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王八蛋”是罵人的話,那么“王八蛋”與孝文化有什么關系呢?難道是說不孝就是“王八蛋”嗎?還別說,還真有點那個意思。這要從“王八蛋”的由來說起。
早在古代,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忘八端”,意思是忘記了“八端”。那“八端”是什么呢?“八端”原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是做人的根本,忘記了這些也就是忘記了做人的根本,特別是忘記了孝,更是為人所不齒。因為“孝”排在“八端”之首。后來,“忘八端”卻訛傳成了“王八蛋”。所以說,不孝就是“王八蛋”也不是沒有道理。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儒家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孝”文化無疑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中華孝文化源遠流長,需要我們繼承和弘揚,但是又不能原版照抄照搬,而必須聯系現實繼承其精髓,把握其本質的東西。
古代二十四孝中有一埋兒奉母的故事,是說晉代有個叫郭巨的人,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后家境逐漸衰落,日益貧困,妻子生一男孩,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都舍不得吃飯,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為此深感不安,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看完這個故事,大家肯定會有不同的看法。為了供養母親把兒子埋了,在現代社會不要說舍得舍不得,就是根據刑法也是容許的,那肯定就是故意殺人罪啊。即使不埋,拋棄不管了,那也是犯罪,有可能觸犯遺棄罪或者間接故意殺人罪。我認為,可學郭巨一片孝心,但絕不可學其埋兒。
魯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圖》中,曾這樣點評“埋兒奉母”:“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等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父親竟學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不僅是埋兒奉母的故事頗受爭議,也有人認為“臥冰求鋰”的故事也違背常識,脫了衣服用體溫去融化冬季的寒冰,不僅不會破冰,恐怕可能會傷及性命。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孝法”已不可能再去模仿和效法。而更讓年輕人感到糾結的是,在個性需要被尊重的時代,自己的主見一旦與長輩相左,就會被認為“不聽話”,甚至“不孝順”,那么,當下傳統的孝文化應該怎樣去繼承弘揚呢?這還要從今天的社會現實來考量。
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兩代人的孝理念沖突。當前,中國正在追趕著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潮流,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方式早就瓦解,家庭也從原先祖孫幾代人的大家庭變為三口之家甚至更小,家庭中的人際關系從緊密依附逐漸變得松散,日益簡單化,家庭對于養老的責任也在逐步弱化,在年輕人中傳統的孝文化日漸式微。可是,由于文化及傳統的慣性,在父母輩中原有的孝文化仍然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因而,在兩代人之間,形成了孝文化的沖突。也成為年輕人在孝行為上的糾結。
在現代社會中,年輕人更多地接受了價值通約主義的影響。價值通約主義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精神特質。近代以后,社會價值被同質化為勞動價值、資本價值或者符號價值,而全部這些價值類型又可通約為貨幣價值,也就是人們在商品世界中的購買力或流通力。價值通約主義以其普遍性認同機制促進了交往,以其客觀性轉換機制推進了交換,以其同質性理性算計破除了族群社會的封閉性,也就是打破了原有家庭的緊密關系。所以不少年輕人想當然地以為,只要經常給父母錢就是孝順,給錢多少就代表著孝心的多少,卻忽略了父母對于交流和親情的需求。很多年輕人都知道應該盡孝心,但對孝的理解被錢占居了核心。
傳統的孝文化主要的兩大功能,一是溫情脈脈的慰藉功能,二是由親情的和諧關系帶來的安全感。這也是孝文化的吸引力所在。2012年,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把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條文,雖然沒有規定具體的實施細則,但也能看出國家對孝文化內涵的把握和界定。所以說,盡孝遠不是給錢那么單一和明了。這也正象夫妻關系中絕不僅僅限于給予金錢和物質的滿足那么簡單。相守、交流、尊重、順從無疑都應是傳統孝文化的內容。
網絡上有一句非常打動人的話,“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讓無數人為之動容。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很難做到每個人都能陪父母變老。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其經濟功能、教育功能,依然沒有消失。作為年輕人來說,還要明確個體在家庭和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們不妨重新審視孝道:既要守護好個體的自由,這是現代社會所賦予的權利;也要承擔個人在家庭中的盡孝責任,這也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每個人都要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實現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個人的更好發展,也不至于讓孝文化荒廢,成為不孝之子。
社會在變遷,孝文化也必然轉型。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讓老人讓父母安享晚年,過得幸福,舒心,順心,有更多的滿足感。這是孝文化的本意,也是現代和諧社會的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與時俱進,多一些反思,多一些換位思考,讓父母讓自己都更加幸福!
作者簡介:
賈生旺,臨清市委黨校副校長、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