行為神經評估檢查。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新生兒家長對新生兒護理技巧、早教方法的認知水平(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則對早教知識和日常護理的掌握度越高);新生兒頭圍、體質量、身長、行為能力、原始反射評分、NBNA神經行為總分值、主動肌張力評分、被動肌張力評分、一般評估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統計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相比較 新型護理組家長護理滿意度高于單一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相比較(n)
2.2 頭圍、體質量、身長、行為能力、原始反射評分、NBNA神經行為總分值、主動肌張力評分、被動肌張力評分、一般評估評分相比較 新型護理組頭圍、體質量、身長、行為能力、原始反射評分、NBNA神經行為總分值、主動肌張力評分、被動肌張力評分、一般評估評分優于單一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4。

表2 頭圍、體質量、身長比較(x±s)

表3 行為能力、原始反射評分、NBNA神經行為總分值比較(x±s,分)

表4 主動肌張力評分、被動肌張力評分、一般評估評分比較(x±s,分)
2.3 兩組新生兒家長對新生兒護理技巧、早教方法的認知水平相比較 新型護理組新生兒家長對新生兒護理技巧、早教方法的認知水平高于單一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新生兒家長對新生兒護理技巧、早教方法的認知水平相比較(x±s,分)
新生兒的護理工作好壞關于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和神經、智力發育,因此,需尋求有效、人性化的護理服務模式。近年來的研究顯示,若采用機械化喂奶,而未進行母嬰接觸母乳喂養,可一定程度上影響嬰兒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研究還顯示,每天撫觸、抱新生兒的次數等可影響嬰兒母乳喂養量、睡眠質量和患病情況。目前,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家庭對寶寶的健康成長越來越重視,要求其不僅身體健康成長,同時要求其神經發育良好,心理健康。
新生兒日常護理結合新生兒早教新型護理模式的實施,可改變傳統單一以護士為中心進行的新生兒口腔、皮膚、眼部、沐浴等的護理,避免產婦和家屬未參與其中而無法掌握相應的方法[3-4]。在新生兒日常護理結合新生兒早教新型護理模式下,護士即是操作者,也是引導者,可引導家長模仿和掌握新生兒護理方法和早教方法,可促使家庭盡早了解早教知識,將早教融入新生兒護理中,提高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且對提高人口素質有重要作用[5-6]。
新生兒日常護理結合新生兒早教新型護理模式下,新生兒護理由單一外緣護理轉化成為更高層次潛能護理,可提高護理的人性化,提高護士的責任心和家長的積極參與度,充分開發新生兒大腦潛能,在對新生兒的護理和生活照料過程潛移默化完成早教,促進新生兒生命質量的提高[7-10]。
本研究中,單一護理組進行新生兒日常護理,新型護理組則采取新生兒日常護理結合新生兒早教新型護理模式。結果顯示,新型護理組家長護理滿意度高于單一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型護理組新生兒家長對新生兒護理技巧、早教方法的認知水平高于單一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型護理組頭圍、體質量、身長、行為能力、原始反射評分、NBNA神經行為總分值、主動肌張力評分、被動肌張力評分、一般評估評分優于單一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新生兒日常護理結合新生兒早教新型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高,效果確切,可促進新生兒身體發育和神經行為功能的提高,可提高家長對新生兒護理技巧、早教方法的認知水平,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1] 李秋宇,安瑤,劉利,等.早發型與晚發型足月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臨床對比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7,35(3):161-165.
[2] 戴金花.游泳對新生兒健康發育的影響與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6):94,129.
[3] 楊曉利,張燕,倪泠溧,等.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在新生兒查房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保健營養,2014,24(4):2172.
[4] 王文麗,李桂芳.新生兒日常護理結合新生兒早教新型護理模式的臨床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8):4758-4760.
[5] 孫亞蓮,俞紅.兒保門診應用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的效果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4):469-470.
[6] 朱華,彭珉娟,楊濤毅,等.早期教育對嬰幼兒智能發育影響的探討[J].四川醫學,2013,34(4):435-437.
[7] 張穎.將早教知識融入兒童保健對兒童發育的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7):43-45.
[8] 王燕萍,張愛華,陳勝蓮,等.探討新生兒情緒干預措施的臨床療效[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182-183.
[9] 李萍,程金洛,閆靜雯,等.健康教育對嬰兒家長參與兒童保健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學,2017,23(1):9-11.
[10]白柳,李金蘭.150例28周健康嬰兒智能發育測驗結果分析[J].當代醫學,2009,15(13):48-4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6.082
南昌市指導性科技計劃項目(2014 147第27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