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
摘要:本文以介紹數字化教學方式為出發點,通過分析我國高校傳統文獻檢索課程的特點,從教學環境、師資團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成功的教學案例等方面分析國內高校實現數字化文獻檢索課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 文獻檢索課程 教學變革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3-0146-02
信息素養教育已被視為信息社會素質培養重點課題之一,文獻檢索課程對提升信息素養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數字時代發展的大環境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由大眾化向深層次轉變,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轉為數字化教育。文獻檢索課程也必然由傳統教學方式向數字化教育轉變,才能有利于文獻檢索教學方法、手段的創新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提升教學效果。
一、數字化教學方式
數字化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習者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信息技術工具,包括:視頻、音頻、多媒體軟件、網站信息、電子書籍等數字資源,開展課程教學的活動。以數字化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更符合新世紀的需求,更具有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
數字化教學具有教學內容集成性、教學資源開放性、教學過程交互性、學習者自主協作性等基本特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起到非常有效的決定性作用。
1.提高教學效率
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數學化教學方式,通過利用學習者感興趣的現代化教學資源與方法,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熱情,讓課堂氛圍更加融洽,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解決實驗難題
傳統的實驗課堂不便于研究復雜的問題,很難快速觀測實驗變化,實驗教學很難達到理想效果。隨著數字化實驗室的產生,高精度、高速度的數據采集能高效、直觀地實時記錄實驗中的每個過程,提升了學習者的參與積極性,便于觀察、加深理解,從而解決了傳統教學實驗中的難題。
3.培養學習積極性
數字化教學需要學習者全程參與到每個環節,互動性極高,且現代化手段可最大化地激發學習者的興趣,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地認識到自己知識的薄弱點與不足,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積極性。
二、文獻檢索課程的發展
1.我國高校傳統文獻檢索課程
我國文獻檢索課程源自于上世紀80年代原國家教委頒發的《高等學校圖書館管理條例》,要求在高校開設“文獻檢索課”作為高校圖書館的專業教育課。30年來,經過廣大授課教師的實踐努力與理論探索,培養出眾多具有較強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在這三十年當中,我國高校文獻檢索課程保持著某些固定的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出現了一些問題。
(1)作為選修課開設,重視程度很低。
當前我國高校將文獻檢索課普遍作為選修課,被重視程度相對于其他必修課以及專業選修課來講,要差許多。據不完全統計,學生們在大學期間選擇這門課程的比例一般不會超過40%,未選擇文獻檢索課的同學在完成論文過程中,要比那些上過課的同學顯得吃力。這就說明,文獻檢索課程是論文寫作的基礎課程,而論文是學生必做之功課。因此,我國高校的文獻檢索課應作為一項必修課開設。
(2)“快餐式”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我國高校文獻檢索課通常是由教務處統一安排教學內容,沒有設立專門的實訓室,由各系部隨意指定教師或其他兼職教師實施教學,逐漸形成了一種“快餐式”教學模式。在授課形式上,通常被當作一門理論課在講解,教材的基本內容理論性很強,實用性很差;教學過程中,教師常使用多媒體課件講解相關知識,學生以聽為主。正是由于沒有專業的文獻檢索教師,加上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以及枯燥乏味的教學手段,傳統的文獻檢索課程正與學生的需求慢慢脫節,教學效果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2.數字化文獻檢索課程
由于時代的變遷、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文獻檢索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時代發展需求,必須進行質的變革。將數字化教學融入文獻檢索課程,可以將教學規模無限擴大。數字化文獻檢索課程不僅是將傳統教學與現代化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資源結合,而是需要營造數字化的教學環境、提供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創新數字化的教學模式、設立專門的師資團隊。
(1)營造數字化的教學環境。
數字化教學環境包括穩定的網絡平臺、數量足夠的多媒體電腦、豐富的數據庫資源以及獨立的多媒體互動教室。目前我國各高校校園網都日趨完善,且已具規模,都能滿足日常網絡間的數據訪問。在此基礎上,學校設立專門的多媒體互動教室,購置一定數量的多媒體電腦,架構以學生為中心的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計算機輔助教學)平臺,購買國內外數據庫、鏡像資源,為文獻資源課開展數字化教學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2)培養專業的師資團隊。
文獻檢索課教師應專職化。學校應具備一定數量的專職教師,以便于集中力量研究教學方法,擬定教學內容,才能快速提高教學水準,完善學科建設。文獻檢索課教師應有較高的計算機信息網絡理論、情報學基礎與情報收集實踐技能。這就要求教師應不斷收集閱讀當下最前沿的信息資料、了解最新數據信息結構特征、掌握最新網絡技術技巧,才能更好地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
(3)設定教學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實行多樣化數字教學。
數字化文獻檢索課程的教育目標,不僅要讓學生在傳統的檢索能力上加強以多途徑獲取各種信息資源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綜合信息意識,最終實現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數字化文獻檢索手段,形成適合自己的獲取知識與信息的學習方法。在教學內容方面,應以手工檢索教學為主,改變為以網絡數據庫、光盤資源為主,著重加強信息需求分析、信息獲取手段及信息利用方法的介紹。教學方式也應呈現多樣化,除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外,增加網上教學方式,設立多媒體講授與實習課件專題,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再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精心設計在線預習、復習等模塊,豐富學生學習方式。
3.數字化文獻檢索課程的成功實現
北京工商大學對文獻檢索課進行全面改革,采用數字化教學方式代替傳統教學,并對課程名稱、教學大綱、授課內容等進行了全面的調整,研發了“信息檢索課數字化教學系統”,教學成果非常顯著,在國內高校文獻課教學研究會上獲得了好評。
總之,數字化時代的信息環境要求教師授課方式應時改變。數字化教學方式的最大特點是信息量大、內容更新快、信息描述形式靈活多樣,這就可以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與運用。
參考文獻:
[1]何鈞.信息檢索課數字化教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4(115):87-88.
[2]徐雪梅,楊星,王東升.論數字化條件下文獻信息檢索課的改革[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2(87):84-86.
[3]吳孟蘇.數字化環境中的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措施[J].情報教育,2003(6):106-108.
[4]徐學鋒.數字化環境下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5):69-71.
[5]顏廷虎,孔麗娟.系統分析我國高校文獻檢索課教學[J].時代情報,2007(3):195-196.
[6]耿鵬.2000年以來我國高校文獻檢索教學研究現狀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15):19-20.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