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摘要:隨著社會文化以及社會結構的逐漸轉變下,教育體制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尤其是近幾年教育改革在不斷的深入發展。小學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全面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教育也發生了轉變,而本文所探究的是小學語文課程中閱讀教學的發展。文中以新理念為視角,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發展,首先,對原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現代社會環境中顯示出的局限性進行了分析;其次,結合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弊端,分析新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
關鍵詞:新理念;小學;語文閱讀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主要內容,尤其是語文課程教學中,閱讀教學質量對整體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在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主要改革方向,需要教師加強對閱讀教學內容的關注。閱讀是語文知識中的主要構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學習語文以及其他學科的基礎,需要加以重視。新教學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提出,在小學階段中,需要讓學生學會閱讀,并學會主動的有效的去閱讀,培養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而這些教學目標都需要利用一個可靠的教學模式予以實現。
一、原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局限性
1、教學模式生硬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環境應該是活躍、積極、輕松的,教師與學生一同去體會語文閱讀的魅力。但是,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存在著課堂環境生硬、教學形式刻板等問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較低情況出現。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為上課之前,教師針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備課,但教師所關注的方向也僅僅是教材中的內容,課堂上也僅僅是參照教學材料進行講解。學生在課堂中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提出,但由于教師并沒有做過多方面的準備,不能夠順應學生的興趣方向去延伸教學,長久發展后學生的興趣也被漸漸的弱化了。
2、教師與學生角色定位混亂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新課標已經明確指出教學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學生這一主體,但是,在實際情況下,多數教師都沒有能夠對自己與學生給出準確的定位,導致教學方式的實施未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在新課改深化下,多數教師都逐漸的認識到沉悶的課堂環境不利于提升教學效率,于是將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做出調整,將課堂歸還于學生,但是學生自主學習中,此種模式表面上關注到學生的主動性,但實際上卻忽視了教師的指導角色。
二、新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1、調整原有教學觀念
傳統越問閱讀教學中,出現一系列限制性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認清教與學之間的關系,為此,在新理念下,教師需要明確自己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位置。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是引導者,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掌握教學過程中的尺度,與學生建立有效的溝通,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例如,教學過程中,可選擇一個課題與學生進行討論,也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教師在此過程中給予指導。
2、應用多元化與靈活性的教學方式
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課堂活躍性不足,學生積極性不高,需要針對此問題做出改進方案。小學語文在教材中選擇的閱讀文章多是文質兼有、富有教育意義的問題,教師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還應該對文章進行多個方向的理解,在教學活動中便于與學生開展多元化的交流,如此能夠促使學生更為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內涵,以及閱讀結構等。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應用多媒體技術作為輔助工具,包括音樂、圖片、視頻等素材的應用,提升學生的興趣,同時加深印象。
3.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主體”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誰是閱讀的主體,這是閱讀教學中必須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傳統的閱讀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先是教師鉆研教材,閱讀教參及相關材料,然后寫教案,教案的主要內容都是事先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常常采用談話的方法,將預設好的問題與結論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猜測,這種“請君入甕”式的教學,使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因此,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要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其次,要積極鼓勵學生通過批判性閱讀,培養問題意識,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閱讀實踐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4.變“傳話”教學為“對話”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就是要求我們確立新的閱讀教學過程觀,變“傳話”教學為“對話”教學。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教學,包含“閱讀對話”和“教學對話”兩層意思。“閱讀對話”是講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的主體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對話”是講閱讀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過程。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對話教學呢?我認為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這是進行有效對話的前提;其次要師生共同走進文本,這是進行有效對話的基礎;最后要抓生成性教學,這是進行有效對話的關鍵。
5、關注課外閱讀延伸
課堂教學受到時間的限制,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限制。為此,教師需要關注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關注學生課外閱讀的延伸,由此來不斷的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推薦與教材相關的高質量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在課后進行閱讀,借由此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更為深入的掌握課堂所學習的知識點。另外,教師也可以舉辦一些課外閱讀活動,包括讀書角、征文等,提升學生參與課外閱讀活動的積極性。
6、加強閱讀訓練中的審美教育
小學階段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還沒有成熟,為此,在此階段中將審美教育參與到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一定應用價值。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應該做到的是針對“美與丑”進行合理的區分,由此讓學生內心形成一種衡量基礎標準,進而在后期閱讀過程中能夠自我做出分辨。在學生內心中存在審美標準后,閱讀也便具有了吸引力,而學生會自主的參與到閱讀活動中。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下,作為教師,要搞好閱讀課的教學,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加強自身的不斷學習,勇于不斷創新,這樣我們就一定能真正搞好語文閱讀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