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吟潔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睌祵W思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受數學語言發展水平的影響。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做數學”,還要關注學生“說數學”。
一、說方法,培養逆向思維
在教學計算時,應有意識地讓學生說計算方法和計算過程,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計算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十幾減9》的教學中,筆者設計情境引導學生得出算式13-9后,讓學生自主探究計算方法,從中體會算法的多樣性。通過思考后,讓學生說出方法和過程。
生1:可以把圖中的桃子一個一個地去掉,所以13-9=4。
生2:一盒是10個,先13-10=3個,減10個以后多減了1個,所以是4個。(師為學生簡單總結思路:13-10=3,3+1=4)
生3:先從一盒10個里去掉9個,剩下的1個加盒子外面的3個就是4個,所以13-9=4。(師引導學生再次感受“破十法”,并引導學生轉化為簡單的數學語言:把13分成10和3,先算10-9=1,再算1+3=4)
生4:我們學過了9+4=13,所以13-9=4。(師簡單總結:像這樣,通過已學過的加法來算新學的減法,我們稱之為想加算減。所以只要想9+4=13,就可知13-9=4)
通過啟發讓學生說出多種方法,雖然方法有優劣,有的學生語言較為通俗或繁瑣,但老師可以通過簡單的引導和總結,把學生的語言數學化,并讓學生再次用數學語言描述自己的思路。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分析計算題時“說”的能力,還讓學生體會了數學方法的多樣性以及數學語言的嚴謹性和簡潔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意識。
二、說數理,培養發散思維
數學概念雖然比較抽象,但它們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行計算和解題的重要前提。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年齡的局限、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的缺乏,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有條理地表達思考的過程和整理解題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所以教師在教學數學概念時,應該從學生日常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大膽說想法,并引導學生對解題結果進行有效的梳理。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元角分》中的感受各單位之間的數量關系時,筆者設計了學生熟悉的情境:小明的練習本用完了,準備去店里買,一本練習本1元,你能幫小明買一買嗎?
師:請你用籃子里的錢自己購買,并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買的。
師生交流購買方法。
生1:用1元紙幣或者用1元硬幣。
生2:可以用10張1角,因為1元=10角。
生3:可以用2張5角。因為2張5角合起來是10角,是1元。
……
筆者將學生的結果有意識地整理在黑板上,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幾種方法都可以買到?引導學生發現每種方法之間的聯系,即10角=1元,所以只要湊滿10角就行了。并在黑板上用轉化圖(如下圖)幫助學生理解。
通過熟悉的購買經驗讓學生發散思維,充分挖掘可能的結果,做到“大膽想,大膽說”。并用轉化圖有條理地進行整理,將抽象的數量關系具體化。
三、說思路,培養邏輯思維
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例題的分析講解和練習都是基于簡單的閱讀、觀察和分析后的,如果在這以后忙于書寫,則往往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因此,在講解時,教師先閱讀再示范“說”題就非常重要了,“說”即說已知,說未知,說方法,說思路,說數量關系。這樣才能把實際問題理解透,從而選擇正確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時,有這樣一道題:樹上一共有20只小鳥,第一次飛走了6只,第二次飛走了8只,兩次一共飛走了多少只?
學生獨立讀題并列算式,師生交流結果。
生1:因為是飛走了,所以我列的算式是20-6-8=6(只)。
生2:因為是求總數,所以我列的算式是6+8=14(只)。
師:出現了兩種答案,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已知條件和問題。
師生先齊讀3個已知條件,再齊讀問題。
師:通過讀一讀,問題是求什么?
生:求飛走小鳥的總數。
師:怎么求?
生:只要把第一次飛走的只數和第二次飛走的只數合起來,就是兩次一共飛走的只數。
師小結:所以“樹上一共有20只小鳥”是一個多余的條件。
從具象的實際問題抽象為數量關系,通過“說”來明確正確的數量關系從而選對方法,增加解決問題的正確率。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又使學生對題目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這也為中高年級學習更為復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解決問題的習慣。
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進行“說”的訓練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抓住時機,讓學生有機會“說”。低年級的學生只要是自己會說的話,總不愛聽老師講。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相信學生會說、能說,讓學生有說的機會,同時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多說。小學課堂中說的內容有很多,但是教師在讓學生充分說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說的內容要完整、簡練、有條理,體現數學的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應區別于語文教學中的“說”的訓練。
二是面向全體,讓學生有目的“說”。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使教學進度能按事先預設好的程序“順利”進行,“節省”教學時間,往往會不自覺地提問中等偏上的學生,獲得滿意的答案后,再讓其他學生模仿一下。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聽見“你能像他(她)一樣再說一遍嗎?”這樣的問話,這種鸚鵡學舌似的教學,無形中剝奪了大部分學生“說”的機會,沒有把“說”的訓練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
三是教與方法,讓學生有自信“說”。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因此,數學語言必須要準確、簡練,具有條理性。但因為低年級的學生語言發展處于起步階段,敘述語言較為隨意和生活化,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敘述自己想法的機會,然后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把自己的想法再說一遍。教與學生“說”的方法,讓學生能說、會說,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只是語文老師的義務,同樣也是數學老師的責任。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更是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