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華
無用之用是大用
■楊建華

“《莊子》寓言”系列就要結束了,大家對本系列文章有何意見?如果你覺得有益、有趣,那我倍感榮幸;如果你覺得無用、無味,我想,莊子一定會感到似曾相識。因為,莊子一生的好對手、好朋友惠施,曾經當面挖苦他:“你的觀點、學說沒有絲毫用處。”莊子答:“知道無用,才能理解有用。天地廣大,但是用于人立足,不過是巴掌大的地方,假如把無用的地方都挖去,你還覺得你腳下的地方有用嗎?”惠施蒙了。
莊子的這一觀點,可能發端于老子。《老子》曾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一座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氣,人才可以居住,才有了房屋的作用。也就是說,“無用”是“有用”的基礎和前提,無用之用才是大用。老莊二人都看到了有用和無用的辯證關系——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這種思想一直被后人尤其是藝術家、哲學家所繼承。豐子愷說:“純正的繪畫一定是無用的,有用的不是純正的繪畫。無用便是大用。”因為真正的藝術是審美的、感情的,而不是知識的、實用的。它雖然沒有實用價值,但是有“虛用價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升華人的思想意識。
百年前,洋務大臣張之洞為清廷擬定大學章程,建議取締哲學科,他認為“哲學為無用之學科”。王國維獲知,即撰文指出:“以公用論哲學,則哲學之價值失。哲學之所以有價值者,正以其超乎利用之范圍故也。且夫人類豈徒為利用而生活者哉,人于生活之欲外,有知識焉,有感情焉。感情之最高之滿足,必求之文學、美術。知識之最高之滿足,必求諸哲學。”馮友蘭也這么認為,哲學的用處不是增加實際知識、具體技術的小用,而是使人具備“一種與‘哲學’相稱的博大胸懷、開闊眼界和‘萬物皆備于我’的氣概”,使人“從瑣屑細小的事物中、從蠅營狗茍的計較中解放出來”,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人性的尊嚴和光輝的大用。
“有用”和“無用”的關系折射到人身上,就是“材”與“不材”。莊子的弟子曾問莊子,一個人究竟是有才好,還是無才好。莊子告訴他,有才和無才,各有其優點和缺點,他自己愿意介乎有才和無才之間。但最好的情形是,一個人從不固守有才與無才的界限,而是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自己,以此適應生活,保全生命。事物各有利弊。“塞翁失馬”的故事中,塞翁的孩子因“無才”(墜馬而跛)不能參軍,反而在戰亂時代得以保全,這是無才之利。莊子因其天才思想而馳騁文明進程、閃耀歷史星空,這是有才之利。
如何使無用成為大用,如何讓“材”與“不材”順應時勢相互轉化,那是深奧的哲學問題,可能我們一時無法把握。但從莊子處理“有用”和“無用”、“材”和“不材”問題的態度、角度、方法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
比如,看待問題不要忘了反向思考:“無用”就真的一無用處嗎?從正反兩個角度反復掂量,解析會變得全面而深刻。又比如,看待問題要爭取跳出既有的框框:從人的角度看,魚不過是魚而已,或者人可以獲得的食物而已,那么從魚的角度看呢?從自然的角度看呢?跳出思維的束縛,分析問題就有了高度,有了新意。思考,判斷,換一種思維,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收獲。
材與不材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①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②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③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④,一龍一蛇⑤,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⑥,以和為量⑦,浮游乎萬物之祖⑧,物物而不物于物⑨,則胡可得而累邪!”
(選自《山木》)

圖:馬 敘
[注]①舍:止息,住宿。②豎子殺雁:豎子,孺子。雁,鵝。③乘道德:順應自然。④訾:說壞話。⑤一龍一蛇:有時像龍,有時像蛇。意指時而顯現時而隱晦。⑥一上一下:一進一退。⑦以和為量:以順應自然為準則。和,順。量,準則。⑧祖:根源。⑨物物而不物于物: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主宰。

金華湯溪高級中學語文教師,金華市名師。羨慕古人“仗劍游天下,橫簫坐書城”的生活,平時愛四處走走看看,有空就隨便翻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