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艷竹
摘 要: 隨著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理念的轉變,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旅游產業將會步入發展快車道。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發展鄉村旅游勢在必行。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黑龍江省應充分利用境內俄羅斯民俗文化,加強鄉村旅游與俄羅斯民俗的融合發展,這將是黑龍江省發展鄉村旅游,應對激烈市場競爭的突破口,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 黑龍江鄉村旅游 俄羅斯民俗 文化融合 可行性
俄羅斯民俗旅游資源可以提升鄉村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除了體驗價值外,還可以使黑龍江鄉村旅游業更具有特色和不可替代價值,為黑龍江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必要性
一是興村富農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黑龍江省(特別是黑龍江中上游地區)的農村,傳統經濟仍以農業生產為主,具有農業經濟靠天吃飯的弊端。主要的經濟作物為大豆和玉米,受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影響,該地區農作物一年只能收一季,產值不高,效益一般。農民一年當中賦閑時間過長,這期間無經濟收入,精神生活匱乏,孤獨感強。在這種背景下,黑龍江省的農村可以通過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帶動產業轉型,增加農民收入,豐富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幸福指數,為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助力。
二是弘揚和保護俄羅斯族民俗文化的需要。
鄉村旅游是民俗文化的載體。俄羅斯民俗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目前傳播渠道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通過與俄羅斯人民在旅游、文化等各領域的互相接觸過程中完成,但這具有不可控制性,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一個是依托中國境內的俄羅斯族進行俄羅斯民俗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應加以科學引導和規劃。俄羅斯族在中國出現極晚,人口數量較少,黑龍江省北部是俄羅斯族在全國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在黑龍江省整體保存著傳統的俄羅斯民族的原生形態,還保留著自然環境的原始面貌,形成了自然與人文的雙重原生形態的良好組合。民俗文化越加以利用越活躍,俄羅斯民族文化特點顯著,應該說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壟斷性。但目前基本上沒有展示和整理,這不利于境內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亦不利于國際民族文化交流。通過旅游業,我們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整理、保護和利用。
三是實現黑龍江省鄉村旅游產業規劃和應對激烈市場競爭的需要。
黑龍江省旅游局出臺了《全省推進新農村旅游工作指導意見》,對全省1600余個鄉村旅游點進行科學規劃,計劃在“十三五”期間,要培育出10個鄉村旅游重點示范市縣區、20個重點鄉(鎮)、100個重點旅游名村和1000鄉村旅游示范戶。形成農家樂、鄉村度假村、特色產業園、民族民俗體驗村、現代農業生態園等多類型的產品體系。但目前來看,黑龍江省鄉村旅游的發展正處于初級階段,面對全國如火如荼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壓力,出現了發展瓶頸,那就是省內、國內鄉村旅游產品嚴重雷同,這很容易讓游客產生視覺疲勞、體驗疲勞等情緒。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今后黑龍江省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路應該是立足我省的資源優勢,將境內俄羅斯民俗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這將成為應對激烈市場競爭,走出發展瓶頸的一個突破口。
四是完善鄉村旅游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理論的需要。
在全國存在鄉村旅游與民族風俗融合發展的例子,但是鄉村旅游與俄羅斯民俗的融合發展還未曾有學者深入研究。這將是黑龍江省發展鄉村旅游的新思路,也將是完善鄉村旅游理論研究的一大舉措。
二、可行性
黑龍江省的農村地理位置較優越,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能夠滿足發展鄉村旅游的需要。另外,該地區俄羅斯民俗資源較集中,這都為發展鄉村旅游和俄羅斯民俗融合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可行性。
(一)交通便利,旅游需求明顯。
黑龍江與俄羅斯邊境線長2981公里,與俄羅斯5個州、區接壤,共有國家一類口岸25個,其中邊境口岸15個。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區位優勢十分顯著,水路、公路、鐵路等交通線路較完善。借助多層次、高密度的旅游交通網,使該旅游區的可進入性較強。
從古至今,兩國人民交往甚密,彼此文化相親,互相信任,民俗融合現象很明顯,形成了獨特的俄羅斯旅游風情體驗帶。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到黑龍江,可以不出國門,即可體會到濃濃的俄羅斯風情,感受到中俄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及融合,節省經濟成本的同時,也給游客帶來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和感受。這里也是對國人(特別是中國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開闊國際視野的一大平臺。
(二)鄉村旅游資源吸引力強。
黑龍江省的空氣環境在全國首屈一指,農村的空氣潔凈,食品和飲用水無污染,自給自足的田間經濟是本區域最典型的特色。黑龍江鄉村旅游處于旅游生命周期的初級階段,游客們在這里可以體驗到原生態的鄉村旅游資源,村民友善,能接觸到最古樸的鄉村文化,能感受到農民生活的本真、恬淡、慢節奏,體驗農家人的樂趣,這正是城市人所向往的生活狀態。
沿黑龍江的鄉村,有山有水,景色宜人,可以戶外燒烤,亦可以游泳垂釣。不僅景色秀美,還有東北地方的特色,如東北的大鍋燉,小雞燉山蘑、黏豆包等。這里的冬天,夜晚來得相對較晚,若游客玩累了,則可以選擇在本地的家庭旅館,體驗這里的“原始鄉村印象”,睡熱乎乎的火炕,聽清早的雞鳴,會讓體驗者感受到家的溫暖。說到農村的交通工具,有馬車、牛車、拖拉機、爬犁等,游客可以騎著馬兒走在鄉野小路上,冬天亦可乘坐馬拉爬犁等,充滿了新奇與刺激。鄉村旅游紀念品更是經濟實惠,綠色環保,笨雞蛋、大碴子、玉米面等,雖無城市旅游紀念品的精美包裝,但安全、放心,需求很大。鄉村旅游的本質就是體驗。節假日,城市周邊的游客前往鄉村進行旅游,既是一種放松,又是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的好機會。黑龍江省鄉村旅游依托良好的自然山水、鄉村風貌和生態農業,對游客產生了集休閑、觀光、教育、娛樂于一體的吸引力,若能再巧妙地融入俄羅斯民俗風情,則勢必會進一步增強其吸引力。endprint
(三)境內俄羅斯民俗資源豐富。
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黑龍江中上游有先后有6萬—8萬俄羅斯移民入駐此地區。雖然后來大部分遷回了俄羅斯,但是仍有數以千計的俄僑永遠定居下來了,其中大部分是俄羅斯婦女,她們與中國男性結成混合家庭。但當中國政府對這部分人員統計國籍時,基于當時中俄關系緊張,所以大部分俄僑在登記民族時并沒有真實填寫俄羅斯族,而大部分寫的是漢族和滿族。經過大半個世紀的繁衍生息,她們的后代如今已遍布黑龍江中上游邊區各市鎮村屯,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生活印記,成了地區經濟開發、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例如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鎮外四道溝村,其地處黑龍江畔,僅與俄羅斯一江之隔,該村現有73戶,308人。在村中有俄羅斯血統的村民有108人,占總戶數的35.7%。在該村處處能夠感受到俄僑及其后代生存的氣息,這就為該村旅游和俄羅斯民俗文化融合發展提供了基礎。
(四)鄉村旅游資源與俄羅斯民俗旅游資源具有完美融合的條件。
黑龍江省與俄羅斯接壤,有眾多邊境口岸,這為周邊鄉村發展俄羅斯民俗旅游業提供了地緣優勢。另外,漠河至嘉蔭沿江地帶250個村鎮中的俄裔大致有1萬人左右。他們及其子孫身上有著濃厚的俄羅斯民俗烙印,他們大部分生活在農村,和漢族人雜居在一起,民俗文化融合現象很明顯。現在黑龍江省的一些鄉村正在進行旅游與俄羅斯民俗融合發展的嘗試,如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管轄的外四道溝村,乘著國家建設新農村的東風,立足村子的發展歷史,正在嘗試打造“俄羅斯民俗村”。具體做法有:首先利用新農村建設項目,對全村房屋進行了改造,統一換成了綠色瓦蓋,房屋墻體顏色農民可自主選擇,墻壁上繪制了反映俄羅斯不同時期民俗風情的油畫,從而增強了游客對“特色鄉村印象”的吸引力。其次,村子的街道全部使用俄語名稱,在該村有“薩沙大街”、“喀秋莎大街”等。該村還建立了東正教堂、俄羅斯面包廠,這些建筑全部采用俄羅斯傳統建筑風格,在該村營造了濃郁的俄羅斯風情。但以上舉措均屬嘗試階段,還不成熟,未成體系,有進一步挖掘和利用的空間。
借助俄羅斯特色民族文化資源,創建獨具魅力的黑龍江鄉村旅游,對黑龍江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前景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從黑龍江省鄉村旅游發展的情況來看,與俄羅斯民俗文化融合發展具有可行性,前景廣闊。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和環境及文化保護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舉措。
參考文獻:
[1]孫磊.黑河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1.(4):44-48.
[2]黑龍江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隊.黑龍江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3]劉筏筏.論民族地區旅游發展與民族文化保護——社區居民參與的視角[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2):26-29.
[4]宋瑛.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互動機制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8(9):79-83.
[5]左曉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新出路——社會學的分析思路及解決方案[J].廣東社會科學,2010(5):158-165.
[6]王佼佼.發展鄉村旅游的若干思考[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13-15.
課題項目:黑河學院2015年項目“黑龍江省鄉村旅游產業與俄羅斯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研究——以黑龍江中上游為例”(編號RWY2015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