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梅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蘇軾的《題西林壁》中所蘊含的哲理,引起我們更加關注中國古詩文在高中政治哲學教學中的運用,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哲學;詩歌;蘇軾;矛盾觀;認識論;聯系觀
哲理也能夠入詩嗎?肯定可以,而且以哲理古詩文作為背景材料或者選項來考查學生教材知識點是高考政治試題的一個突出亮點。因此運用理性思維,抓住古詩文的靈魂和意境,把握古詩文所包含的哲學寓意是我們高中政治教學的一個重點。不過富含哲理的詩句多缺少“橫生逸趣”而顯得“迂腐”,蘇軾的哲理詩卻是例外。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散文、詩歌、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其中在詩歌上,他和北宋的黃庭堅并稱“蘇黃”,和南宋的陸游合稱“蘇陸”。蘇軾的詩歌作品經常詩中見畫,詩中有哲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別出心裁地把西湖和西子聯系在一起,沒有直接去描述西湖的美,而是讓讀者發揮無窮的想象,通過聯系西子的美而感受西湖的絕美,這詩句不僅僅表現的是一幅畫,而且詩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聯系的哲學觀點看問題。又如,蘇軾在《惠崇(春江曉景)》中這樣描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詩句膾炙人口,讓我們看到了一幅畫:碧波、翠竹、桃花、戲鴨,多美的一幅畫!春回大地,江水暖和,只有鴨兒最早知道,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中實踐的哲學觀點。
蘇軾哲理詩的經典之作該是《題西林壁》,詩人游廬山,并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題下了這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橫看是哲理,側看有哲理,并且體現不同的哲理,真是精妙絕倫的小詩。
一、辯證唯物主義的矛盾觀
辯證唯物主義的矛盾觀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毛澤東說:“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且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江西廬山是一座名山、大山,我們可以想象詩的意境:山脈千姿百態、峰巒重疊,山勢起伏、高低錯落,令人眼花繚亂。一方面廬山以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另一方面,廬山每一側面又各具特色,正如詩中所說的,橫看是連綿的山嶺,側看又見峻峰了,而且從遠近高低看還各有不同,顯然這是廬山的特殊性,也是廬山區別于其它名山的本質所在。《水滸傳》把一百單八將描寫得個個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讀者完全可以憑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們區別開來。江西廬山也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特殊性擠身與中國十大名山。
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認為,由于人們的觀點、方法與立場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那就是真理。所以從哲學的范疇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詩句開頭擺出了廬山的美好意境,接著詩人又從容地做出了解釋:遠近高低各不同,也就是說,作為同一客觀事物的廬山,由于觀察者所處的不同角度,不同立場,于是產生了對廬山的多種認識。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不都遵循此理嗎?毛澤東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那么廬山到底有沒有一個真正的面目呢?肯定有,這就涉及到真理的問題了。“不識廬山真面目”,詩人的巧妙之處是用詩的語言深刻形象地回答了哲學的問題。
三、辯證唯物主義的聯系觀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戶,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可以看風景,也可以自覺不自覺地點綴風景,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中的裝飾。詩人意在表現世界上許多人和事,貌似彼此獨立,猶如斷章,實際上卻構成了一個互有聯系統一不分的系統。辯證唯物主義的聯系觀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所以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立足整體,樹立全局觀念,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更不可以部分替代整體。既然廬山有真面目,那為什么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詩人的回答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我們身在廬山之中,視線受限,我們只看到了廬山的一嶺一峰,一壑一丘,即我們只看到了廬山的部分,詩人的言外之意是要想看清廬山的全貌,必須從廬山中走出來,站在廬山之外來看廬山。詩人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了這個哲理。
整首詩詩人并沒有具體描述廬山的山光水色,也沒有描述廬山到底有多美,她的真面目又是什么,而是運用富有哲理的詩句,引起人們對廬山無窮的想象,引起對廬山一探究竟的極大沖動。這首詩給我們的哲學啟迪的意義已經超出了山水景色之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主義哲學.
[2]蘇東坡傳.
[3]唐詩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