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卷首語
深度融合產學研 持續釋放“雙創”力
本刊編輯部
國家發改委、中國科協主辦的2017年“創響中國”全年巡回接力活動日前在合肥圓滿收官。活動結合線上、線下兩大服務板塊,搭建產業和資本溝通交流的平臺,為初創項目提供專業支持,幫助創業者實現夢想,助力優秀企業快速成長,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前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五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中國經濟增添活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當前,盡管我國的科研環境發生了巨大改善,但是在產學研結合方面還有待提高,各個環節之間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比如在農業科研領域,存在研究周期很長、投資很大,但產業化推廣見效慢、收益慢、風險大的問題,導致很多社會資本不愿進入農業領域,很多好的農業科研成果無法“落地生根”。一邊是企業為技術難題難攻破發愁,另一邊是科研人員拿著研究成果找不到市場。如何解決“雙創”中的這一“中梗阻”?產學研融合發展找到一劑“良藥”:隨著我國產學研融合的不斷深入,一條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用”為核心的產學研融合之路正慢慢鋪就,為“雙創”人才培育沃土,為推進“雙創”發展披荊斬棘。
推進“雙創”發展,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發展新引擎、培植發展新動能的必然選擇,可以通過促進產學研與用的深度融合,發揮政策集成、孵化集聚、平臺搭建、融資支持、服務引導五個方面的積極效應。
政策集成是“雙創”發展的引領點。加強對創新創業的政策引領、精準施策,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扶持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制定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方案、配套措施、科技創新改革政策和財政土地扶持產業發展政策措施,實施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強化對大學畢業生創業的資金扶持、創業就業培訓等政策。
孵化集聚是“雙創”發展的引爆點。要構建創新創業載體,把孵化器建設作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核心載體。結合城市功能分布和產業結構布局,構建科技企業、新型眾創空間、電子商務、文化產業、大眾服務、農業產業等多種類型的孵化器。

平臺搭建是“雙創”發展的關鍵點。要立足盤活區域性創新資源要素,通過試點示范、大市場、交易會、三維技術推廣等形式,促進產學研用的融合互動。推動核心區“雙創”試點建設,打造創新創業的集聚區、先行區和示范區;搭建科技大市場平臺,功能涵蓋創業投資、技術交易、儀器共享等科技服務;創辦科技成果交易會,打通創新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積極拓展新興產業,鼓勵培育孵化“百億企業、千億產業”。
融資支持是“雙創”發展的薄弱點。要推進產學研金各界創新要素的集聚互動,拓寬創新創業的投融資渠道,積極探索新的投融資模式,多渠道加大創新創業資金投入,建立政府、銀行和保險公司合作的協同創新投融資機制。
服務引導是“雙創”發展的推動點。要營造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構建政府、院校和企業互動互促“雙創”工作的局面:“走進去”,舉辦創新創業政策進企業、進院校、進園區“三進”活動,增強院地校企合作的緊密性;“引出來”,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業論壇等活動;“連起來”,開展立體式、多方位、全覆蓋的宣傳,擴大創新創業社會影響面。日前西安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25個國家和地區116個大學團隊報名參賽,參賽項目緊扣行業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在人工智能、新材料、醫療健康等領域直擊行業痛點,極大地激發了國內高校的雙創教育熱情,推動校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推動“雙創”發展,政策是先導,服務是核心,融資是保證,環境是基礎。產學研界要繼續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新機制,搭建創新平臺,拓展創業空間,破解人才資金瓶頸,推進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持續釋放“雙創”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將新答卷寫在為我國加快建成創新型國家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