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案例背景]
最美人間四月天!美在百花爭艷、燕語鶯聲;美在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美還在杭州西子湖畔—“千課萬人”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發展課堂。
與會的報告和課例多角度詮釋著數學核心素養,那什么是數學核心素養呢?用史寧中教授的話說就是“不是靠老師教會的,而是靠自己感悟出來的。”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要教會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用數學的思維想,用數學的語言說”。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應該是整體把握,分步實施,找準知識的本質,確定教學方法,將知識進行關聯。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與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
[案例描述]
這次來千課萬人,最期待的就是魔術課程、繪本課程、戲劇課程等創意課程。王煒老師“數學繪本化”、“繪本數學化”的理念,無疑為“繪本課程”標注了鮮明的標簽,而《尋找消失的寶石王冠——找規律》一課又為這一理念提供了鮮活的案例。
《尋找消失的寶石王冠——找規律》一課,以大鼻子偵探發現國家博物館的王冠已被調包,尋找真正的王冠為線索,設置了一系列尋寶任務,故事之生動、情節之跌宕,令師生心弦緊扣,內涵豐富的數學知識。“什么是規律”的意義理解。“一組一組”、“重復出現”等關鍵詞伴隨著王冠、圖紙、畫作、小路、保險箱中的紅藍寶石、多邊形、兒歌等具體實例,通過分析交流,得以內化,學生關于規律的內涵理解十分到位。感知“規律有哪些”,即規律的外延把握。教師提供了“顏色的規律”、“形狀的規律”、“數字的規律”、“方向的規律”,讓學生對具有“規律”屬性的對象,有了極為豐富的感知。學會“如何找規律”。探索過程中,教師多次設問“我們是按什么來找規律的?”為學生提示了找規律的角度,“有序”、“橫著看”、“豎著看”、“斜著看、“循環”提示具體方法。
另外,伴隨著“找規律”學習活動的展開,“仔細看”、“認真想”……等基本學習方法融于其中;“有目的地觀察”、“有根據地推理”等觀察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等得到提升。
……
[一些感悟]
當游戲課程、魔術課程、實驗課程、繪本課程、戲劇課程等創意課程向我們襲來的時候,我們已然感受到了的課程改革對基礎課程的沖擊。但是,這些創意課程的基本特質是什么?目標定位有什么區別?教學方式有什么差異?其實我們還并不清晰!《尋找消失的寶石王冠——找規律》為我們提供了范例。
當“繪本”與“數學”美麗相遇,將會發生什么呢?
(一)內容和知識并進,使繪本數學化,從而提升核心素養
1.兩線并進。本課中的學習材料有兩條線,一條故事線,以繪本方式呈現;一條知識線,用數學材料承載。故事線中,卡通形象、精美畫面、童聲畫外音,可謂萌味十足、惟妙惟肖!但細品知識線中,我們不得不佩服王老師在數學材料構建中所體現的“精致度”與“結構化”。所謂結構化材料,是將所要學習的認知目標鑲嵌于其中,有著豐富內在聯系、蘊含某些關系和規律的教學材料的組合。從王老師的課中,主要呈現以下幾組材料:材料①:藍寶石、紅寶石;材料②:六邊形、三角形、五邊形、正方形;材料③:左、上、右、下;材料④:兒歌:逐漸變大、五顏六色;材料⑤:撲克圖案:梅花、方塊、愛心。
2.繪本數學化。如果細品分析,從一維到二維,從單一到組合,從封閉到開放,落點清晰、逐級遞進,可見匠心!尤其是最后的撲克圖案材料,為不同角度找規律提供了開放的空間,角度①:學生可根據顏色找規律:紅、藍、紅、藍……;角度②:根據形狀找規律:梅花、方塊、愛心、梅花、方塊、愛心……;從觀察的方式看,可橫著看、可豎著看……顯然,“繪本數學化”,從結構化材料的構建角度,《尋找王冠》一課做到了!
(二)玩中藏深意,導之有良方,從而提升核心素養
1.玩轉繪本。愛玩是兒童的天性,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根據繪本中的內容,讓學生變成繪本中的主角;在玩的過程中遇到數學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實踐去解決問題。每一個任務給出之后,教師均將學生置于“偵破”的主要地位,觀察、表達、相互討論、生生質疑,規律的發現是學生“自主發現”的過程。
2.導之有方。是否就可忽略教師的作用呢?不能。“有效”,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發揮“導”的功能。那么,王老師的課上,有哪些“導”的作為呢?如:①“導”在問題啟發時:“剛才我們是按什么來找規律的”?“除了形狀之外,還有什么規律?”這樣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的角度,驅動抽象地表達。②“導”在板書總結時:第一組材料反饋時,教師將繪本中的紅藍寶石貼于黑板,隨著師生互動,適時用方框框出一組:板書“一組”、“重復”,揭示規律的本質;后面材料討論后:板書“顏色”,“方向”“數字”等關鍵詞,揭示規律角度。③“導”在方法指導時:呈現較為復雜的規律,當學生出現困難時,教師帶著學生用手指著圖有序觀察,邊指邊說,致使規律明晰。
[一些反思]
當然,王老師的課,可圈可點處頗多,限于篇幅,不做贅述。欣賞之余,一點思考與大家探討。
1.弱化故事情節。情景的變換,情節的跌宕,無疑為學習增添了樂趣,但是,我們也看到,由于故事情節的需要,使得非數學的元素較多:畫面、人物、對話……,且場景與物件也隨之不斷轉換,學生就顯現出“應接不暇”之感。
從學習心理的角度分析,情節的強刺激與認知的弱刺激相比,顯然故事占了上風,學生很難實現恰當的注意力分配。因此,能否減少場景與情節轉換,減少教學環節,部分材料成組呈現,放下去讓學生靜靜思考之后再交流呢?
2.強化數學味道。培養閱讀能力應該是繪本課程的重要目標,怎樣留出時間,引導學生靜靜閱讀,自主搜集信息、理解信息、篩選信息,使數學課上思維含量高些,數學味道濃些。應該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總之,繪本課程是值得嘗試、實踐和再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