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秋明
摘 要: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很多的教師在教學理念上有了較大的改變,就初中地理來說,更加注重挖掘學生們的個人潛能,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尤其是在課堂上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思維的敏捷性。本文作者旨在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建構真實有效的教學情境來學習地理知識,并幫助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地理教學;情境創設;研究
初中地理是初中學科教育中很基礎性的一部分,在注重學生全能發展的今天,和其它基礎學科一樣,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在此基礎上的對中國和世界地理狀況的一個整體認知。為了有效的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在教學中除了吸取傳統的教學方法精華之外,還應當以時代要求為背景為學生創設有時代氣息的教學情境,以利于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們理解的更明白更透徹。
在日常教學中我用了以下方法,感覺對本學科的學習有所幫助,現在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備課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為教師,一定要認清一點,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體,不要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讓課堂變成被動接受和強制記憶的“地獄”,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來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盡量照顧學生的特長和愛好,并此為情景設計的出發點,學生始終保持地理學習的熱情。
二、創傷與生活相關聯的問題情境
對于學生來講,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因為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服務生活,教育當然不能脫離生活而存在。地理學科是一門較抽象的學科,如何將這種抽象的概念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之上,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來發現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并可以通過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如在七年級上冊《世界的人種》這一課題時,我給學生們布置了課下作業: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搜集有關世界人種的各種知識,按不同的要求進行分類,如:分布范圍、人口的大概數量、美食、服飾特點、面部特點等等,引導學生們自己發現問題,如他們的飲食和生活環境有關嗎?為什么有的地方的人喜歡吃辣椒?為什么有的地方的人常年頭上戴著頭巾或紗巾?有些問題是學生們平常有疑問但是沒有機會提出來的,有些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隨時產生的,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們感興趣且和地理知識有很大相關性的,這必將會充分激起學生的熱情,課堂氣氛熱烈,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的具體。
三、借助多媒體設備創設問題情境
近些年信息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成為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多媒體課件可以容納大量的圖片、文字、表格和視頻資料,大大的增加了課容量,可以給學生視覺、聽覺上的刺激和動感的真實感受,讓學生產生無窮的遐想,迸發強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講《中國的河流》這一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們能深刻體會長江黃河的氣勢和培養對母親河的感情,我以“黃河”為主題制作了多媒體課件,以洗星海先生的《黃河頌》開篇,然后配合渾厚的交響樂展示出黃河從發源地出發后沿路的壯麗畫面,這種震撼視覺的開場讓學生們不自覺的鼓掌歡呼。當看到中游的黃河河套和下游的壺口瀑布時學生們更是發出了唏噓贊嘆。就這樣一堂課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和詩意的畫面結束了,學生們意猶未盡,課下還自動的開展了大討論,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嘆和熱愛溢于言表。
四、根據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應該是一個優秀的學生的學習境界吧,讓學生從身邊的地理出發,關注和地理相關的熱點問題,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又能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世界的氣候》這一章時,我圍繞著中國和世界的區域熱點問題,設置了如下幾個導向請學生們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討論: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氣象災害及其防治、環境污染與氣候改變。學生們從近處的生活環境中的汽車增多,植被減少談到了溫室效應,從過量的施用農藥化肥談到了土壤和水域的污染,從熱帶氣旋及颶風的形成談到了預警和災難降損,思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開闊。甚至還有的同學由此談到了我國最近幾年發生的幾次大的地震,對地震的發生原因產生疑問和研究。通過這樣的課堂,我發現學生們真的不是甘愿讀死書的書呆子,他們對于實事和熱點有他們自己獨到的見解的看法,他們心中也充滿了社會責任感。經過長時間的培養,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整體把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提高的還有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對地理知識的熱愛促使他們去深入的思考。
五、從生活中擷取素材設置情境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從我們呱呱墜地很多經驗都是從生活中獲得的,作為一名地理老師,首先自己就要有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地理知識的能力,并且還要善于將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地理課堂中,讓課堂和生活達到一個高度的統一。這樣才會讓學生們感到地理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地理知識是有用的。例如,在講“中國的氣溫分布特點”的時候,我先出示的是我國南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服飾習慣,然后又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水果,當學生們看到蘋果、紅提、香蕉、桔子等等的時候,一開始還發出竊笑,心里可能在說這和地理有關嗎?當我問到這些水果是不是在我國的哪個地方都有出產,而且品質相似呢?學生都很積極的發表意見,最終從我國氣溫分布的特點上得出了比較統一的答案,同時也對我國的氣候分布有了更進一步了了解。
六、結束語
通過多年的實踐,我認為根據教學要求設計不同的情境,對地理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好的問題是一堂課的思想和靈魂,教師只善于把握教材并達到一個深入的研究,才能讓地理課程的學習深入人心,才能達到教學目標的最終完成。另外,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讓枯燥的知識變成有趣的探索,最大程度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熱情,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自主意識,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這是一種極有潛力而又接地氣的教學方式,值得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范錫朋.西北干旱區地下水資源特征及水資源開發引起的環境問題[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90.
[2]李延福.中學地理“差異教學”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1-11.
[3]李家清.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