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鋒
摘 要: 杜甫作為我國文學史中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對后世詩歌創作有著很大的影響,甚至有千家宗杜的說法,黃庭堅則是效法杜甫的詩人群體中最有名,同時也是文學成就最大的一個。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黃庭堅的創作經歷,其次探討了杜甫在題材、技藝、思想、人格等四個層面對黃庭堅詩歌創作的影響,最后論述了黃庭堅對杜甫詩歌創作的拓展與延伸。
關鍵詞: 杜甫 黃庭堅 詩歌創作 后世影響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于唐代而言,詩便是“一代之文學”,唐詩是古典文學的精華,有唐近三百年,誕生了無數經典的詩篇和偉大的作家群,其中最負盛名、最為后人所稱道的莫過于李白與杜甫,二者是唐代燦若繁星的詩人中最耀眼的兩顆,被譽為“雙子星”。相比于李白歌行、古風的飄逸不群而言,杜甫的詩以近體詩為主,格律嚴整、內容典雅、情感真摯,有著很強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對后世的詩歌創作,尤其是格律詩創作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以師法杜甫為己任的文學家代不鮮見,如宋之黃庭堅、清之錢謙益等。黃庭堅作為宋代文豪,是較早發現杜甫詩歌價值并主動接受其影響的文學家之一[1][2],《后山詩話》載有“唐人不學杜詩,惟唐彥謙與今黃亞夫庶、謝師厚景初學之。魯直,黃之子,謝之婿,其與二父,猶子美之于審言也”。文章基于此,就杜甫對黃庭堅詩歌創作的影響做了相應的探究。
一、黃庭堅詩歌創作概述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年號涪翁,江西修水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在詩詞創作乃至于書法領域都有著很高的成就。黃庭堅是宋詩代表人物,也是宋代著名文學流派江西詩派的主要效法對象之一,與杜甫、陳與義、陳師道合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杜甫為祖,而黃庭堅則是三宗之首,江西詩派創作中許多特征、技法均源于黃庭堅,如描繪書齋生活、注重文字推敲、崇尚瘦硬風格等,當然,這些特征或多或少都能從杜甫詩歌中尋到“源頭”,但真正作為文學追求并發揚光大者是黃庭堅,這可以看出杜詩與黃庭堅詩歌創作的關聯[3]。
黃庭堅生于慶歷五年(1045年),卒于崇寧四年(1105),享年60歲,在北宋時期,士大夫階層六十而亡,既不算上早逝,又難稱高壽。黃庭堅自幼聰穎逾人,年僅7歲便作牧牛詩,詩中“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算盡不如君”更成為詩中名句。縱覽黃庭堅的詩歌創作生涯,共有存世詩歌1900首,且大都有明確的編年,根據創作時間的不同,黃庭堅詩歌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與元豐八年、元佑八年為斷。元豐八年之前,黃庭堅一直在地方任職葉縣尉、太和縣令等基層官員,詩歌以酬唱贈答、歌詠山水為主,兼有時事政事、民生疾苦的內容,典型的有《流民嘆》中的“傾墻摧棟壓老弱,冤聲未定隨洪流”。元豐八年,哲宗繼位,黃庭堅入為京官,與開封文學集團,如蘇軾、晁補之、秦觀、陳師道多有交流酬唱之作,史稱“元祐唱和”,此一階段為黃庭堅詩歌創作的成熟期。紹圣元年,新黨秉政,黃庭堅流放四川,開始了蜀中流離生涯,對有相同經歷的杜甫推崇備至,蜀中經歷是黃庭堅學習、借鑒杜詩從自發走向自覺的關鍵階段。當然,從黃庭堅現存詩歌的編年分布而言,入京之前的詩歌數量占絕大多數,且詩歌個人風格已經初步形成,可以說,在元豐八年之前,獨具一格的黃庭堅體已經形成。
二、杜甫對黃庭堅詩歌創作的具體影響
(一)詩歌題材的影響
詩歌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主要樣式之一,至唐代而大興,不僅以絕句、律詩為代表的近體詩徹底取代了古體詩成為詩歌創作的主流,詩歌的題材類型也不斷豐富。杜甫有詩圣之稱,在創作中可謂各體兼善,尤以近體詩見長,且創作題材涉及多個領域,從羈旅漂泊到酬唱贈答,從詠史懷古到社會諷喻,應有盡有。黃庭堅雖然與杜甫在生活年代上相差兩百余年,兩者的生活經歷卻較為相似,都曾出任地方官員,也都曾進入中央,但未能實現自身的政治理想,晚年都在漂泊流離之中,甚至連漂泊的地點都相同,均在蜀中。這就使得一心以杜甫為宗師的黃庭堅在詩歌題材的創作上與之有著相似性。
(二)形式技巧的影響
形式技巧的影響是杜甫對黃庭堅詩歌創作最主要的影響,也是黃庭堅與杜甫名列江西詩派“一祖三宗”的主要原因,盡管唐詩、宋詩在審美形態上有著差異性,但唐詩中其實已經蘊藏了很多宋詩的元素,如以說理見長、以文為詩等,這一點在杜甫詩歌中尤為常見,這和杜甫求新、求變的文學追求有著很大的關聯。
(三)思想內容的影響
杜甫對黃庭堅詩歌創作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技藝層面的影響,又包括思想層面的影響,這和杜甫、黃庭堅都秉持忠君愛民的儒家本位思想有關。前人在研究黃庭堅與杜詩之間的關聯時,僅僅看到黃庭堅模仿杜詩音韻、平仄、坳體等內容,就說“魯直學子美,直學格律爾”,這其實是不夠客觀的,也不符合黃庭堅對杜甫的認知。黃庭堅尊崇杜詩,貫穿其詩歌創作的各個時期,即使在紹圣元年遭到貶謫后,黃庭堅仍然堅持搜集杜甫詩歌,并認為杜甫流離蜀中時的詩歌藝術價值最高,思想價值也最醇厚。乾元元年,杜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在此后創作了以“哀民生之多艱”為主題的三吏、三別,以及《夏日嘆》、《夏夜嘆》等作品,其中表露出來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黃庭堅的創作,黃庭堅雖然在民生關注上不如杜甫,但創作了許多社會諷喻詩,不是單純地脫離民生的書齋式詩人。
(四)人格精神的影響
杜甫雖然有著很高的文學成就,但在唐代,杜甫的詩名并不高,遠遜于李白、王維等人,難以與孟浩然諸人比肩,這一點從唐人的唐詩選本中便可窺知,杜甫真正成為文學史上的一代名家、宗師,是在宋代正式形成的。這除了和杜甫詩歌創作有著很大的關聯外,也可以歸因于杜甫個人的人格精神。宋代不同于唐代,唐代是典型的開放型朝代,以對外開拓、征戰四夷為要務,唐代文人大都有著較強的建功立業的欲望,而宋代則是封閉型朝代,四周強鄰環伺,知識分子更加注重內心的修煉,這也是理學形成于宋的主要原因。杜甫是儒士的典型代表,有著傳統儒家話語下完善的人格,因而深受宋代詩人的喜愛,以杜詩為宗,其實就是以杜甫的人格為宗,這一點黃庭堅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他的遭遇與杜甫相似,在北宋中期新舊黨爭中屢遭貶謫,杜甫及杜詩中的人格魅力是感染、激勵黃庭堅的重要思想源泉[4]。endprint
三、黃庭堅對杜甫詩歌創作的拓展與延伸
唐以詩為工,宋以詞為上,這是文學流變的必然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宋詩地位低下,事實上,宋詩與唐詩同為我國詩歌史上的高峰,甚至有“雙峰并峙”的說法,唐宋詩分野是治古典文學者的重要研究方向,通俗而言,唐詩重情,宋詩重理,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唐宋詩可以截然二分,事實上,從唐詩到宋詩有著非常明顯的發展脈絡,宋詩中的許多特征在唐代詩人群體中就有雛形,杜甫、韓愈等都是唐代詩人中對宋詩影響深遠的代表人物,杜甫更是被視作宋代江西詩派的“遠祖”。江西詩派師法杜甫不假,但在具體創作實踐中,所師法的其實是黃庭堅,或者被黃庭堅闡釋過了的杜甫。黃庭堅雖然以學習杜詩著稱,但其在詩歌創作中與杜甫仍然有不小差異,即使是在用典、平仄、句式等層面也是如此。江西詩派在創作中的主要追求,其實都源于黃庭堅的詩歌理論與詩歌創作實踐,其成就與黃庭堅緊密相關,其末流出現的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現象,黃庭堅難辭其咎。
好用典是杜詩、黃詩的共同特征,杜詩以熟典為主,黃庭堅則拓展了用典范圍,不僅用熟典,更用生典,因此,讀黃庭堅的詩往往需要深厚的文學歷史素養,這和宋代知識分子讀書氛圍濃厚有著很大的關聯,也和宋詩好用典說理緊密相關[5]。黃庭堅用典范圍非常廣泛,除了常用的歷史典故以外,諸子百家如《莊子》、《墨子》等,乃至于佛經都是其用典對象,如《次韻楊明叔》四首,就分別借用了《涅經》、《圓覺經》、《傳燈錄》、《楞嚴經》的佛理,換言之,在用典層面上,黃庭堅拓展了用典的范圍,為后世詩歌創作中的用典筆法開辟了新的道路。杜詩創作好用拗體,拗體是常規平仄以外的變種,在拓展近體詩的音韻表現范圍中有著非常突出的作用。杜甫的拗體詩為數不少,如《白帝城最高樓》中的“城尖徑仄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此詩原為平起平收,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上句第六字原為平韻,現用旆字位仄韻,因而于下句第六字用平韻飛字補救,由此帶來的后果便是五個平聲字相連,與傳統格律迥異。黃庭堅在創作中更是超越了杜甫,其在《題落星寺》中首句“星宮游空何時落,著地亦化為寶坊”徑直以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為律,在創新突破上更是超出了杜甫。此外,在煉字、句式等其他層面,黃庭堅對杜甫的創作手法多有傳承和發展。總體而言,黃庭堅在杜甫的基礎上,將杜詩中原有的某些特點無限放大,收到了文學創新、不落窠臼的效果,但同時存在著“掉書袋”與佶屈聱牙的問題,這在晚期江西詩派的創作中尤為常見。
四、結語
杜甫與黃庭堅作為我國唐宋時期著名詩人的代表,在文學創作中有著明顯的繼承與發揚關系,杜甫之所以能夠在宋代奠定一代宗師的地位,和黃庭堅對杜甫詩歌的稱贊與學習有著很大的關聯,黃庭堅吸收了杜詩中的一些特征,如坳體、練字、用典等,并發揚光大,最終自成一體,成為江西詩派的三宗之一,杜甫因此被列為江西詩派的遠祖。
參考文獻:
[1]龍延.杜甫與黃庭堅[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2(02):62-67.
[2]卞翠平.杜甫與黃庭堅的詩歌內容比較分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03):136-139.
[3]駱德林.黃庭堅對杜甫詩歌的接受與創新[J].文學教育,2012(06):148-150.
[4]徐煜輝.淺析杜甫詩歌對黃庭堅影響[J].東京文學,2011(01):11-17.
[5]卞萃平.杜甫與黃庭堅的詩歌內容比較分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03):136-1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