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朱婷
獨特的眼睛
——商業銀行審計培訓有感
萬朱婷
信息化建設已經帶來銀行服務及管理模式發生巨大的變革,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延展到各行各業,大數據時代銀行審計日漸融入其中。大數據為銀行審計提供了廣泛的發展空間,但信息化、智能化的時代背景又使銀行審計面臨巨大的挑戰。審計署面對新的挑戰,不懼困難,勇于開拓出了一條大數據審計之路,在浩瀚的數據中練就一雙獨特的眼睛,發現疑點、抓住問題,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商業銀行審計方法。
從1983年審計署成立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審計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83年至1994年,以銀行業務和賬目為基礎,以收入和支出為審計內容,以核實商業銀行盈虧的真實性和財務收支的真實性,規范財經紀律為主要目標,這一階段基本屬于賬項基礎審計模式。第二階段是1995年至2000年,這一階段擴展到檢查商業銀行的經營內容,信貸資產質量和關注銀行風險,審計手段從手工審計發展到計算機輔助審計,開始對商業銀行內控實效性進行測試評價。2001年以來為第三階段,圍繞風險、效益、管理,深化審計內容,對與商業銀行有關的經濟活動內容進行全面審計,制度審計模式得到廣泛的運用,風險導向的審計思路開始成形。
在大數據浪潮下,審計署在商業銀行審計中充分利用商業銀行數據,通過搭建“集中分析、發現線索、分散核查、系統研究”的數字化審計平臺,并與工商、稅務、公安等外部數據進行比對分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總體把握商業銀行整體情況,又能對問題進行精準打擊;既能從宏觀上對問題進行趨勢性分析,提升審計高度,又能深入發現個例問題,有點有面,大大提高審計效果。目前商業銀行審計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經濟責任審計、貸款投放和經營管理情況跟蹤審計、資產負債損益審計、其他臨時交辦審計調查。近幾年,八大商業銀行貸款投放和經營管理情況跟蹤審計是審計署每年必備項目。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獨特的眼睛”,緊盯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管理情況及信貸政策執行情況,敢于擔當、敢于碰硬、敢于揭示問題,在推動中央經濟金融政策貫徹落實、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促進金融領域深化改革、打擊金融領域違法犯罪活動等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緊緊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系列決策部署,促進商業銀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以“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為主題,客觀反映銀行機構在貫徹落實國家宏觀經濟金融政策,推進深化改革、加強經營管理、促進反腐倡廉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重點關注銀行機構在落實國家經濟金融政策過程中出現的貫徹落實不徹底、配套政策不銜接以及存在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問題,積極推動國家宏觀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認真審查銀行機構主要經營目標實現情況、法人治理結構和內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內容,反映其在財務收支、重大決策、內部管控、廉潔從業方面存在薄弱環節和需要改進的問題;深入揭示企業重大經營風險隱患和違法違規問題,促進其加強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管、遏制違規經營和違法犯罪。
商業銀行審計應以“揭示金融風險、維護資金安全、推動改革創新、促進健康發展”為工作目標,圍繞“風險、管理、效益”,以資金管理為主線,緊緊盯住以下六個方面。
(一)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審計。
銀行的內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風險,是保障銀行健康運行的前提和保障。審計中應充分了解銀行的組織框架、發展戰略、公司章程、業務決策規則、流程及各項管理制度的建設情況、執行情況,分析審計風險,確定重要性水平。重點審查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缺陷,是否未嚴格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特別是在貸款程序、風險防控、資管業務等方面問題突出。
(二)財務管理和財務收支審計。
財務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重要環節,也是銀行審計的重要部分,審計目標即檢查銀行財務決算報表是否真實、完整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重點:一是審查財務核算的真實性。關注其審計財務報告是否真實反映了金融機構發生的主要經濟事項;二是審查財務核算的合法性。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是否符合財務準則的要求;關注各項收入、支出及成本核算是否按照財務準則的要求,風險與效益、成本與收益是否匹配。
(三)信貸資金審計。
貸款是銀行的一項基本業務,也是銀行最重要的資產。審計的目標即審查貸款業務的合規性和合法性,包括貸款程序、貸款主體資格、貸款用途、信用情況、利率合規情況審查,擔保貸款還應對擔保人的擔保資格、擔保能力進行核查,其中重點對貸款展期、不良貸款、銀行承兌匯票、貼現及銀票墊款進行審查。關注是否嚴格執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有無違規發放貸款,是否存在為無真實貿易背景的企業簽發銀行承兌或商業承兌匯票等。同時,將貸款業務與表外業務審計相結合,重點關注銀行承兌匯票、保理融資業務,對其業務貿易背景的真實性、資金用途進行必要的延伸審計。
(四)負債業務審計。
負債是銀行主要資金來源,是抵御風險和保證整個銀行體系安全運行的基礎。審計的目標即審查負債業務的真實性、合規性和管理風險。重點審查存款余額的真實性,有無人為調節存款余額的情況;審查各項存款利率運用的合規性,有無直接或變相抬高存款利率,違規吸收存款的問題;審查開立存款賬戶手續的真實性和合規性;審查是否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比例繳納存款準備金、留足存款備付金。
(五)中間業務和同業業務審計。
隨著國內金融市場日益完善,各類金融產品層出不窮,尤其是在混業經營模式下,各類銀行業務之間存在交叉。審計的目標是檢查各類業務的真實性、合法性和資金管理風險性,是否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授權、監管規定。重點對主要賬戶、敏感業務、異常事項等重大項目進行詳細審計,包括現金業務、同業往來業務、理財業務、投資業務等。關注是否存在通過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和賣出回購資產交易,達到做大年末資產和負債規模;有無通過購買信托受益權、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等投資模式發放貸款,規避國家信貸規模控制;理財資金與銀行自有資金是否嚴格隔離,理財產品是否與投資資產一一對應,是否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核算理財收入;是否存在在未取得債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資格的情況下開展同業機構理財、公司理財業等問題。
(六)查處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和經濟案件線索,維護金融環境安全,防范系統性及區域性金融風險的發生。銀行審計既要著眼于銀行機構但不僅止于機構,應緊盯行業性、系統性問題和金融體系運行過程中的各項風險點。既要嚴肅查處違法發放貸款和騙取貸款造成重大資金損失的案件線索,又關注銀行員工嚴重失職瀆職、內外勾結、以權謀私等典型案例。針對現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迅猛勢頭,還要適時關注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等新興金融業務,打擊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
(一)揭露和反映金融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制度缺陷,切實維護金融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一是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審計,揭露商業銀行違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重大問題。二是緊緊圍繞治理整頓市場經濟秩序開展工作,規范金融機構經營行為。三是有針對性地提出健全和完善制度政策的審計建議,促進金融法律法規制度建設。
(二)揭露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促進加強管理、完善制度、防范風險。一是針對商業銀行對分支機構管理不到位,尤其是對各級“一把手”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等問題,提出強化商業銀行統一法人制度建設等審計建議,推動商業銀行內部治理結構逐步完善。二是針對商業銀行抗風險能力較弱,尤其是近年來在融資平臺貸款、房地產貸款、關聯企業貸款及表外票據貼現等業務中出現的風險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授權授信等信貸管理制度、落實問責制、加強對高層經營管理者決策制衡機制等審計建議,促進了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針對部分金融機構財務管理不規范,執行稅收制度不嚴、會計信息失真等問題,提出了加強財務管理力度,嚴格遵守財經紀律,提高財務信息質量等審計建議。四是針對金融監管機關在履行職責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提出了加大監管力度,完善協調機制等建議。
(三)嚴肅查處重大違規經營問題和大案要案線索,有力打擊金融領域違法犯罪活動。將查處大案要案作為促進金融內控建設的重要抓手,通過對金融機構開展專項審計,查處了一批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的大案要案,切實維護國有金融資產安全,有效地促進了黨風廉政建設。
(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