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由于現在科學檢查方法的普及,胃腸道息肉搖身一變成了常見病。治療息肉可選擇的方法很多,除了極個別病例仍要“開腸破肚”外,多數是采取胃(腸)鏡下“五花八門”的治法,如激光、氬氣刀、高頻電、射頻等。總之,就是把它“咔嚓”掉就完事。
但這并不等于事情結束了。因為不論何種病理類型的息肉都有兩個通性,只是程度各不相同。一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復發;二是滑向“歪門邪道”——惡變。
雖然可以從其他方面來推測這兩個通性,如息肉個頭大小,越大的癌變率越高;出現部位不同,癌變率也有差異,如食管息肉的惡變率小,大腸息肉的惡變率大;基底寬的息肉復發率高;等等。但起決定作用的是息肉的病理特性,這種特性必須靠息肉活檢或手術后標本的病理檢查來拍板。
概言之,胃腸道息肉有三種主要病理類型。一是炎癥性,由炎癥引起,顯微鏡下可見炎癥細胞浸潤,中性粒細胞表示急性,淋巴細胞表示慢性炎癥。二是增生性,胃腸道上皮細胞呈現增生性改變。這兩種雖然常復發,但很少癌變。
有癌變傾向的是腺瘤,主要由胃腸道黏膜中腺體增生構成。因腺體種類不同而有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黏液腺瘤、混合性腺瘤等。根據這些腺體細胞分化(成熟)程度,又可區分為高分化(成熟)、低分化(不成熟)級別。資料顯示,腺瘤癌變率從3%~44%不等,其中管狀腺瘤較低,絨毛狀最高,混合性腺瘤居中。
在病理診斷中,提示癌變傾向的還有兩個重要指標,分別稱為腸腺化生(腸化)與不典型增生(又名異型增生)。前者表示息肉腺體上皮與腸道腺體上皮的差異程度,后者則表示息肉細胞內部結構與成分和腫瘤細胞的差距。程度越高,就越接近惡變。尤其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提示構成息肉的細胞已經接近腫瘤,甚至已經是早期腫瘤了。
上述指標在更多情況下是交叉搭配的,如高分化管狀腺瘤有輕度不典型增生等。
一般來說,息肉病理診斷屬于良性者,應半年復查一次胃(腸)鏡,如果沒有問題,2~5年后再復查一次;息肉病理診斷屬于惡性者,根治后3個月、6個月、1年后各復查一次胃(腸)鏡,出現復發及時處理,無復發者后5年內每半年復查一次,有復發者及時處理。病理介于良性、惡性之間者,按惡性病變處理。除了鏡檢外,也可配合做血液腫瘤標記物,如CEA的檢測。
筆者建議在手術前最好先取病理標本。這樣,病理報告出來后安排復查時間,甚至調整治療方法,都有根有據,更符合實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