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梅
思維是掌握知識過程中智力活動的核心。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也會相應的提高。那么我們應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一、巧設問題,指引思路,教給學生思維方法
過去,我們追求那種熱熱鬧鬧的“課堂問答式”,但由于老師的提問,停留在表面上(如: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學生只要在書上掃一眼就能回答上來,幾乎不需要動腦筋。這樣的提問,會使學生養成懶于動腦思考的壞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于教會學生一個個答案,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其“所以然”;而這所以然,也不應是教師塞給他們,而是讓他們自己在獲得知識過程中,去獨立思考弄懂。因此,在課堂上,當學生的思維遇到困難時,應注意巧設問題,給學生指引思路。課堂設問,要切中要害,有一定的份量,學生需要進行一番思考,才能回答。有時一個問題提出來,一時沒人回答,但是學生的思維卻在積極的活動。這比那一呼百諾的熱烈場面要好。學生正是在這樣的思維過程中,學會了思考問題的方法。
二、挑起爭論,各抒已見,發展學生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在學生有了一定思維能力以后,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探索一個問題的多種答案,鼓勵學生提出個人獨特見解,發揮自己獨有的才能。
注意有目的地抓住時機挑起爭論。在學生爭論的時候,一般不加可否,讓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樣有利于保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兩派爭論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而且各有各的根據。這時不僅讓學生的求異思維沿著不同的道路發散,還要使學生的思維殊途同歸,達到異中求同的目的。
在學生進行爭論的時候,他們的思維一般是按這樣的一個過程進行的:
1、經過對問題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并把它有條理的表達出來。
2、在別人發言的時候,他們注意的聽,而且要經過大腦的分析、比較,找出別人的結論和自己結論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3、如果和自己的觀點大部分一致,只是稍有不同或不足,應該對哪一點做些糾正或補充,使其完整。
4、如果意見完全不同,還要進一步分析別人的根據到底是哪里不能成立。
5、如果他的道理不能成立,我應該從哪個方面抓住哪個錯誤來駁斥他。
6、被駁斥的要把得來的信息迅速的分析、判斷,得出新的結論,結果是,或放棄自己原來的意見,或繼續反駁對方。
學生在上述思維過程中,大腦一直處于緊張狀態,他們要從各個方面為自己的論點找出根據。特別令人高興的是,他們能夠喚醒平日生活中無意觀察獲得的記憶材料,進行類比推理,推出新的結論,證明自己的論題,從而使自己的論證更具有說服力。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鍛煉了思維的邏輯性與敏捷性,也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
三、創設意境,啟發想象,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學生的抽象思維比較薄弱,理解與記憶離不開具體的感性材料,形象的直觀的內容仍占主導地位。因此在教學中,要常常利用掛圖、實物,或者有感情的朗讀,或者續寫故事等多種方式,給學生創設一種意境,來啟發學生想象。
四、第二課堂,開闊眼界,培養思維的獨立性
學生思維活躍起來以后,課堂這塊小天地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欲望。我們便把這個積極性引向第二課堂,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
學生在接受知識方面還有一個更廣闊的天地,那就是第二課堂,他們在課外閱讀中可以接觸大量的知識,一旦需要,便奔涌而出。如果說,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是在老師鋪好的軌道上前進,有一定的服從性,那么,在第二課堂里,學生的思維,則有相對的獨立性。學生可以不受老師問題的約束,興致勃勃的去探索,去得出自己的結論,也許,有時他們的結論并不一定對,但只要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掌握了正確的思維方法,他們會不斷修正、補充自己的結論,從而也不斷修正、補充了自己的知識系統。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獨立性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
贊科夫說:“如果真正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廣闊了。”這段話不僅指明第二課堂在豐富學生知識方面的作用,而且指出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會在第二課堂中得到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