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 本文以功能翻譯理論為基礎對英語景點牌示解說進行了語篇分析,闡明了英語景點牌示解說的文本功能和語言特點。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在語言系統、語言結構和文化等多方面差異的對比,探討了景點牌示解說漢英翻譯的策略。
關鍵詞: 景點牌示解說 文本特點 翻譯策略
一、引言
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增多,大批海外游客被中國歷史悠久的旅游景點所吸引。這些景點歷經數百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縮影,成為中華文化通向世界舞臺的橋梁。然而,隨著游客對翻譯質量的期待不斷提升,景點牌示解說翻譯就要規范,就要滿足“普通游客看懂并能從中獲取相關的自然、地理、文化、風俗等方面的知識”這一要求(方夢之,毛忠明,2005)。本文以沈陽故宮牌示解說詞英譯文本為例,從功能主義理論出發,探討其在英譯過程中應采取何種翻譯策略以實現對譯文的闡釋,進而實現文本的接受和文化的傳播。
二、景點解說系統和景點牌示解說
解說系統是旅游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旅游景點實現各項功能的依托。根據不同的解說方式,解說系統可分為動態解說系統和靜態解說系統。動態解說系統,又稱為導游解說系統,以導游向游客提供能動性信息傳導為主要表達方式。靜態解說系統,也稱為自導式解說系統,由景點牌示解說、導游圖、語音解說、錄像帶等多種手段向游客提供靜態、被動的信息服務。
由于景點牌示解說對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具有很好的引導、服務和教育作用,已經成為目前旅游業最主要、使用頻率最高的自導式解說系統的表達方式。景點牌示解說的主要和終極目的是引導和提供基本的信息服務,從而使旅游者獲得更多的旅游價值。因此,景點牌示解說的漢英翻譯可以幫助旅游者更充分地了解旅游景點,使旅游景點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效益。由此看來,景點牌示解說的翻譯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程盡能,呂和發,2008)
三、功能翻譯理論框架下景點牌示解說的文本特點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創始人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根據卡爾·布勒(Karl Bühler)的語言功能理論,提出了文本類型與翻譯策略論。賴斯的三種基本文本類型包括信息、表達和呼喚文本,賴斯認為在翻譯的時候,首先應確定文本類型,繼而確定相應的翻譯策略。此外,漢斯·威密爾(Hans Vermeer)提出的目的論也是功能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目的論主張,決定翻譯過程的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譯本的預期目的決定了翻譯的方法和策略。
景點牌示解說承擔著信息傳遞和對外文化傳播的功能,屬于信息型語篇。英文景點牌示解說在文體風格上體現了說明文的特點,語言簡潔,表達直觀,風格簡約,結構嚴謹,注重信息的準確性和語言的實用性。在句法上,英文景點牌示解說多使用系動詞、被動語態和祈使句。對于漢語景點牌示解說,有的多以文學風格出現,講究辭藻華麗,追求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感的和諧,但這種情況以自然景觀介紹居多。人文景觀牌示解說的文體多是說明文,語言使用和英語景點牌示解說的風格接近,文字簡約,介紹事實,信息型文本功能突出,不太注重情感誘導。
四、漢英景點牌示解說的翻譯策略
王東風在《功能語言學與翻譯研究》一書的序中指出:“德國功能觀側重語篇對目標文化的適應性,追求不同語篇類型的目的性,瞄準的是語篇的接受效果,可為意譯或改寫提供理論上的支持。”根據上述文本類型的分析和翻譯目的論,在旅游景點牌示解說英譯的過程中,譯者可采用減譯、合并、加注、補償等翻譯策略,使譯入語語言符合譯文讀者的表達習慣,確保譯文的可接受性。下面作者以沈陽故宮的牌示解說翻譯為例,說明牌示解說的翻譯策略選擇。
1.減譯
原文:滿族先世肅慎人即以擅長制用“楛矢石弩”聞名,清代皇帝更以本朝“弧矢定天下”為榮,告誡皇室子孫和八旗臣民恪守“國語騎射”傳統,并率先垂范,親行狩獵校射以督率八旗演武。清宮所存弓箭種類數量頗多,可依使用者等級或制作材料、規格、樣式、工藝等劃分,又可按閱武、習射、實戰、狩獵等不同用途區別,還有為狩獵不同動物特制的箭枝種類。其所用箭囊、弓袋等,既便騎馬使用,又注重結實美觀,也自具特色。
譯文:Ancestors of Manchu, Sushen people were famous for using their unique arrow shaft and stone arrowhead. Emperors of Qing dynasty were strict with their royal descendants on traditions of national language, riding and shooting. Bows and arrows preserved in Qing palac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varieties according to owners classes, materials, specifications, patterns, crafts, etc. And these could also be distinguished by functions. The quiver and bow case still were easy to use, sturdy and beautiful.
這段對“清代弓矢”的簡介是典型的說明文,全篇以信息傳遞為主,句式結構嚴謹而不復雜,因而,在翻譯時宜采用“平鋪直敘,按要求直述”的方式。但出于對海外旅游者文字理解與文化認知的考慮,原文中過于文學腔或是阻礙信息傳遞的成分“清代皇帝更以本朝‘弧矢定天下為榮”和“親行狩獵校射以督率八旗演武”在譯文中就被直接略去了。再如,原文中的“又可按閱武、習射、實戰、狩獵等不同用途區別,還有為狩獵不同動物特制的箭枝種類”則被減譯為“And these could also be distinguished by functions”。譯文中只是簡要地說明弓箭種類又可按不同的用途區分,至于原文中提及的具體用途對于外國游客理解記憶較為困難,則被省掉了。再如:endprint
原文:那些“一朝嫁入帝王家,玲瓏百轉承新寵”的后妃們,雖然身處深宮禁苑,平日里的生活卻豐富多彩。她們或品茶把玩、博弈打牌,或筆墨丹青、穿針引線,或施朱傅粉、對鏡貼黃,外觀金粉豪華,用具美輪美奐。沈陽所藏后妃生活用品形式多樣,既有洗漱、裝扮、出行等方面的日常用品,又有各式制作精美的梳子、鏡子、妝奩、妝匣。這些器物材質上乘、精美華麗,均處處顯示了宮廷后妃生活情趣的閑適優雅和奢華精致。
譯文:The imperial concubines enjoyed many activities in their daily life, such as tea tasting, chess and cards playing, brush drawing, calligraphy writing, embroidery and dressing, etc. The section shows a variety of concubines living supplies includes wash wares, combs, mirrors, trousseau, dressing-case, which were exquisite and gorgeous with wonderful materials.
在這段后宮嬪妃生活用品展的介紹中,原文的“一朝嫁入帝王家,玲瓏百轉承新寵”文學腔十足,為了避免影響游客的理解在譯文中被省略了。此外,原文中的八個并列四字格在譯文中也被譯成了名詞加動詞現在分詞的形式,語言簡潔,表達直觀,更易于游客理解與接受。
2.合并
同樣是在后宮嬪妃生活用品展的介紹中,后兩句話的翻譯還用到了合并這一策略,即通過句與句甚至段與段之間的語言調整,使得語篇更符合目標語的表達習慣。原文中四字格的大量應用使得原文的語言文采飛揚,而譯文則舍棄了這些華麗的辭藻,將兩個句子用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連接并簡化,更符合游客的期待。
再如,在對清代長兵器的介紹中,原文“以各式槍、矛為主,兼有刀、戟、叉等類。清康熙以前尚沿用前代,作為綠營步兵近戰武器,雍正后雖然被火器取代,仍用于習武訓練……”被譯成了“Spear, lance, knife, halberd, fork, and some other weapons were typical weapons of Green Standard Forces before Emperor Kangxis period. Long weapons were replaced by firearms after Emperor Yongzhengs period, but were stilled used for provincial military examination...”。很明顯,原文的第二句話中提到了清朝的兩個時期,并說明了在不同時期長兵器的作用有所不同。考慮到這點,譯文將原文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前半句合并成了一句話,介紹長兵器的種類及康熙以前這些長兵器的用途。合并策略的應用增強了譯文的邏輯性,更方便了讀者的理解。
3.加注
在對敬殿閣的介紹中,原文提到“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是盛京皇宮內收藏玉牒之所”。在相應的譯文中“玉牒”被做了加注處理,被譯成Yudie (the imperial genealogical records)。由于英漢文化存在許多差異,因此英語中某些文化詞語在漢語中根本就沒有對等詞,形成了詞義上的空缺。在這種情況下,英譯漢時常常采用加注法填補空缺。我們可以利用加注補充諸如背景材料、詞語起源等相關信息,以方便讀者理解。
4.補償
補償,即原語作者在寫作時假設讀者已經具備了一定背景知識,而目標語讀者恰恰沒有或不完全具備這些知識和信息。譯者就有責任在譯文中對缺失的部分進行補充,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目標語讀者的需求。在對關雎宮的介紹中,原文“建于清太宗天聰年間”被譯成“was constructed during Huangtaiji Tiancong period”。在譯文中“皇太極”一詞加入,很好地幫助外國游客理解了“清太宗”的身份。補償策略的使用達到了該景點牌示的翻譯目的。再如:
原文:與大政殿同期興建,是清入關前正藍旗官員辦公和典禮排班之處。
譯文:The Blue Banner Pavilion, constructed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with the Dazheng Hall, served as the office of the Blue Banner officials and the office for ceremony and duty arrangements before the Qing entered the Shanhai Pass.
上面這兩段是沈陽故宮關于正藍旗亭的中英文介紹。原文中清朝入關中的“關”指的是“山海關”,就是這樣的中國游客所具備的背景知識,對于外國游客來說卻會直接影響他們的理解,譯文中再次地運用了補償策略,將缺失的部分進行了還原。
五、結語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在旅游景點提供雙語牌示解說是每個國家與城市融入國際化進程的必然趨勢。但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語言系統、語言結構、文化傳統、歷史背景和審美習慣等多方面的差異,我們進行牌示解說漢英翻譯時,要借鑒有代表性的英語牌示解說的文本功能、寫作方式和語言特點,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社會背景知識、對譯文的期待及交際需要等,借助適當的翻譯策略,譯出符合目的語習慣、符合讀者期待的譯文。
參考文獻:
[1]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程盡能,呂和發.旅游翻譯理論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298.
[3]陳小慰.新編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4]丁大剛.旅游英語的語言特點與翻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5]方夢之,毛忠明.應用翻譯綜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6]王東風.功能語言學與翻譯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6.
[7]張沉香.功能目的理論與應用翻譯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