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音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014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鎮江考察時,曾在當地農民的大棚里詢問高架草莓種植技術,并指出,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農業發展要依靠科技創新。
五年來,我國設施農業的產值已經達到9800億元,農民在溫室大棚里種菜、種花、種蘑菇,不僅為保障菜籃子的穩定做出很大貢獻,也讓農民朋友從土地上獲得更高收益。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從“建設新農村”到“鄉村振興戰略”,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農業不再是簡單的“種”和“養”,而是被賦予了生態、休閑、文化傳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現代農業也正在滲透融合成一個龐大的產業,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作業模式也逐漸有了產業化的雛形。
天津西青區精武鎮的農民趙全福,種了一輩子的水稻,辛苦但不賺錢。三年前,趙全福做出了改變,他建起了蔬菜大棚,生活狀況逐漸好轉。由于這里靠近市區,種菜的收入頗佳,一年的毛收入能有6000元錢。在天津西青區農委主任時迎春看來,趙全福減糧種菜,正是主動順應市場需求,應對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新變化。
現代化是農業發展的方向。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推進農業現代化,困難和挑戰也是前所未有。與現代高效農業相比,我國的“三農”發展存還在不少短板。
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現代高效農業”,其中的“高效”應該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是產出的高效,農民從生產經營中獲得的收益要高于以往;第二是生態的高效,不能以竭澤而漁、犧牲生態為代價,追逐一時一地的發展。
農業正在發生巨大的轉變,從追求糧食產量到追求綠色增產、追求數量、質量、效益并重。
從簡單地“種”和“養”,到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的一條龍農業產業化融合;從單一的解決吃飯問題,到集生態、休閑、文化傳承等更多功能于一身,鄉村振興的腳步正漸行漸近。
在江蘇邳州,銀杏既是當地的名片,更是村民們的搖錢樹。可近些年,隨著銀杏種植規模擴大,產業發展卻停滯不前,村民們發現這銀杏樹越來越不賺錢了。
銀杏產業發展同質化競爭不能回避,就在江蘇邳州銀杏種植戶為樹苗價格一跌再跌發愁時,楊茂開卻另辟蹊徑,依托科技開發出銀杏葉的藥用功能,一樣的銀杏種出了不一樣的收益:兩年苗產生的葉子每667平方米(1畝)產量到1000千克左右,每千克鮮葉價格是5元左右,經濟效益達到4000~5000元錢。
在銀杏種植大鎮鐵富鎮,銀杏種植更是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銀杏樹可以綠化,銀杏葉可以入藥,銀杏種植園還可以旅游觀光。當地政府搭建起電子商務平臺,前來工作的淘金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的講師信心滿滿。
當市場中充斥著大量低端、同質化的產品,比拼的籌碼就只能是成本和價格;唯有用市場化、工業化的思維來看待農業,比拼質量、渠道、功能、生態、加工,各類農特產品才能百花齊放,尋找到各自細分的市場。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闡述中,一個“振興”的鄉村可以用20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這就指明了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那就是我們必須打造與大國地位、強國目標相稱的強勢農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