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鋼芹
摘 要:在粵東民間的喜慶壽宴、節日社火等禮儀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民間戲曲——“傀儡戲”。傀儡戲是一種由演員從上空提線操縱木偶進行表演的民間戲曲。粵東傀儡戲在表演上繼承了中原傀儡戲的表演精髓,并吸取了當地客家文化的諸多成分,在表演風格上擬形入神、別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人文價值。本文以粵東五華縣傀儡戲為研究對象,對傀儡戲的淵源、藝術特征和生存現狀進行了考察研究,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客家民俗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傀儡戲 粵東客家 藝術特色 擬形入神 保護
在粵東民間的婚慶、壽慶和節日社火等禮儀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民間戲曲——“傀儡戲”,客家人亦稱“懸絲戲”。千百年來,傀儡戲以其巫覡的文化潛質和“溝通人神”的獨特功能,一度活躍在我國民間的各類民俗活動中。特別在粵東客家,客家人習重禮俗,無論是喜慶壽宴還是節日社火都喜歡邀請傀儡戲來煽情助興、娛神娛人,傀儡戲已經成為客家人精神文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本文調查地點位于粵東的五華縣,五華縣境內丘陵地貌,山多地少,經濟較為落后,傳統民間戲曲在這一帶保存的較為完整。傀儡戲是一種由演員從上空提線操縱木偶進行表演的民間戲曲,其表演風格“擬形入神”、別具一格。粵東傀儡戲的戲棚大多不到六平米,但只要傀儡一登場,便可馳騁千萬里,呈現出千百年的歷史畫卷。
一、“傀儡戲”的歷史淵源
1.“傀儡戲”的起源
關于傀儡戲的起源,我國古代有一段趣事。相傳劉邦率軍隊進平城休整,卻被匈奴王冒頓之妻閼氏率兵圍困。一個月后,漢軍糧草吃盡,軍心浮動。此時,謀士陳平探得,冒頓是個好色之徒,閼氏經常醋海興波。陳平利用閼氏的心理特點,召集城中工匠制作木偶美女,再令士兵們提木偶美女在城墻孔穴之處手舞足蹈。閼氏誤以為城中美女如云,當心攻下后,冒頓再選妃納妾,便下令退軍。劉邦登基后,感念“木偶美女”有功,將這些木偶作為國寶珍藏在御庫中。到漢文帝時,樂舞興盛,漢文帝命樂府仿造傀儡,在宮廷為嘉賓和達官貴人演出,還作為敬神驅邪的儀式。
在我國歷史上,福建閩南一帶是傀儡戲是最為興盛的地區之一。據西班牙使者胡安·門多薩在《中華大帝國史》中記載,西班牙奧斯定會士公使團,于明萬歷三年(1578年),由菲律賓來泉州時,在官府宴會上就看到傀儡戲的演出。清代蔡鴻儒在他撰寫的《晉水常談錄》中稱:“泉人最攻此技(傀儡戲)”。
2.粵東“傀儡戲”的淵源與發展
據粵東五華縣林華堂傀儡戲班的老藝人李壽添(1919—)口述,粵東傀儡戲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傳入。在《廣東省志——文化藝術志》第三章中也記載:“傀儡戲主要流行于興梅、潮汕地區,潮語地區又叫柴頭戲,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傳入廣東潮州而后在梅州、興寧及東江一帶流行。唱漢調為主,間唱客家山歌,對白一般用客家方言。”①可見傀儡戲在粵東的流傳至少有600多年的歷史。
粵東一帶,每逢傳統節日、民間喜慶、神誕廟會都要請傀儡戲班登臺演出助興,傀儡戲班也因此與日俱增。至上世紀初,五華已擁有20多個傀儡戲班,如林華堂、新華堂、應華堂、江東劇社等,表演藝人達到200多人。民國19年,五華傀儡戲班更遠涉重洋,到達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演出,深受華人華僑的贊譽。2008年6月,五華傀儡戲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二、“傀儡戲”的藝術特征
1.木偶與道具
粵東傀儡戲的木偶造型精細,表演上惟妙惟肖。木偶在制作上由頭像、身軀、四肢三部分組成。木偶的頭像分生、旦、凈、丑、公、婆等幾個臉譜。木偶的身軀制作要根據劇本的要求來確定木偶的身軀大小、形態規格,確定絲線的長短,并分段用沙紙包裹絲線。木偶的四肢制作通常選用樟木,分上肢、下肢、手腳掌三個部分組成。
傀儡戲的道具在制作類型上一般分動物類、植物類和實物類三種。每種道具都根據劇情的要求來制作,各種道具表演時又千變萬化。如《水漫金山》的水族制作,道具既夸張又逼真,時而各類道具又進行不同的組合,令整場表演栩栩如生、精彩紛呈。
2.演出劇目
演出劇目一般分兩類,即傳統劇目和雜耍劇目。傳統劇目是一種以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經過歷代傀儡戲藝人不斷錘煉而形成的一種規范的劇本,共有43個傳統劇目,如《大鬧天宮》、《寶盆乖乖》、《孟姜女》等。雜耍劇目則是一種以群眾的日常生活為素材,多視角反映社會的不良現象或獨特地域風情的雜耍小戲,共有12個劇目,如《盲曾有》、《賣雜貨》、《藏族舞》等。
3.人物角色與音樂特征
粵東傀儡戲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既是表演藝術,又是造型藝術;既是音樂藝術,又是語言藝術,每一種符號元素都帶有濃濃的“客家特色”。
(1)人物角色
粵東傀儡戲的人物臉譜常以柚木精心雕塑而成,根據人物的特征和要求,用顏料描繪木偶五官,栩栩如生。在人物角色上,傀儡戲有“文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刀馬旦”、“紅臉”、“丑生”等,臉譜具有濃厚的當地漢劇臉譜特色,角色特征鮮明。在人物表演技巧方面,粵東傀儡戲不斷創新,創造了不少高難度的絕技,如舞獅、民樂合奏、耍扇、拔劍、舞雙槍、射箭、書法等。
(2)音樂特征
粵東傀儡戲吸收了當地漢劇唱腔的諸多元素,其聲腔剛健質樸、粗狂豪放。主要演唱曲調有喜調、哭調、彩花調、平板調等,有時也穿插客家山歌、采茶或民間小調的演唱;演唱的語言以客家話為主,偶爾因人物角色需要會出現一些其它地方的語言;人物的對白有口語白和韻白之分。
傀儡戲的演奏樂器有頭弦、二胡、胡弦、洋琴、月弦、三弦、笛子、嗩吶、大鼓、小鼓、大銅鑼、小銅鑼等。傀儡戲的開場、落幕、喜慶、舞蹈均用鑼鼓樂。在曲牌的使用方面,講究“專曲專用”的特點,即不同的儀式內容配不同的曲牌,不可混淆。在音樂結構上,往往一場儀式活動需要上演多個劇目,因此也形成了歌舞套曲的結構模式。
綜上特點可知,粵東傀儡戲雖由閩西傳入,但在數百年的流傳過程中又與當地客家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以傳統劇目為基礎,以廣東漢劇為唱腔,說客家話,唱客家話的客家傀儡戲,在表演風格上擬形入神、別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人文價值。
三、“傀儡戲”的現狀與保護
1.現狀分析
(1)文化變遷的影響
“一般而言,當一種文化形態已經與傳統觀念相背離、或與傳統日常生活脫鉤的時候,傳統的東西要么通過某種特殊的方式得以流傳,要么就被新的文化形態所替代。這是文化變遷的規律。”②改革開放以來,粵東的經濟高速發展,外來文化和思想的沖擊,使得客家民俗禮儀在當地人心中日漸變淡,特別在年輕人心中,大多認為民俗文化很土,甚至部分人把這些民俗文化當成封建迷信。人們思想的變化直接影響了民俗文化活動的市場,現在的粵東一帶,各類慶典、節日廟會和宗族祭祀在逐步減少,這使得傀儡戲的市場也隨之逐步縮小。現在粵東的傀儡戲班遠不如以前,官方只有一個傀儡戲班,而民間的傀儡戲班也屈指可數,生存現狀岌岌可危。
(2)姊妹藝術的沖擊
粵東一帶的民俗藝術非常豐富,除傀儡戲外,還要七盞燈、跳覡、采茶戲、漢劇、山歌、銅管樂等等。姊妹藝術雖為傀儡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藝術環境,但另一方面又是傀儡戲重要的競爭對手。隨著民俗市場的不斷縮小,姊妹藝術必然也對傀儡戲形成沖擊。特別是上世紀末,銅管樂開始在粵東大量興起,由于當地人覺得銅管樂隊洋氣、有面子,現今的銅管樂幾乎占據了城鄉禮儀的半壁江山。
2.保護思路
綜上分析,粵東傀儡戲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加上傀儡戲藝人的傳承難度大、時間長,對傀儡戲的保護迫在眉睫。
(1)重建劇目、曲牌文本。據調查,傀儡戲的劇目和曲牌文本大多遺失或燒毀,現存的劇目和曲牌文本很少,而大部分劇目和曲牌都要靠藝人們的口傳心授來傳承。因此,目前最為重要的是,理清粵東傀儡戲的表演流派和傳承脈絡,對粵東傀儡戲班的表演劇目、曲牌進行錄音、錄像和文本重建,保留住粵東傀儡戲最原始的文本資料。
(2)傳承人保護。費孝通先生在《邁向人民的人類學》一文中提到:“認識人就是認識整個文化”③,民俗專家馮驥才也曾經說過:“民間文化處于最瀕危的現狀有兩種,一種是少數民族民間文化,另一種是傳承人的問題。”④可見民俗文化的保護,最關鍵的是對傳承人的保護。就粵東傀儡戲的現狀來看,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持這項民間技藝,提高藝人們的社會地位;二方面,要加大傀儡戲的傳承力度,鼓勵當地年輕人學習傀儡戲技藝,把傀儡戲表演當成第二職業是可行之舉。三方面,要鼓勵地方民俗文化活動,將地方民俗文化當成地方重要的文化特色來宣傳,引導人們將客家民俗文化與客家宗族認同感聯結起來,為傀儡戲藝人提供良好的民俗舞臺,這樣才能保留住老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
(3)傀儡戲進校園。傀儡戲作為傳統戲曲需要吸引更多青少年的關注,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但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大多數青少年普遍對傀儡戲缺乏認識。因此在傀儡戲劇目上創作一些青少年喜愛的題材,定期在學校搭臺演戲,吸引青少年的關注,是提升其社會影響力的有效手段。
結語
粵東傀儡戲在數百年的流傳過程中,以其擬形入神、自成體系、別具一格的藝術特點,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雖然文化的變遷使得傀儡戲的生存面臨著諸多的困境,但傀儡戲仍然在粵東客家民間的各類民俗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今天我們仍然相信,只要客家民俗文化不滅,傀儡戲就將繼續活躍在客家民俗的舞臺,成為凝聚客家宗族情感、宗族人心的重要紐帶。
注釋:
①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文化藝術志 [地方志] [G].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P82.
② 鄧鈞.“文化立縣”與民間音樂的保護與開發——渝東南酉陽縣民間音樂文化資源考察述略[J].北京:人民音樂,2003(5).P27.
③ 費孝通.邁向人民的人類學.費孝通文集(第七卷)[C].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P417.
④ 馮驥才.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調查項目啟動新聞發布會發言.北京:人民大會堂,2005年3月22日.
作者單位:嘉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