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俠
“創設情景”很重要,然而,認真審視當前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對于情境創設的目的性不夠明確,創設的情境大多流于表面形式,價值不大。更有甚者,教師不顧學生的生活實際,主觀臆造,為了“課堂熱鬧”而創造“熱鬧”,走入了情境創設的誤區。我從自己親身經歷的教育案例來分析幾個較為突出的表現。
【案例一】8B Unit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Grammar教學片段
Lead-in:
在教授used to do sth.的用法時,我展示王寶強、魏敏芝、阿杜、徐熙娣等幾個著名人物的圖片,接著叫學生來完成句子,對話如下:
T: Wang Baoqiang is (an actor) now, but he used to be (a worker to build buildings).
S1: Wang Baoqiang is (an actor) now, but he used to be …
(第一個學生愣住了,還好旁邊有學生舉手示意會,導入才繼續下去。)
T: Wei Minzhi is (a student) now, but she used to be (a girl in the small village).
S2: Wei Minzhi is (a student) now, but she used to be (a girl in the small village).
(因為剛做過關于她的題目,有幾個記性好的學生舉手回答。)
T: Xu Xidi is (a host) now, but she used to be (a singer).
S3: Xu Xidi is (a host) now, but she used to be …
(學生只能回答前半句,因為他們只知道徐熙娣現在是個主持人,原來的職業不清楚。這時候,好多學生開始小聲討論,甚至一些學生開始討論自己的偶像。我很茫然,不知道如何進行下去,感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但沒有調動起來,反而開始就給他們學習used to的用法設置了一個小障礙。教學節奏也有些被打亂了。)
課后我恍然大悟,現在中學生里流行吳亦凡、鹿晗、楊洋、宋仲基等。我只顧著給這個語法設置教學背景,而忽視了該情境是否適合學生,是否符合他們的生活實際。顯然,案例一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
【案例二】8B Unit1 Past and present
Integrated skills教學片段
Lead-in:
我向學生展示陽光鎮過去與現在的兩幅畫,然后將班里的學生分成兩組,讓學生討論陽光鎮的變化。
T: Let's act. 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past Sunshine Town and the present Sunshine Town.
S1: It used to be … in the past, and people are used to … now.
S2: There was … in the past, and there is …now.
(基礎好的學生能馬上理解老師的意圖,運用本單元所學的語法來做介紹,基礎不怎么好的學生大多只能想到there be句型,但大部分的學生則無動于衷。)
由此可見,初二的學生不再像初一時候那樣喜歡有趣的游戲、想象的模擬表演,甚至對教師準備的巧克力也不感興趣了,他們更樂于親自探索、發現、解決享受創造的樂趣。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征。對于初二的學生,我們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應當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素材,把形象和抽象進行有機結合,這樣才能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課后針對這節試上課的導入,我們英語備課組積極地討論,最后改成針對堰橋鎮的過去和現在的口頭表述。
【案例三】8B Unit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Revision of grammar教學片段
Lead-in:
同樣是在教授8B Unit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Grammar中be used to doing sth.的用法的時候,我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我的生活情況。
T: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and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pictures.
(我呈現幻燈片—一張自行車的照片和一張我的照片,設計的意圖是想讓學生通過復習語法“used to do sth.”來引出新的語法“be used to doing sth.”。)
T: Say something about picture 1.
(圖片為英語課堂和我的照片。)
S1: Miss Liu used to study in the class.
T: How do you know?
S1:Because we have learned “used to do sth.” in this unit.
T: How about picture 2?
(圖片為一部照相機和我的照片。)
S2:Miss Liu used to use this kind of camera.
(我不知道如何進行下去,因為我想用“used to do sth.”來引出新的語法“be used to doing sth.”的教學計劃全被打亂了。)endprint
幻燈片中只有一張照片,學生怎么會知道是教師現在的習慣還是過去的習慣呢?顯然,該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很到位,因為那些圖片沒有明顯的標志用來讓學生區分其是教師現在的習慣還是過去的習慣,學生沒有按照教學的意圖來表述就不難理解了。由此,有時教學情境的設置要注意唯一性,要有明確的指向性,不要引起歧義,因為這是兩種相似的結構,一個是過去習慣于做某事,而另一個是現在習慣于做某事,如果沒有時間標志就很有可能混淆。
諸如此類的教學案例不勝枚舉,有些教師把教學中的“情境”僅僅看作是“為活躍課堂氣氛而服務”,情境設置總要使用鮮艷的畫面,學生上課也是手舞足蹈,課堂看起來也是熱熱鬧鬧的,氣氛非常“活躍”,但往往忽視了該情境是否能幫助學生提高其英語能力、素質、思維;還有些教師課堂的情境創設過度地依賴多媒體技術,而忽略了學生內在的發展需求。其實,創設情境不應只局限于多媒體,教師的語言、實物操作、游戲甚至教師的手勢、體態,學生的表演都可以成為一種情境。更為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適合用多媒體;還有的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過于膚淺,而沒有重視任務型教學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往往為了有活動而安排活動,活動沒有目的性,甚至和教學內容脫節。情境和活動的創設沒有達到應有的質量和深度,華而不實。
反思這一個個教學案例,我們不難悟出情境是縮小的生活,不是小說中的情境,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設置情境時,不可隨心所欲,要精心組織,巧妙構思。若要針對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學內容,設計出既讓他們感興趣,又能培養其語言運用能力的情境進行交際,我認為創設教學情境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基本教學原則:
一是主體性原則。創設情境時,要把學生放在首位。應用之前最好做調查,關注自己所教的學生對什么感興趣,并思考學生們是否愿意參與這個情境,它能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以學生為主。
二是真實性原則。教師設計活動所選擇的場景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教表示顏色的詞匯時,教師可讓學生談論各自喜歡的顏色、服裝、學習用品等;操練物品主人時,教師與其自己拿一大包用品,不如拿學生自己身邊的物品;教吃西餐的習慣時,教師讓學生看錄像,不如讓學生在模擬的真實環境(準備刀、叉、盤子和食物等)中體驗……
三是適度性原則。過度地創設花哨的情境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情境教學應寓問題于情境之中,這樣就要求在情境教學中把握信息的量度、問題的難度、學生的探究深度。
當然以上論述是我根據自己教學的一點淺顯認識和理解總結出來的,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還要注意:
一是考慮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根據中學生愛玩、好動、好勝心強的特點,教師可設計許多生動活潑的猜謎、接力采訪比賽、采訪、英語小短劇表演以及競賽等。這些游戲的趣味性可以讓學生始終在一種企盼和愉悅中輕松地學習,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學以致用和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
二是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交際時,要注意難度適當,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要讓每個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我在初一年級開始就嘗試實行“每日英語演講”,要求每天兩名學生輪流做一到兩分鐘的演講,內容不限,組織一個或幾個學生共同參與演示以前學過的對話,或者把學過的英語運用到生活中去。基礎好的學生做得很好,但基礎差的學生做起來很困難,覺得無話可說。這就需要教師對其加強指導以增強其自信,并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這些學生予以特別的關注和照顧,不讓他們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全班學生齊頭并進。
三是教學情境的設置要注意唯一性。在前面的案例三中,幻燈片上只有一張生活畫面和我的照片,沒有任何提示語,無明確的指向性,容易引起歧義,學生當然不知道是我現在的習慣還是過去的習慣。
綜上所述,創設情境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供攀爬的支架,使得我們的課堂有生氣、有效率。若教師能把握情境設置的原則,使學生產生仿佛置身于英語世界的感覺,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地學習,便能充分發揮這種教學手段的實效性,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運用英語的能力,保持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成為學習的主人,最終才能體驗學習的樂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