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的這段話常常被養生家們引用。不過,比較深入人心的是“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后面“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幾個字,卻往往被人們忽略,不能不說是遺憾。
飲食歷來是傳統養生的重要部類,傳統養生格言中關于飲食方面的內容比比皆是。比如“食欲少而數”,以及食宜暖、食宜清淡、食宜軟爛等等,關于食宜雜的論述卻不多。明代胡文煥在《類修要訣》中輯錄了不少養生歌訣,其中《抱一子逍遙歌》大家都認為比較“另類”,比如說“晚飯越多越壽久”。這位自稱103歲的老人“日間乳餅粥三碗”,臨睡前要喝兩碗山藥粥,進煮熟紅棗三十六、油鹽炒栗十三雙;半夜里起來“心上餓”,還要再吃一個糖煮秋梨;每天“嘉肴佳蔬十數樣,雜東雜西不離口”,簡直就是一個“老饕”。
這個抱一子不知是南宋時48歲成道的陳希賢,道名顯微,號抱一,還是元代金月巖編《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中自稱劉先生的抱一子,或者兩者都不是。但肯定是一個道家人。他雖然吃得多,卻非膏粱厚味,每天飲食中主食、果蔬算起來有幾十種食物。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食物都不可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成分;只有雜食,各種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相互彌合互補,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這也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要求每天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的原因之一。換句話說,主食、水果、蔬菜這些食物每天都要有,而且品種要多于12種。
古代中醫沒有營養學的概念,當然也不會有各種營養成分互補的概念。但中醫認為所有的食物皆有寒、涼、溫、熱不同之性,有酸、甘、辛、苦、咸不同之味。雖然食物的性味不如藥石那般顯明,但藥食同源,長期服用單一食物便難免會有所偏頗。因而需要不同性味的食物組合起來,以免失于中正。比如說吃性寒涼的螃蟹,就必須要佐以性溫熱的姜末。這就是“氣味合而服之”的道理。
由此來看,無論是中醫西醫,在食宜雜這一點上是相通的。但是要吃得雜,很多人都擔心吃不下,或者吃的樣數多了,總的數量難以控制。這里有兩個訣竅,可供大家試用。一是“少而數”,正餐少吃一點,上午、下午各來個加餐,吃點與正餐不一樣的食物。二是“食而雜”,比如蒸米飯或煮粥時,可以加點紅薯丁、土豆丁、豆類等;做面食時可以用雜和面;炒菜時也最好炒“雜和菜”。幾種措施結合在一起,每天吃上一二十種食物就很容易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