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盛婕
摘要:現有應急生存包與南方農村實際需求存在差距,因此本項目團隊通過整理分析南方農村地區常見自然災害與意外傷害類型,歸納總結南方農村地區應急生存包設計基本原則,并提出相應設計方案。期望提高該地區應急生存包的使用針對性,為減少災害損失提供思路,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積累理論與實踐經驗。
關鍵詞:南方農村 應急生存包 產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3-0018-02
在我國廣大的南方農村地區,氣候多雨潮濕, 地理環境復雜,易發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及蛇蟲咬傷、溺水、觸電等意外傷害,應急生存包有著廣泛的應用基礎。但目前市場上應急生存包存在著針對群體模糊、功能覆蓋不全、成本較高等問題,不能夠針對該地區群體的具體需求。因此,項目團隊分析歸納了我國南方農村區域環境的特點,提出了模塊化應急生存包的設計方案。
一、南方農村地域環境特點分析
我國南方農村區域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東臨東海,南臨南海,包括江蘇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云南等市區下的鄉縣區域。
在我國南方農村區域,由于環境較為復雜,水塘、樹林、山體等較多,且受到農村經濟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導致生活在南方農村的人群容易受到洪澇災害、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的威脅。
部分區域近兩年遭受自然災害數據表
二、我國應急生存包的發展現狀
應急生存包是主要用來在地震、火災、水災、臺風等自然災害發生時以及災害發生后,為生存者提供用于維持生命的食品、水、藥物等急救用品及簡單的生活和自救互救必需品的工具集合包。
經過對市場銷售的應急生存包的基本調查,筆者總結了目前應急生存包的一些特點:
(一)生存包的使用門檻較高
由于應急生存包本是由國外引進,傳入國內的,故而引進的生存包理所當然地采用大量的英文說明以及文字解釋,這對于我國農村地區使用人群造成了使用上的不便。此外,引進的生存包的價格較高,南方農村使用群體受經濟條件限制,且因其危急意識不夠高,在面對較高的價格時,多數選擇放棄購買。
(二)生存包內物品配置較為混亂
國內市場上也在仿照并根據本國的地理特點設計有自身特點的應急生存包,除去幾家高端品牌的高質量產品,其余小商家大批量生產的產品大都存在物品配置混亂的問題。醫藥物品和急救求生工具的種類不全或數量不足,且分類不明確、擺放較為混亂,影響產品的使用效果。
通過對目前市場在售應急生存包特點進行分析可見,改進應急生存包是必要且有實際意義的。
三、新型模塊化應急生存包方案的提出
通過調研,項目團隊以南方農村為生存包投放區域進行針對性的設計,提出了新型模塊化應急生存包方案。根據內置物品功能劃分生存包的類型,并將內置物品歸置為不同模塊。在保證應急生存包的基本功能的同時,將同類型物品進行簡化,控制數量和總重量,使其易于攜帶。
項目團隊根據不同的使用對象,設計出兩種不同規格的產品:面向家庭與個人的小型家用應急包和面向單位的救災應急生存包。
(一)模塊配置
小型家用應急包以醫療功能為主,輔以其他功能,其體積小,輕巧便攜;救災應急生存包應對面廣,情況復雜,在設計時為其配置有多個模塊,分為常備模塊與特殊模塊。根據投放區域特點,進行不同模塊的選擇。
(二)成本可控
在實現本產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設計時從材質選擇、物品配置、外觀設計和模塊化設計者幾個方面進行了成本上的控制。
(三)外觀及說明書設計
小型家用應急包以小巧便攜為設計重點,可單手持拿。
救災應急生產包外形為紅色雙肩包,通過拉鏈和網狀彈力層進行分區,分隔出各個區域,方便使用者迅速找出所需物品。
南方農村地區民眾文化基礎差異性較大,針對閱讀能力較低的老年人和兒童,設計使用說明的圖文版,提高產品的使用效能。
四、產品對比分析
市面上類似產品很多,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地震生存應急包、消防應急生存包、家用應急生存包、野外應急生存包。其中家用應急生存包和野外應急生存包與本設計最為類似。下面以表格形式將兩者進行對比分析:
本產品與市面上類似產品對比表
五、結語
該產品擯棄傳統應急包大一統的設計理念,從實際需求出發,針對性地分析我國南方農村區域的防災防害現狀,模塊化配置包內物品,改革使用說明書。該新型應急生存包的設計,對于保障我國南方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提高災害意外應對能力有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林潔.應急包里“名堂”多[J].湖南安全與防災,2012(6):38-39.
[2]李媛.我國家用應急包的優化整合設計[D].北京建筑大學,2013.
[3]樊光輝,張宜,和光學,馬廉亭,刁波,劉學會,張夢,徐晨輝.單兵急救包系列的設計與研制[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3(7):497-501.
[4]周寅.淺談家庭應急包的組裝[J].生命與災害,2016(5):32-35.
[5]吳平,于曉慧,許慧.制定大規模災難用單一傷員急救包標準的設想[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雜志, 2012(10) :39-56.
責任編輯: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