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京津冀旅游業已經具備協調發展的基礎,但在諸如發展觀念、產業結構、特色產品、跨區域整合等方面還沒有形成共識。有必要在加快旅游供給側改革、加強旅游產業集群擴散效應、積極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利用大數據推動智慧旅游企業創新、積極進行跨行業合作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關鍵詞] 旅游經濟 協調發展 京津冀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7)06-0102-03
[基金項目] 河北省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軟科學研究項目“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河北省旅游業區位重構研究”(5456003D)。
[作者簡介] 趙建強(1978 — ),山西晉城人,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區域旅游經濟。
一、京津冀旅游經濟現狀分析
旅游業是協調區域發展的紐帶和潤滑劑,旅游協調發展有利于京津冀產業結構調整,進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同時,旅游業的特性決定了京津冀區域旅游協調發展是最容易開始的區域合作。旅游收入反映了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狀況和發展規模,是旅游經濟發展狀況最為直接的體現。2014~2016年北京市接納境外游客人數最多,外匯收入也最高,北京的旅游企業生產率較高,企業“走出去”能力強,這部分企業在拓展國外市場上具有較大優勢。
河北旅游業接納游客人數遠遠超過天津和北京,但旅游收入并不出彩,可見其旅游業經濟轉換效率較低。一方面,旅游企業的綜合實力不如北京,另一方面,河北旅游資源的開發程度還較低,許多資源處于無序開發或者低水平開發狀態,而已開發的資源也存在浪費現象比較嚴重的問題。河北的入境旅游者人數較少,旅游外匯收入較低,國際旅游發展較緩慢,這與其城市品牌打造能力弱,國際知名度低有一定關系。
目前在京津冀區域內,北京在發展的各個環節均處于領先地位,旅游業也不例外,北京是京津冀旅游一體化的“領頭羊”。根據京津冀企業主要依托的不同條件和發展所需條件可知,天津和河北旅游企業應學習北京旅游企業的經營模式、技術等,以促進京津冀旅游經濟協調發展。
二、京津冀旅游經濟協調發展存在的問題
1. 缺少跨區域的旅游企業集團。大型旅游集團對旅游企業的帶動、引領和導向作用不容小覷。旅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多為一次性或短期的,沒有穩定可靠的聯系,這樣既降低了效率又提高了成本,對于企業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京津冀三地的旅游集團多數只在本省市內有長效合作機制,并沒有突出有效的跨省合作和區域合作。如果三地旅游企業能做到強強聯合,那么就能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協調發展觀念落實不到位。各地政府和行業協會對于旅游企業的合作沒有起到應有的助推作用,政府對本地企業的一些相關政策的庇護和對外地企業的制約沒有完全消除。而企業由于自發的利潤本性,在謀求合作和共同發展的道路上前行緩慢,京津冀旅游企業間的區域合作幾乎為零。不同區域企業間相互排斥,甚至有不正當競爭。行業協會和組織的作用不明顯,對于解決問題、共同推介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京津冀地區旅游企業對旅游產品的包裝、推廣能力較低,不符合京津冀旅游一體化標準。旅游企業設計開發旅游線路時,多在省內,旅游線路之間沒有形成系統,而是簡單的點和點之間的對接與接觸。
3. 京津冀區域內部產業集聚不均衡。旅游產業集聚是區域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極大程度上能帶動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區域旅游產業集聚不僅是區域旅游發展的結果,也是提升區域旅游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旅游產業內部各要素結構不平衡,旅游業各細分行業間的關聯度與互動是旅游產業集聚發展的內在動力。天津、河北旅游產業缺乏配套體系,促進旅游企業在天津、河北落地生根,推動旅游集聚經濟發展,仍是京津冀旅游經濟發展的關鍵點。
4.京津冀三地沒有形成特色。即使一體化推動區域旅游經濟發展,京津冀三地也應突出差異,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經濟,否則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滯不前。
三、京津冀旅游協同發展對策建議
1. 積極進行跨行業的企業合作。京津冀企業由于行業不同,其生產率差異也很大。可推動京津冀區域旅游跨行業合作,引進高技術,激發游客的興趣。除了政府這個主體進行城市的交通網建設之外,旅游企業可以與交通行業中的企業進行合作,投資建設交通線路并要求回報,也可以規劃最佳旅游線路從而降低成本。可以通過與環保行業合作,開發出更加環保低耗的旅游產品。
2. 加快旅游供給側改革的步伐。可將小企業進行整合,降低生產成本,將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企業進行合并重組,讓現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北京的一些大型集團企業,可以通過遷移或者建立跨地區長期合作機制等方式,向河北、天津轉移,如果將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向河北郊區和農村,一方面可緩解北京的大城市病,另一方面能帶動河北農村地區的就業,促進經濟發展。
3. 加強京津冀旅游產業集群的擴散效應。積極促進優勢旅游企業向天津、河北發展,加強旅游產業集聚效應的擴大,縮小區域旅游發展差距。政府需加大扶持、培養大型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鼓勵新進入或布局調整的中小企業向大企業集聚,參與大企業專業分工與協作生產。鼓勵大型企業將非核心業務轉移至天津、河北,設立獨立的中小企業或外包給其他中小企業,或將母體中的企業家、科技人員分離出來設立企業,這樣可強化大型企業核心優勢,延伸產業鏈,實現技術擴散,提高創新能力和集聚水平。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是產業集聚的主體,政府需采取政策措施促進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
4. 積極推動京津冀全域旅游發展。從傳統單一的“小旅游”向多元化的“大旅游”轉變是旅游業發展成熟的標志。發展全域旅游,必須把旅游業放在區域發展的大格局中,加大與農業、工業、文化、交通和信息等產業的融合度,做到統籌兼顧、產業聯動、做多業態,提高旅游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5. 發揮大數據作用,推動智慧旅游企業創新。通過精準的數據分析結果,可科學地了解行業發展狀況,減少決策失誤,可促進行業具有前瞻性,提前做好準備,避免了“供不應求”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劉民坤,蔣麗玲.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評述[J].旅游學刊,2017,04:33-42.
[2]李錫慶,呂程.京津冀創新體系建設若干問題[J].開放導報,2017,03:57-69.
[3]趙建強.基于改進旅游生態足跡模型的生態系統旅游可持續發展能值評價研究[J].生態經濟,2016,11:108-111+130.
[4]翁鋼民,李慧盈.京津冀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水平測度與整合路徑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03:369-372.
[5]徐虹,李秋云.京津冀區域旅游合作效果影響因素研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7,02:34-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