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軍艷
摘 要: 為了緊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本文著重研究了典籍《金瓶梅》的翻譯策略。結合大衛·霍克斯對芮效衛翻譯思想的影響,分析《金瓶梅》中具體的翻譯案例,發現:芮效衛在翻譯《金瓶梅》的過程中,多采用歸化法的翻譯策略,達到了“信”與“達”的效果,其譯作在西方讀者中是最受歡迎的版本。文章就選擇怎樣的典籍外譯策略,可以借鑒芮效衛的翻譯策略,采用歸化法先讓典籍成功地“走出去”。
關鍵詞: 典籍外譯 《金瓶梅》 歸化法
1.引言
2006年9月13日我國頒布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口號(周領順,2016:11)。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典籍蘊含著中國傳統的文化特色,但國際民眾缺乏對典籍文化的正確了解,因此,高質量的翻譯作為文化交流傳播工具手段尤其重要。
《金瓶梅》作為我國世情小說的起點,打破了才子佳人小說、帝王將相、英雄豪杰、神話志怪的傳統,專注于瑣屑之事、平常之人、普通之境,影響了后面一系列世情小說,如《醒世姻緣傳》、《歧路燈》、《儒林外史》、綠野仙蹤》等,為古典小說巔峰《紅樓夢》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金瓶梅》作為典籍中的另類,被明代著名《金瓶梅》評論家張竹坡稱為“第一奇書”。它致力于撕破種種真善美的紗幕,把上上下下、內內外外的人間丑惡兜底翻了出來(吳晗,1984:32),其現實主義藝術不亞于法國著名短篇小說家莫泊桑。《金瓶梅》在國內因其對淫穢畫面過于露骨的描寫而遭受避諱,其翻譯版在國外卻廣受欣賞(齊林濤,2015:235)。魯迅(1958:130)評價其“實在是一部可詫異的偉大寫實小說”,比較公正。
《金瓶梅》對外譯介是從19世紀中葉開始的。第一個英語全譯本是1939年由英國翻譯家克萊門特·埃杰頓翻譯,主要突出心理與文化方面。廣受好評的英語全譯本由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漢學家芮效衛翻譯(張義宏,2017:45),主要突出漢學、中國文學和思想復雜性方面(溫秀穎,孫建成,2011:113)。因此,本文選擇質量更佳的芮效衛英譯本為對象分析其翻譯策略。
2.《金瓶梅》芮效衛的翻譯策略分析
2.1翻譯思想
在翻譯體質方面,芮效衛譯《金瓶梅》無論是書名、分卷名的命制方式,還是正文的文字排列和印刷效果,乃至導言、附錄和注釋的形式,都可明晰地看到大衛·霍克斯的影響(溫秀穎,2010:101)。因此,有必要了解霍克斯翻譯《紅樓夢》時運用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思想,借鑒分析芮效衛翻譯《金瓶梅》的英譯本的翻譯模式。
選擇歸化策略還是選擇異化策略取決于譯者所傾向的文化立場和文化語境(佘丹,2012:99)。許鈞(2002:66)發現在翻譯帶有漢文化特色的“詩家語”時,霍克斯主要采用的是歸化策略,用英文化里的詩歌語言意象替代漢文化里特有的詩歌語言意象。另外,溫秀穎和孫建成(2014:80)分析得出《金瓶梅》的英譯見證了近現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演變,具有十分重要的譯學理論意義。
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2004:78)在《譯者的隱身》中認為,自17世紀以來譯成英語的翻譯作品,其最基本的特色是采用歸化譯法,追求“流利”,達到“自然”、“透明”的效果。翻譯是在致力于轉述一個異域文本,達到理解與交流的目的。在他看來,這樣一個過程不可避免地存在歸化的傾向和各種形式的選擇與策略,其間異域文本被打上使本土特定人群易于理解的語言和文化價值的印記。因此,霍克斯的翻譯指導思想是“便于理解”,他以英語文化為歸依,從譯入語文化的視角出發解讀和翻譯源語。
2.2版本選擇
版本選擇是每一個古典文學名著譯者必須面臨的問題。通常需注意四個方面:(1)圖書出版單位的權威性,其學術專業質量水平;(2)版本對目標讀者的適用性與可接受性,如風格、語言、印刷等;(3)是否有序、跋、附表、校勘、注釋、插圖、索引等完整性的附屬部分;(4)最新的版次形式。
《金瓶梅》中文原著現留存的有三個版本:詞話本(1606—1618),相比原稿刪改不大;崇禎本(1628—1644),相比原稿刪改很大;張竹坡評點本(1670—1698),在崇禎本的基礎上評點。芮效衛選擇詞話本作為原文本,因為詞話本是“最早的、與原作者原始著作最接近的、最能反映作者修辭創新手法的版本”(徐景洲,2011:42),符合上述版本選擇的原則。因此,可見芮效衛英譯本在翻譯原文本方面至少有權威性,內容全,其譯作更有閱讀價值。
2.3原文理解
首先是譯者本身的文化素質。芮效衛作為漢學家,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因此,他具有扎實的文化功底翻譯《金瓶梅》。
其次,對原文文本進行深入研究。芮效衛發現《金瓶梅》是一部龐雜、精巧、結構非常現代化的小說,他意識到很多人對這部作品存在誤解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金瓶梅》對那個時代中國社會全面而嚴肅的控訴,以及它在文學創作上獨有的創新實驗(張義宏,2017:45),充滿以荀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人性惡思想,以及典故、方言俗語套話等。
最后,把握原文特色并在翻譯理解中小心求證。芮效衛抓住了小說中那些來自早期小說戲劇中的諺語、流行語、諢名、對聯、引述等各種俗語套話,這是《金瓶梅》譯文中獨特的藝術手法。芮效衛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稍有不理解的地方,經常打電話詢問老舍先生,可見其注重原文理解的重要性。
2.4翻譯案例分析
芮效衛秉承了霍克斯的翻譯思想,故在譯文中,歸化法是其翻譯方針。下面以《金瓶梅》(蘭陵笑笑生,1985)第八十七回“王婆子貪財忘禍,武都頭殺嫂祭兄”標題進行漢英對比分析。芮效衛(1993)英譯本的第87回標題是“DAME WANG HUNGERS AFTER WEALTH AND RECEIVES HER JUST REWARD; WU SUNG KILLS HIS SISTER-IN-LAW AND PROPITIATES HIS BROHTER”。首先,“DAME”、“SISTER-IN-LAW”都是西方的慣用表達,體現了歸化法里帶有目標語“文化標記”的翻譯方法。其次,“貪財”采用形象生動的意譯方法“HUNGERS AFTER WEALTH”,便于西方讀者理解,體現歸化法里“以受眾為導向的易于接受感知”的翻譯方法。最后,“RECEIVES HER JUST REWARD”是典型的西方小說故事情節的最后壞人必遭報應,對反面角色的經典描述話語,采用西方本土語里故事文化的表達方式,體現了歸化法的翻譯指導思想。endprint
此章節正文的第一句“話說陳敬濟雇頭口起身,叫了張團練一個伴當跟隨,早上東京去不題”,芮效衛把它翻譯為“THE STORY GOES that Chen Ching-chi hired a horse for himself, called for a servitor of Militia Commander Chang Kuan to accompany him, and set out early in the morning for the Eastern Capital. But no more of this”。第一,“話說”這個詞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式的引出話題的表達習慣,若翻譯成英文應該是“speaking of”,“when it comes to”或“to mention”等,芮效衛不僅沒有死摳單個的詞語直接翻譯,而是聯系整個句子的語境,采用英美國家講故事的傳統開頭的表達習慣“The story goes that”,滿足“話說”引出話題的翻譯需求,達到英語本族語讀者閱讀所需要的語言文化的習慣表達效果。第二,漢語里的“早上”,一般指上午7點左右,表示時間很早且短暫的時間概念,比較明確,而英語里的“morning”也有早上的意思,一般而言指一整個上午7點到11點,因此芮效衛轉而采用英語里早晨的習慣表達法“early in the morning”,既忠實原文,又采用目的語的表達,達到 “信”與“達”平衡的狀態。以上兩點以翻譯目的語的讀者的表達習慣為導向的翻譯思想,充分體現了芮效衛在翻譯《金瓶梅》時采用歸化法的翻譯策略。
又如西門慶死后,當應伯爵向張二官力薦潘金蓮時,被張二官已娶進門的李嬌兒(原先也是西門慶的妾)阻撓時所說的話:“又聽李嬌兒說,金蓮當初用毒藥擺布死了漢子,被西門慶占將來家,又偷小廝,把第六個娘子娘兒兩個,生生吃他害殺了。”芮效衛翻譯為“Li Chiao-erh also told him,Chin-lien originally poisoned her husband to death so that she could be taken into His-men Chings household. She later had an affair with a page boy and was also responsible for doing to death both the Sixth Lady and her baby son.”首先,“又聽李嬌兒說”,芮效衛在翻譯時采用英語的句法習慣,把李嬌兒當作主語,呈現一個完整的句子。然后,“被西門慶占將來家”這一還算委婉的中國話的表達,芮效衛在翻譯成英語時直接通過“so that”這一邏輯連詞和更直白的“she could be taken into...”表述,展現了英語語言表達的清晰明了和事實內容凸顯的特點。其次,“偷小廝”不是偷竊的意思,在漢語文化里而是情事的意思,芮效衛采用地道的英語表達“have an affair”翻譯,西方人一看就懂。另外,“第六個娘子”,在古代,雖是娶進門的,卻不享受正式妻子即正室的地位與待遇,芮效衛在處理這一文化特色時,采用英語里的特殊表達“Sixth Lady”翻譯,而常見的“First Lady”是專指總統夫人即總統的妻子,芮效衛在此基礎上創新,把序數詞改為“Sixth”。稍微了解這本書背景或者古代中國三妻四妾文化的西方人,即可輕松推理明白“the Sixth Lady”是娶進來的第五個妾即第六個有夫妻關系的女人的意思,達到良好的傳達效果。最后,“生生吃他害殺了”,芮效衛在翻譯時,采用“responsible for doing to death”,不僅傳達了原文金蓮作為謀害者害死李瓶兒的事實,而且附帶凸顯了英語文化里的責任這一邏輯關系,符合英語里的思維習慣,總體上滿足了以西方讀者為導向的歸化的翻譯策略。
總之,芮效衛英譯本有三個特點使其脫穎而出:一是內容全,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第一個最完整的英語譯本;二是價值高,擁有富有哲理和學術價值的導言和極富見地的評釋;三是質量優,充分把握了原著的精神實質和文學價值,運用了歸化法的翻譯策略和版式體例滿足了西方讀者的閱讀期待。
3.結語
通過對芮效衛英譯《金瓶梅》的考察研究,得出以下幾點針對典籍外譯的啟示與建議:
首先,譯者在選定作品后,一定要注意版本的選擇,好的版本會給翻譯帶來好的開頭。譯者要注意培養深厚的文化功底,在了解作品所屬的背景文化后,再深入研究作品蘊含的文化內涵,因為對原文文本的精準研讀是翻譯的必要條件。
其次,譯者針對具體的作品要運用合適的翻譯策略。習近平總書記所希望的“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僅要求通過翻譯傳播中國文化,而且啟示譯者們在翻譯策略上做好異化法和歸化法的平衡。
最后,芮效衛在霍克斯翻譯體制下,沿承其優點,結合優勢,在翻譯實踐中獨創一套更加規范實用的翻譯策略,有效地完成高質量的《金瓶梅》英譯本。他既準確理解了《金瓶梅》的文化內涵,最大限度地在譯本中保留傳達了《金瓶梅中》所反映的中國文化,又通過高超嚴密的翻譯努力采用歸化法的翻譯策略,尋求西方讀者易于接受理解的常用或習慣表達,其譯本最終在西方讀者中收獲極高的評價。相信芮效衛成功英譯《金瓶梅》采用的歸化法將對更多的典籍外譯起著良好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Roy, D.T..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or Chin Ping Mei[M]. Americ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2]Venuti, Lewrence. 譯者的隱身(英文版)[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5]齊林濤.《金瓶梅》西游記——第一奇書英語世界傳播史[J].明清小說研究,2015(2):233-246.
[6]佘丹,蔣蕭.大衛·霍克斯與楊憲益《紅樓夢》翻譯策略的對比[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4):97-98.
[7]吳晗.論金瓶梅[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8]溫秀穎,李蘭.論芮效衛《金瓶梅》英譯本的體制與策略[J].中國外語,2010(1):101-105.
[9]溫秀穎,孫建成.《金瓶梅》的兩個英譯本[J].中國圖書評論,2011(07):113-116.
[10]溫秀穎,孫建成.《金瓶梅》英譯中的中西文化互動與關聯[J].中國翻譯,2014(6):78-81.
[11]許鈞.論翻譯之選擇[J].外國語,2002(1):62-63.
[12]徐景洲.讀破金瓶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3]周領順.拓展文化“走出去”的翻譯傳播機制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11-14.
[14]張義宏.《金瓶梅》英譯本:了解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窗口——芮效衛教授訪談[J].東方翻譯,2017(1):44-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