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之作,也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哈姆雷特》奠基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封建文化與資產階級的斗爭的產物。《哈姆雷特》也是封建文化與資產階級文化相互斗爭的結果。在這部戲劇中,莎士比亞運用多種悲劇藝術表現手法為我們全面的呈現了劇中人物復雜多變的性格以及權力斗爭中險惡的環境。
關鍵詞: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文學創作從來都是基于對社會上某種文化的變遷作出的回應。在這種文化變遷之中,文學創作獲得了創作的靈感與啟發。《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亞文學創作中對社會現實的某種回應。同時必須指出的是,對這部悲劇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也是我們立體、全面地認識《哈姆雷特》的歷史意義與文學價值的重要途徑。
一、《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立足的時代文化背景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性主義思潮席卷歐洲大陸
任何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都是對其社會文化背景作出一定反應的過程,《哈姆雷特》的創作背景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借助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所展現的人文主義精神來進行的,對其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應當建立在對這個時代文化背景的理解之下,只有真正的理解了人物形象所在的時代背景,才能夠對人物形象進行立體化地勾勒。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解放史上的重大事件,《哈姆雷特》主要是肯定了人的主動性,人能夠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戰勝自然,人的價值在這個世界被辯證地突出了出來。文藝復興肯定了人的主觀創造性,也肯定了人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能夠讓社會順應的人的主觀意志進行發展,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人的目的。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哈姆雷特》的創作提供了思想基礎,也為《哈姆雷特》反抗封建階級的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封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爭權斗爭
文藝復興時期,也是封建階級與資產階級斗爭最為激烈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社會上的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人們更加堅信自己的力量能夠改造社會,改變自然。封建階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封建文化,封建文化抹殺人的積極創造性,否定人的價值。資產階級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地形成了反對封建階級文化的發展趨勢,因為從根本上來說,資產階級文化更加強調人的平等性,人的互利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種利益互動關系。而資產階級文化是封建階級文化所不能容許的。這個時期封建階級與自產階級的這種文化斗爭也達到了頂峰。文化斗爭,所帶來的必定是對文化斗爭的反思與解讀。《哈姆雷特》從很大意義上來說就是對封建階級文化與資產階級文化相互斗爭所作出的一種回應。因為從《哈姆雷特》的整個發展的故事脈絡來看,《哈姆雷特》講述的就是丹麥王子替父報仇而所進行的斗爭,在相互斗爭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哈姆雷特》中的這位王子最終也是死于毒殺。
(三)立足于人性的創作思路
人性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人性究竟為善、為惡是各大哲學家所共同探討的問題,但是最終沒有結論。《哈姆雷特》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在不斷的爭權奪利的過程中,充分的展示了人性的復雜性。對《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們也應當立足在這種人物形象的人性復雜性方面來理解人性,在《哈姆雷特》的斗爭過程中充分地展示出了人性多變性、多面性的特征。毋庸置疑,在任何社會中,要想充分地暴露人性的弱點,都需要把人性放到社會利益面前進行比較分析考量。在《哈姆雷特》的創作文化背景之下,我們可以說人性在《哈姆雷特》的各個發展過程中,都充分的展現了出來人性的善惡,也正是在這種展現過程中不斷暴露自己的缺陷與缺點。王子為父報仇,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體現了一種人的倫理觀念,在為父報仇的設計步驟的過程中,也充分的展現了人的復雜性的,王子的性格的多變性也最終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復仇目的。從《哈姆雷特》所講述的整個故事發展過程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劇中各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目的,并在自己的目的實現的過程中充分暴露了不擇手段的一面。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不擇手段,這是肯定人的創造性的一個文化背景體現。這也契合了《哈姆雷特》的創作歷程也是建立在對社會文化背景充分反應的基礎之上。對于《哈姆雷特》的理解,我們更應當與這種創作的社會文化背景為基礎來思考人性。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究竟應該怎樣來表現。
二、《哈姆雷特》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分析
(一)以故事情節的復雜性展現人物形象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具有密切相關的聯系。在《哈姆雷特》中所表現的人物形象就是把人物形象置于各個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之中,因為只有故事情節才能夠更加完整全面的展現人物形象的特點與特性。《哈姆雷特》所展現的人物形象,實際上就是對故事情節發展變化中人物形象的一種塑造,在任何故事發展過程中都容易比較出人物形象的個性,人物形象的個性也只有在故事情節的推動中才能夠全面展現出來,這是《哈姆雷特》所給我們的啟示。從深層次上來說,人物形象就是人性的一種全面展示,只有能夠全面地展現人物形象的故事情節才能夠奠定人性展示的基礎。《哈姆雷特》是文學悲劇的代表之作,從很大程度上也表現了,那個社會的復雜變化的特性。復雜多變的故事情節,為《哈姆雷特》更深入又全面的表現人性奠定了基礎,也為《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塑造營造了環境。縱觀古今中外的文學創作,但凡是能夠把人物形象真正立體、全面地展示出來的文學小說,從很大程度上都是對故事情節的塑造與變化為開始的,真正的把人物形象融化于故事情節的變化之中。才能夠使得故事情節,真正地展現出人物性格的豐滿性特征。人物形象的豐滿,只有在故事情節的不斷推動之中才能夠全面展現出來,這種展現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人物形象真實體現的過程,也是文學創作追求的一種創作境界。《哈姆雷特》之所以有更高的文學與歷史價值,就是因為,在不斷變化的故事情節中充分展現了《哈姆雷特》所塑造的各個人物形象的特點。
(二)靈活運用多種文學寫作手法
毋庸置疑,文學形象的塑造都離不開對文學創作手法的運用。在《哈姆雷特》整個創作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就是綜合的運用了各種文學手法,在各種文學手法之下,其文學形象也逐步的實際奠定起來。人物形象也就是在各種文學手法不斷的塑造中進行創立的。比如,在《哈姆雷特》所創立的故事情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埋伏筆的手法與借物抒情的手法并用,同時,襯托渲染的手法也在《哈姆雷特》的文學創作中充分體現出來,這正是,莎士比亞作為一個文學創作家,所必須具備的文學素養,也正是在這樣的創造手法靈活運用的過程中,人物形象就豐滿起來了。毫無疑問,在各種創作手法靈活運用之中,人物形象的豐滿性真正體現出來是創作手法運用的主要目的。在人物形象的創作過程中,人性的復雜性以及故事情節的多變性也逐漸的展現出來。這也是作品為了塑造人物形象所必需的。任何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要想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就必須借助各種文學手法來塑造。
(三)以悲劇結尾的寫作手法
《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劇,以悲劇結尾是其當然歸宿。對一部文學作品來說,悲劇結尾往往更加能夠激起讀者的閱讀欲望。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哈姆雷特》以悲劇結尾更加能夠使得作品契合其文學價值。這種悲劇寫作的手法更加能夠激起讀者的思考空間。文學作品的寫作的手法,往往是作者要表達特定的觀念與價值,在《哈姆雷特》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于正義的追求融入到了各個人物形象的表現之中。在表現人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價值觀念。莎士比亞的作品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觀點比較突出、論證比較鮮明,從而使得作品的說服力更加強大,也更加能夠激起讀者的相關理念。從后世對《哈姆雷特》的研究的成果來看,以悲劇結尾也正好契合了那個時代悲劇小說創作的文化氛圍。對文學創作來說,從很大程度上而言,文學創作的主要品質,往往受到那個時代的文學創作氛圍的影響。《哈姆雷特》之所以能夠在當時的文學創作氛圍中脫穎而出,一方面是契合了當時的歷史劇創作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也是使得《哈姆雷特》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人物形象,并切合人性的發展過程。對于《哈姆雷特》來說,正是因為以上的特點才使得《哈姆雷特》的悲劇色彩更加濃厚,在表現人物的過程中也更加豐滿。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出文學創作不同于正常的生活,文學創作遠遠要比正常的生活復雜得多,也往往更加能夠說明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以悲劇結尾,實際上是作者要表達的自己的一種價值觀念。
三、《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具體展開
(一)哈姆雷特形象的展開
哈姆雷特是作者要刻畫的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哈姆雷特是一個受人尊敬的高貴的、并且自己也受過良好教育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得知自己的父親去世之后,懷著悲痛的心情回到祖國。其實最令哈姆雷特傷心的是,哈姆雷特的母親在父親去世之后不久就嫁給了他的叔父。這在古代的帝王大家庭是不被允許的,屬于亂倫的行為。漸漸的,哈姆雷特知道了自己的父親是死于其叔父的謀殺,這是哈姆雷特難以預料的。哈姆雷特萌生了為父報仇的信念,從這個過程中,哈姆雷特的心變得更加堅硬起來,其性格也變得更加堅強起來。在為父親報仇的過程中,哈姆雷特經歷了復雜的心情變化。這種心情變化可以展現為哈姆雷特從剛開始得知父親被叔父謀殺之后的對生活的絕望之情到自己逐漸的堅定起來,直至自己逐漸的對生活充滿信心,樹立為父報仇的堅定信念。這是哈姆雷特心境的變化過程,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心境的變化過程也體現在了哈姆雷特的各個行為表現之中。哈姆雷特最終死于毒藥,但是,作者在塑造哈姆雷特這一悲劇人物形象的同時,也在表達一個客觀的信念。亦即,在當時的歐洲王室之間的爭斗現象頻出。哈姆雷特其實是一個為父報仇的悲劇人物,也是客觀反映了當時歐洲王室爭權奪利現象的一個典型代表。
(二)克勞狄斯國王形象
克勞狄斯哈姆雷特的叔父,哈姆雷特的父親被其所害。克勞狄斯國王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種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顧一切人的利益的典型代表。在《哈姆雷特》的整個敘述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克勞狄斯國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連自己的親哥哥都殺掉,在達到自己的目的的同時也霸占了自己的嫂子。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個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的自私自利的人物。這一人物形象的設計,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迎合當時的資產階級革命所代表的資產階級文化,資產階級革命所帶來的就是資產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達到目的,從而獲得更多的財富,掌控社會上更多的資源。克勞狄斯國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是資產階級的一種代表,他并不是封建階級的代表人物,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狠心人物。這個人物形象的設計實際上就是為了突出哈姆雷特替父報仇的一種兩難性。一方面他是自己的叔父,另一方面克勞狄斯國王又謀殺自己的父親。這就使得哈姆雷特在倫理觀念之間產生了矛盾。總之,對克勞迪斯國王這一人物形象的設計,就是突出人的自私自利性。
(三)喬特魯德人物形象的具體展開
喬特魯德是哈姆雷特的母親,在整個悲劇故事發展的過程中,她始終代表著一種弱勢力量,這種弱勢力量既沒有自己的主見,也沒有自己的依靠的能力。她始終生活在別人的附庸之下。在自己的丈夫去世之后,喬特魯德選擇了跟著自己的丈夫的弟弟結婚,實際上也是自己被迫無奈的一種選擇,哈姆雷特的母親重視的只是自己的王后的位置,重視的只是自己的財富與地位。在整個故事發展的過程中,喬特魯德始終不重視自己的孩子的成長,一切為了鞏固自己的王后地位而怯懦不堪。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喬特德魯就是那種自己本身自私自利卻又無能為力的代表人物,直到哈姆雷特誤喝了毒酒之后才幡然醒悟。
四、結語
《哈姆雷特》創作的時期正值文藝復興時期,是資產階級文化同封建文化斗爭最為激烈的時期。也是理性主義思潮在歐洲發展最為繁盛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也產生了以后為后世所矚目的優秀的文學著作,《哈姆雷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在表現悲劇色彩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那個黑暗時代所具有的時代特征。人性被卷入各種交互錯雜的權力斗爭之中,在權力斗爭之中,人性的關系呈現的復雜變化的局面。
參考文獻:
[1]王一舒.淺析《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04):56-57.
[2]石拓,趙新.《夜宴》與《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較研究[J].電影文學,2014,(04):71-72.
[3]王雁.巴赫金視角下《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敘事策略[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1.
[4]劉麗.表象與真象——《哈姆雷特》中葛楚德的形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2):120-121.
[5]董麗敏,呂姣榮.對月流珠鮫人淚——從《夜宴》的人物塑造中再讀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藝術形象[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04):15-17.
[6]洪流.透視人物心靈的窗口——論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獨白的運用[J].華東冶金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61-63.
作者簡介:
冶霞(1994—),女,回族,籍貫:青海省西寧市,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