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黃心宇
摘要:自中俄關系平穩發展以來,兩國簽訂了一系列各方面的協定與條約。中俄大眾傳媒的合作不但對兩國間聯系起到助推作用,并且為中國的俄羅斯散居人口的生活創造便利與契機。未來兩國的人文合作與交流要更加重視大眾傳媒。
關鍵詞:俄語 大眾傳媒 散居人口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3-0070-01
從1949年至今,中蘇關系呈波浪式發展。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自此兩國開始了良好的合作階段。
2001年普京訪問中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簽署《關于俄羅斯聯邦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俄羅斯聯邦的短期勞務協定》;同年,在莫斯科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早在上世紀末兩國出版領域的代表團就頻繁進行了互訪。2002年中俄簽署了第一個有關大眾傳媒合作的文件。文件中強調了在電視廣播領域實施協同合作方案,包括拍攝反映中俄兩國人民生活、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的電影和文獻紀錄片。
2009年,為了落實文件要求,中國中央電視臺設立了俄語頻道(《CCTV——俄語》)。俄語頻道以新聞欄目為主。頻道共分為四大類,共計16個欄目。其中新聞類欄目有5個(《綜合新聞》《財經新聞》《亞洲新聞》《中國新聞》《會客廳》)。客觀播報國際局勢。頻道一周7天、一天24個小時通過衛星放送。信號覆蓋亞歐等廣泛地區。這些地區的觀眾可以24小時收看到來自中國的俄語節目。頻道的主要服務對象達到3億人口。除此之外,網絡用戶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收看到節目。中國中央電視臺俄語頻道的創辦是中俄關系發展的自然結果。
隨著中俄兩國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合作關系的不斷發展,俄語散居人口團體逐漸在中國形成。由此成立了俄羅斯散居人口組織,建立不同地區的俄羅斯散居人口間的聯系。
中國涌現出的第一個類似的組織是1998年創立的“上海俄羅斯俱樂部”。在此模式下,哈爾濱、烏魯木齊等其他城市也陸續成立了此類俄羅斯移民團體。[1]
俱樂部創辦了“東半球”網站(www.polusharie.com)。它是面向中國、韓國和日本的最大俄語網站之一。“東半球”網站與很多中俄出版物、創作協會有合作關系。網站運營者在自身能力范圍下為困境中的俄羅斯移民提供了盡可能的幫助,此外還促進了東正教團體在中國的發展。
2002年10月在俱樂部的倡議下,由中國政府批準、駐哈爾濱俄羅斯聯邦領事館協辦出版的俄語雜志《Партнёры》問世。2009年創立了其增刊《Партнёры. Берега дружбы》。刊物的創立對于幫助俄羅斯移民適應新環境是非常必要的,創刊的目的是讓俄羅斯散居人口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和傳統。 [2]
《Партнёры. Берега дружбы》加深了中俄人民的友誼和合作,他譯成中文的名字《伙伴,友誼兩岸》朗朗上口。增刊主要報道俄語散居人口的情況,對他們遇到的困難予以幫助,為散居人口團體間的交流搭建平臺。
普及信息和加深聯系的最普遍的手段是網絡。網絡上成立的俄語論壇等平臺層出不窮。幾年前,和網站、電子報紙雜志一樣,又出現了網絡無線電廣播,在網絡空間上堪比AM和FM調頻。這種新的大眾傳媒信息形式與電子報刊相似,能隨時在電腦上供人們閱讀和收聽。
2009年面向中國俄語聽眾的第一個網絡直播播客《Laowaicast》建立。在“東半球”網站上可以找到播客鏈接。播客由世界各地的俄羅斯人口述俄羅斯散居人口的生活以及最新消息。
近年來俄語在中國的流行與兩國合作的緊密發展、兩國人民友誼的加深有直接的關系。上世紀50年代在中國曾經流行全民學習俄語。俄語的“回歸”對那個年代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是期待已久的。
中國現代俄語大眾傳媒的發展是擴大兩國跨國聯系、文化交往、經濟聯系的必需要素。早在19世紀,在華俄文報紙雜志就層出不窮。從中國第一本俄文雜志《哈爾濱》創辦到停刊的幾十年間,國內出版的俄文報刊多達近五百種。從2001年至今,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已經建立近20年,兩國在多領域達成共識,政治上互信,經濟上互補,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水平不斷提高。在這個進程中,中俄兩國的大眾傳媒的作用功不可沒。
不論是在過去“全民俄語”的時代,還是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如火如荼的進程中,俄語大眾傳媒在中國的發展歷經低谷和高潮,始終在兩國文化交流的邊緣延伸。未來兩國的人文合作與交流要更加重視大眾傳媒。兩國媒體在兩國的文化交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媒體具有導向群眾的重要作用,現今“一帶一路”在俄羅斯的傳播和認知過程,媒體就發揮了重要作用,俄羅斯人民由開始疑慮到后來的接受,充分顯示了媒體的巨大力量。雙方媒體業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合作交流,從平面媒體到網絡媒體,都要為雙方的交流開辟空間。
參考文獻:
[1] Бежин Л. Дракон, играющий с жемчужиной [N]. 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2007-03-26.
[2] Задел на будущее [J]. Вестник Китая, 2006(4):15-16.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