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薇 劉 揚
“互聯網+”時代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董 薇 劉 揚
調查唐山職業技術學院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通過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得知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需加強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高職醫學生 心理健康 癥狀自評量表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日常的溝通與生活方式,人們獲取、共享和傳播信息超越了時空的限制[1]。它的發展十分迅速,短時間內就擁有大量用戶,其中學生群體成為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深刻影響著學生的日常生活。但是互聯網信息量大,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讓大學生感覺迷茫,甚至對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2]。為了解“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我們對唐山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專業一年級和二年級共3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SCL-90的問卷調查,以檢驗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對唐山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專業高職專科生一、二年級各隨機抽取一個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285名學生進行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調查。該量表共有90個項目,測驗10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
參與調查的285名學生中,男生98名,女生187名;一年級學生180名,二年級學生105名;130名學生家庭居住地為城鎮,155名學生居住地為農村。285名學生SCL-90量表總分≥160分者有63人,心理問題檢出率為22.1%;10個因子中各因子的檢出率見表1。

表1 SCL-90量表各因子檢出率(%)
從表2可以看出,一年級學生各因子得分均高于二年級學生,且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恐怖、偏執因子上存在非常的顯著差異(P<0.01)。見表2。

表2 不同年級學生各因子得分情況比較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為22.1%,略低于國內大學生檢出率[3]。說明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優于大學生的平均水平,這可能與醫學生了解更多的醫學知識有關,他們可以通過學習加強其心理保健意識,積極尋求心理幫助,學會調節壓力,積極解決問題,進而保持良好心態。不同性別和不同生源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無顯著差異,表略。但是不同年級醫學生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恐怖、偏執因子上存在非常的顯著差異,一年級學生得分要高于二年級學生,說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較多。出現這樣的結果可能與一年級新生剛剛步入大學,面臨著環境的適應、身份的轉換、交往的壓力以及對新一輪學業壓力和對前途的擔憂等問題,心理問題也隨之增高[4]。
高職生正處于青春期,是形成自我價值觀的關鍵階段,他們雖然生理發育成熟,但仍存在情緒起伏大、易偏激等問題,當各種關系處理不當時就容易加大心理壓力,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5]。而當前網絡環境中充斥著各種不同價值觀的信息,使得部分高職學生產生價值觀混亂,感到心里迷茫。因此,高校應充分運用互聯網,以健康的心態、主流的觀點對高職生進行積極引導,幫助其改變不合理的觀念,培養健全人格[6]。
[1]王淑梅.“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6,33(37):66~68.
[2]趙楠.自媒體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J].無線互聯科技,2014(10):240.
[3]辛自強,張梅,何琳.大學生心理健康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學報,2012,44(5):664~679.
[4]馮娟,李卓群.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以陜西省某高校為例[J].才智,2015(24):175~176.
[5]孫春陽,徐學琴,等.1925名中醫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14).
[6]張慧勇.“互聯網+”思維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應對機制研究[J].科教導刊,2016(11):156~157.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系唐山市社科聯課題“互聯網+”背景下90后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特點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TSSWSKL-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