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內在動力。而能否激發學生對教學知識的興趣,調動起學生主動探知的積極性,則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歷史學科作為人文科學,中外古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無不涉及,只要操作得當,也容易激發起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下面我就自己多年來從事高中歷史一線教學的實踐來談一下自己對激趣教學法的課堂應用。
一、用幽默的語言營造營造和諧民主的氣氛,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愛好上歷史學科
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把課本知識點與學生生活中及科技和社會的有趣的事例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呈現出來,讓師生始終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互相交流,調動學生的眼、腦、手、口等多種感官并用,無疑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例如在講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時,我不是簡單的強調儒家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以“仁”為核心的“和諧”內涵,也不是空洞的談西方文化“契約精神”下的民主平等。而是通過虛構了一個留學生在國外與西方朋友聚餐時,他單獨買單請客后,朋友們非常不滿意,非要堅持“AA制”原則,否則認為就是對契約平等精神的踐踏;而他在學成歸國后,參加國內朋友的宴請后堅持按“AA制”要繳納自己的開銷時,朋友當時就面紅耳赤認為他不把自己當朋友看待。
在講到近現代通訊交通進步時,我在導入時設計了一個探討問題,為什么古代朋友間相送總會選“十里長亭”,還老是“執手相看淚眼,竟致無語凝噎”,而現在確是稀松平常,就連你要“西出陽關”也不一定非得“勸君更盡一杯酒”了;夫妻離別時,過去“妹妹送哥送到小村口,知心的話兒說不夠”,但現在你爸爸要是再“走西口”去包頭,哪怕是比西口更遠的地兒,你媽媽還會如此戀戀不舍的相送嗎?這是不是意味著過去朋友夫妻間的感情就比現在深厚啊!同學們在笑聲中探討得出的結論是過去通訊交通落后,“一別經年”是常有的事,而且通訊阻隔,“家書抵萬金”,一次分別甚至就是“生離死別”,自然格外牽掛珍惜,現在通訊交通先進了,出個國都“朝啟夕至”,甚至一天都能打個來回了,路上還能“QQ”“微信”去實時視頻聊天。如果誰現在出門走個千兒八百里還非要像過去那樣搞個隆隆重重的“送別儀式”,那不把人累死了,有那點時間,早坐高鐵把事辦完又趕回來了。
通過這樣的幽默授課方式,讓學生理解東西文化的差異和交通通訊進步對現實生活的影響無疑更深刻。
二、靈活應用多媒體教學,增加學生的直觀感受,促進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如能充分靈活合理的使用投影儀,教學白板等電教手段直觀、形象地再現客觀事件與事物,用它的生動性、趣味性來吸引學生的注意,以其多樣化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無疑會使本來抽象的材料學起來生動有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述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商業活動不在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時,我播放了熱播的電視劇《水滸傳》中武大郎沿街轉巷賣燒餅和宋江李逵等酒樓通宵達旦飲酒的視頻片段,影視情景為學生再現過去的歷史提供了感性材料,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智能的發展,便于知識的鞏固,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在講述新中國的外交成就時,由于學生缺乏感性經驗,光講課文往往感到枯燥無味,于是我在上課時播放了周總理在亞非萬隆會議上的發言和二十六屆聯大中國重返聯合國時中國代表團和非洲代表們雀躍歡呼,英美代表黯然神傷的視頻片段,讓學生親自感受,再配以教師具體的講解,學生對新中國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取得令世人矚目的外交成就就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學習積極性也很高。
三、將文學知識與歷史教學相結合,塑造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愛國情懷
在講授中國古代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時,在講授“察舉制”的衰落時,我為學生朗誦了《樂府詩集》中“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清素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民謠,非常形象的表達了漢朝以“孝”和“廉”為舉薦人才標準的條件在漢末時已經“名不副實”無法為繼;在講授“九品中正制”的崩潰,世家大族的沒落時,我讀唐詩中的名句:“天街踏盡公卿骨,甲弟朱門無一半”來印證歷史情境,讓學生在文學的熏陶中感知歷史的血肉。
在講解辛亥革命的黃花崗起義時,我領著全班的學生一起朗讀林覺民烈士在起義前“兒女情長,英雄氣壯”的名篇《與妻書》,讀到酣暢淋漓時,竟有學生忍不住也熱淚盈眶,愴然涕下。革命先烈胸懷天下,敢于擔當,為民族解放自立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大義,愛國精神就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直擊心靈的感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仍會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歷史課堂實效。
總之,我們對歷史教學完美境界的追求將永無止境。
作者簡介:
吳東(1973.12—),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山西省陽高縣;最高學歷:大學本科;單位: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第四中學;職稱: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