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麗 劉金英
摘 要:從現有的有文字記錄的語言來看,絕大部分語言都使用拼音文字,漢字是唯一沒有拼音化的文字。本文試圖結合漢字拼義理論和認知語言學相關知識,探究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字詞教學,構建一套“詞——字——詞”的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拼義文字;義基;語義網絡;字詞教學
普通語言學認為,語言的三要素是語音、詞匯和語法。把文字排除在了語言要素之外,是因為拼音文字只是單純記錄語音的符號,是對語音符號的視覺轉寫。但是就漢語而言,文字卻存在極大的特殊性,漢字也應該視為語言要素之一。當前對外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把漢字看成單純的書寫符號和詞匯的附屬品。我們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應該把漢字教學放在和語音教學、詞匯教學和語法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漢字教學方法。
對于很多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來說,一個個漢字就像是一幅幅神秘的圖畫,他們對漢字既神往又畏懼。漢字憑借著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習者。那么,漢字教學究竟應該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進行?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張學新教授提出了漢字拼義理論,指出漢字系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拼義文字,它切合了認知心理學和腦科學中根本性的語義網絡原理,具有穩固的科學基礎。他認為,與拼音文字不同,漢字本質上是“拼義文字”,其發展經歷了兩個歷史階段。從甲骨文到東漢,古人采用以形聲為主的造字原理,積累了上萬單字,一字一音,指稱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每個字都是一個表達意義的基本單位,簡稱為“義基”。從東漢以后到今天,漢字系統主要是通過拼合漢字,構建新的詞形,利用兩個義基代表的舊概念,表達新概念。比如用“馬”和“車”這兩個概念,構造出“馬車”這個與“馬”和“車”相關,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這個構詞方法,簡稱為拼義原理。拼義原理切合了心理學中的語義網絡原理,語義網絡的概念是心理學家Quiilian(1968)提出的。該理論指出,人腦中的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其他的概念相互關聯,構成一個復雜的網絡。一個概念,可以用其他相關概念的復合來表達。現代漢語常用詞匯的95%,都是根據拼義原理構造的復合詞。所以,拼音文字的本質,是用較小的語音單位去拼寫較大的語音單位;而拼義文字的本質,是用已有的語義單位去構建新的語義單位。
漢字拼義理論為對外漢語字詞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往的教學模式基本可以分為兩派——“詞本位”和“字本位”,但從教學實踐和效果來看,都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由此我們嘗試著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折中的方案。已有研究表明,詞是人們大腦中的基本語言單位,同時,漢字拼義理論認為,漢語的本質是拼義性的,是視覺語言,記憶單詞要強調對單字形狀的感知,多看、多寫,注重單字和單字的意義復合,還有單字意義在構詞中的細微變化。那么我們就可以建立起一個“詞——字——詞”模式,也就是說,一方面是先攝入詞,再到從詞到字的分解過程,將復合詞分解為義基,把其中含有常用構詞成分的義基分解出來進行教學;另一方面是從字到詞的合成過程,將構詞能力強、能產性高的單音節成詞漢字顯現出來,以它為共同詞根合成若干個詞。這一模式的提出正是漢字拼義理論的極好體現。拼義理論結合了字本位理論和詞素理論:一方面吸取了詞素理論的精華,即義基組合起來形成新的意義,同時吸收了與之對立的“字本位”理論對字的強調,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基于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我們發現,現實世界中的類屬關系經過概念化后,會在語言中的合成詞形式中得到反映。N1+N2概念合成名詞后,大多數情況下,N1為修飾詞,作為分類標準,是下位范疇的概念化,N2為基本層次范疇詞,是中心詞代表類和指稱對象,可看作類屬關系的基本范疇。因此可以把這種復合詞看作是第一個成分限定第二個成分的偏正結構。據統計,在漢語水平等級詞匯中,偏正結構所占比例最大,約為43.42%,這表明偏正結構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
另外,認知心理學認為,每一個具有語言能力的人都有一個心理詞典,其中存儲著關于詞匯及其構成成分的形音義信息。對于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外國學習者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漢語學習和一定數量的詞匯積累以后,會逐漸形成其漢語的心理詞典,該詞典中存儲著學習者關于漢語詞匯的知識,這些知識在詞匯加工過程中會得到激活。這個心理詞典是以具有層級性的語義網絡的形式建立起來的。
也就是說,如果留學生學習過相關目標詞,但是還不熟悉,他們就會借助于大腦中的認知模式,在這種層次語義網絡和類屬關系的作用和影響下,采用更容易分解的N1+N2定中結構,生成“伴人”、“兵人”、“導人”、“雇人”、“男漢人”、“失者”等偏誤合成詞。從這些偏誤合成詞的分析中不難發現,留學生在造詞的時候傾向于遵循一定的理據,先將其置于一個上位范疇之內,如“人”這個基本范疇,然后再通過附加前語素設定其下位范疇。
留學生對漢語的視覺感知是一個一個的漢字,而漢語中的義基和漢字是一一對應的,并且,漢語中的詞義由義基拼合而成。因此,留學生的義基拼合意識很強,同時傾向于選擇那些構詞能力很強的義基,如“人”、“員”、“者”等。但是,在留學生的偏誤合成詞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留學生將義基拼合成詞的規則過度泛化的結果,這些偏誤也不能說沒有受到備受推崇的語素教學模式的影響。因此,在承認留學生義基拼合意識的同時,不能忽視對詞的整體認知,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字詞教學還是要回歸到“詞——字——詞”的模式中。
參考文獻:
[1]張學新.漢字拼義理論:心理學對漢字本質的新定性[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2]呂必松.組合漢語知識綱要[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7.
[3]邢紅兵.留學生偏誤合成詞的統計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3,(4).
[4]趙金銘.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理念與模式[J].世界漢語教學,2008,(1).
作者簡介:
謝燕麗(1990—),女,漢族,江西贛州人,助教,碩士研究生,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語法。
劉金英(1982—),女,漢族,江西石城人,助教,碩士研究生,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