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桂紅
摘要:本文基于濰坊學院近三年新生入學心理健康測評數據以及后期抽樣復檢數據,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橫向和縱向對比,系統闡述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變化趨勢,提出關于新生心理健康測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議,如女生專項教育,分年級引導,心理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配合等。
關鍵詞:心理健康測評 復檢 分階段 專項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3-0035-01
大學新生入學之初都會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測評工作,新生心理健康測評數據是各高校開展定向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工作的重要參考。為了解學生的心理成長變化情況,學校后期會跟蹤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抽樣調查。濰坊學院于2016年5月7日組織對三個年級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測評復檢。測評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各年級學生的10%作為施測對象,使用《大學生人格問卷(UPI)》重新測量。本文基于濰坊學院三個年級新生入學心理健康測評以及2016年5月抽樣復檢數據,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橫向縱向對比,系統闡述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變化趨勢,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幾點建議。
一、大學生基本心理狀態分析
濰坊學院新生心理健康測評一般采用5個量表,分別從心理健康、人格特點、職業興趣及社交能力四個方面出發,全面考察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次的原始數據統計和復檢數據只采用了大學生人格問卷(UPI)的相關數據。
(1)UPI分類對比結果分析。從統計結果看,在總異常人數中,女生占比高于男生。在同一性別內,女生異常占比高于男生異常比。初檢和復檢兩次數據都可以看出這一突出特點。女生應該成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關注群體。
(2)四個關鍵題目陽性比例對比結果分析。四個關鍵題目分別為:自己的過去或家庭是不幸的,常失眠,活著沒意思和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在四個關鍵題目中,隨著學生年級的提升,認為自己的過去或家庭是不幸的這一心理癥狀減少比例非常明顯。大學生隨著自身成熟度的提升,在歸因傾向上更加趨向內歸因,期望通過個人努力改進和自身能力素質提升來掌握自己的命運。學生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的增加比例也較為明顯,這與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和未來職業規劃設計缺失等現實狀況相關。關鍵項目活著沒意思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在2%左右。
(3)主要檢出項目對比結果及變化情況分析。從統計結果看,新生主要面臨大學適應期的心理壓力,最常見主要心理癥狀體現在:對臟很在乎,愛操心,總注意周圍的人,在乎別人視線,對任何事情不反復確認就不放心。總體來說,處于大學集體生活環境的大一新生,比較注重人際環境與外界對自己的觀感。從縱向數據比較發現,隨著學生年齡增長,心理癥狀逐漸從大學適應期階段對個人的關注以及人際關系敏感轉變為對未來的擔憂。部分學生也表現出普遍的身體倦乏癥狀,這與大學生基礎階段課業緊張和管理約束較為嚴格的客觀現實有一定關聯度。
二、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方面的建議
基于通過數據分析所獲取的分析結論,高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1)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要求對施測環境進行嚴格控制,減少外部干擾因素,獲取準確客觀的測評數據,提高測評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新生心理普查人數多、普查時間集中、心理檔案系統配置要求不到位以及機房數量供需關系緊張等問題。各高校要在心理測評的環境控制和質量保障方面深下工夫。
(2)高度重視女生專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入學和復檢兩次統計數據我們均可以明顯看出,女生存在心理異常比例明顯高于男生,對于女生開展適應于女生獨特心理特征的專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3)在不同年級,引起大學生心理癥狀的原因差異較大,針對特定心理現象,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內涵和實效性。比如新生普遍存在人際敏感,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缺乏耐力等狀況,在開展新生入學教育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引導和心理輔導,幫助新生順利度過大學適應期。隨著年級升高,學生對未來的擔憂逐漸增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與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有機結合。
(4)大約有2%比例的學生存在覺得活著沒意思,想輕生的想法。針對這類高危特殊人群,各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監督和預防措施,及時發現,及時診治,加強預防。
(5)當代大學生存在異常心理癥狀的比例較高,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服務需求強烈,高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力度,為學生提供全面、到位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服務。學生心理需求有共性,但也展現出個體差異性,對有咨詢需要學生應該盡全力提供便捷舒適、全方位、全覆蓋的心理健康服務。
(6)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自信心不足,對任何事情不反復確認就不放心,缺乏熱情和積極性等多種心理癥狀,在高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應對其加以重視,從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實現教育、管理、服務各環節的協調互動,共同培育高能力素質和高心理素質的新時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葉海燕.大學生心理檔案建構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0).
[2]林賢浩.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態的跟蹤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