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林
摘要: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現代學習方式是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皩W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在教與學的關系上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者認為體驗式教學模式具有其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體驗式教學
語文體驗式教學法,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向指路,創設語文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共同收集,處理語言信息,通過多向互動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生個人的品德修養和語文素養。那么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體驗式教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興趣,喚起情感體驗。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保虼私處熢趥湔n時,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思維水平,根據教材內容確定學習目標,充分考慮如何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每篇新課文之前,應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的實際情感體驗,生動事例以及簡單樸素的道理作為切入點導入新課。如在學習《我的老師》、《藤野先生》、《背影》、《回憶我的母親》等類似題材的課文,就可以在引入的環節中,先引導學生來暢談自己的實際的情感體驗,喚起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但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的引入都是沒有定式的,這一環節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前提,為一節課開一個好頭,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有效保證其他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
二、利用朗讀教學,完成初步體驗。
如今我們已步入信息化的時代,影碟、圖片、網絡等圖視傳播媒體正在改變學生的閱讀習慣,學生難以以平和、寧靜的心態誦讀優秀的文本。而真正的語文課應把語言的感悟、品位、積累、運用放在首位,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加強朗讀教學。學生通過朗讀,達到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和交流、溝通,解讀作者對這個世界的獨特觀察、獨特感受和獨特思考。聲情并茂的朗讀不僅讓學生領悟知識,而且喚起學生的愛憎情感。同時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最大限度開發學生的思維發展潛能、提高課堂聽講效率,教師在朗讀的同時,一定要設計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發言、計論。 如我在講讀《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時,先是讓學生自由朗讀,初步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讓學生模仿廣播電臺播音員讀這則消息,讓其他學生當聽眾,體驗如果是解放軍指戰員聽到這則消息的感受,如果是得到解放的江南老百姓聽到這則消息時,感受又如何?再假如是蔣介石的官兵聽到這則消息后又有什么感受?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這則消息情感思想,體會作者語言的豐富內涵。
三、創設學習情境,加深學生體驗。
于漪老師曾經說過:“要讓學生走進語文,不是只聽客觀介紹,隔墻看花。”如何讓學生真正走進語文,我們上課時,如果能夠把自己隱蔽起來,讓學生走上講臺,成為課堂的主角,甚至可以把教學目標也隱蔽起來,讓學生自己發現并總結出某些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加深體驗。而且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朗讀教學外,還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加深體驗。 教師向學生提供各種情境,讓學生親身實踐。這里的情境有:圖象回放,開放性練習,小品表演,模擬課文情節,人物形象評析,大自然奧秘探索等等,濃厚的氣氛激起學生的體驗,這樣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掌握知識,加深了學生的體驗,為學生提供更多值得回味的情境和氛圍。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時,我把表演引入了課堂,給予學生更多的心靈自由。一方面滿足了他們的“游戲沖動”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體驗。把握皇帝、騙子、大臣們的內心思想活動,體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學生情緒高昂,在把握課文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表演得生動形象,而沒有表演的學生則進行對比分析,品頭論足,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角色體驗,不但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審美能力也提高了,參與意識也加強了。
四、實施以寫促讀,促進學生體驗。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設計,還要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課堂交流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以寫促讀,是針對在閱讀教學中有好多學生不認真讀書,上課聽聽老師講書,課下一點不懂的狀態,發動學生動筆去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寫出自己的獨特生活。所謂以寫促讀,就是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特點,精心設計寫作練習,使學生帶著寫作任務去讀書,在熟讀深思的基礎上去寫作。寫是讀書的出發點,讀書是寫的落腳點。這樣就可以使讀書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帶著寫作任務去讀書,它是通過寫來提高讀的能力。
五、重視課外閱讀,拓展學生體驗。
體驗式教學除了在課堂上運用,也可以延伸到課外。如通過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加強學生的體驗能力。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九年的課外閱讀量應在400萬字以上。但由于學生平時閱讀量少,對文章的理解力不夠,學生囫圇吞棗地閱讀,往往不能舉一反三,不能獲得獨特的屬于自己的體驗。針對這種現象,我鼓勵學生在閱讀課外文學時,多做讀書筆記,拓展學生的體驗能力。這種讀書筆記類似讀后感,可以是對文章主題的思考,也可以是語言結構,行文風格,甚至記錄一下文章打動你的一個句子。我尤其鼓勵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談文章對你的啟示。如閱讀《西游記》時,我除了要求學生體驗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之外,還要求學生找一些打動他們的駢句;我們在學習高爾基的《童年的朋友》時,我要求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談文章中的外祖母對你有何啟示;學生在閱讀《魚我所欲也》時體驗到生活的種種選擇;讀到《海燕》想到自己如何對待生活中的暴風雨……那些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通過他們的想像和聯想,轉化為自己的體驗。當然,學生在進行體驗時,我們允許學生體驗的多元性,“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由于價值觀不同,學生的體驗就不同;同一學生在不同時期關注點不同,體驗也不同。
總之,初中語文體驗式教學,加強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體會到主動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語文能力有了表達的機會,提高語文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從而真正培養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