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歆璐,黎馨萍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福州350202)
淺談碳交易制度及中國的應對
林歆璐,黎馨萍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福州350202)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很多地區仍然采取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我國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不斷增大,所以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手段來控制和治理,其中積極利用碳交易制度是實現低成本溫室氣體減排的有效方式,碳交易制度能夠有效降低環境成本,促進技術進步,發掘減排潛力,對助推經濟發展低碳轉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粗放型經濟;碳交易制度;經濟轉型
自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開始,人類的各類工業活動和對各種能源的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溫室氣體。現有的研究已經表明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是全球變暖,而全球變暖產生了一系列的嚴重后果,所以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來將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使氣候系統免遭破壞的水平上是當前任務的重中之重。而碳交易恰恰是基于減排成本差異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體系,是通過市場機制起到調控碳排放的目的。建立碳交易市場和實行碳排放交易是實現低成本溫室氣體減排的有效方式。
碳交易市場最初是在《京都議定書》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京都議定書》在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為發達國家確定了強制性溫室氣體量化減排指標,同時為幫助發達國家履約,規定了低成本的靈活減排機制:發達國家之間的排放交易機制(Emission?Trade,簡稱ET)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簡稱CDM)。目前國際市場上的碳交易內容大部分與《京都議定書》有關。部分沒有加入《京都議定書》的國家則建立了本國自行實施的碳減排計劃及交易機制。
自《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迅猛,西方發達國家已建成了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場,近年來全球碳交易量迅速增長,國際金融機構也積極參與碳交易市場。但是我國碳交易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
(一)中國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的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長時期持續的、穩定的高速發展,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大多依靠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而這種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則是較高程度的依靠能源和資源,更多的是以生態和環境的犧牲為代價。國家發改委原主任馬凱曾表示,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偏快,特別是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增長仍然過快。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5%,增速比輕工業快3.1個百分點。鋼鐵、有色、電力石油石化、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20.1%,增幅同比加快3.6個百分點,這種產業結構重型化的增長格局不僅使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的危險進一步增大,而且使節能減排工作面臨更大的壓力。
目前,中國仍然是以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為主,雖然有部分產業已經在國家政府的支持鼓勵下積極響應,通過以技術創新等手段往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集約型經濟轉變,但這也只是對小部分資金雄厚,設備完善,技術創新的大型企業來說,轉變難度較小,但對大部分小微企業由“三高”向“三低”經濟發展模式較為困難,基于我國正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在短時間內我國根本無法向集約型經濟轉變。
(二)碳交易能促進經濟轉型
針對我國國情,有相應學者提出以社會經濟發展為基本目標下分段進行,即:在中短期發展過程中,應采納碳稅和碳交易(相對減排目標)雙策并舉的模式進行減排,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應嘗試運用碳稅和總量控制和碳交易(絕對減排目標)模式推動減排;復合碳交易體系更符合碳市場的發展要求,即在碳交易市場中,首先通過碳交易制度促使企業主動選擇“提高計劃碳減排量”逐年降低碳減排量,并對碳超量排放采取處罰機制,通過征收碳稅提高計劃減排量。將碳交易和碳稅組合使用,用排放權交易制度保證結果監控,靠碳稅制度實施過程監督,找準二者的結合點,聯合運用、取長補短;結合兩種政策的執行現狀和中國國情,我國應把握分工原則和適度原則建立碳交易與適度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降低碳排量。
一方面,碳交易制度設定的排放控制目標強調了環境容量資源的稀缺性,又通過建立交易市場進行談定價,使環境成本內部化。另一方面,市場機制為低碳技術、產品等提供了新的定價機制,節能減排等行為產生的環境效應在交易市場中得到量化,產生了環境的正外部性。不僅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社會成本,還能激勵節能減排行為,進而更為有效的促進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碳交易作為一種“創建市場”的減排政策工具,碳排放數據必須準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是能耗和排放的主體,碳交易制度能有效促進企業碳減排,通過碳交易市場,企業能因減少碳排放而獲得收益,積極性得到較大的激發,因此能夠有效降低社會的減排成本。
除此之外,碳交易制度還能促進技術進步,挖掘減排潛力。中國近年來雖然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大多企業仍采取傳統的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而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中國必須得廣泛采用有效的節能減排技術、新能源技術、燃料和原料替代技術并實施技術轉型,才能大幅度削減碳排放量。碳交易機制為排放實體選擇這些治理技術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和激勵,激發企業開發和應用低成本治理技術的積極性,促進實現減排潛力并提高減排效率。
中國碳排放交易開放時間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等比較晚,發展相對不成熟,現階段碳市場呈現出履約驅動型的市場特征:成交額和成交量短期內大幅增長,成交價格變化劇烈、碳交易被動定價、碳交易產品的收益率被低估等;中國現行碳排放交易存在許多特有缺陷,如履約成本與懲罰成本不匹配,碳交易市場流動性弱等;我國現有碳排放交易產品的品種較為單一,缺乏多樣化的減排項目,減排產品多集中于低層次的減排領域,這使得我國碳排放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當前,我國作為碳交易市場最大的排放權輸出國,難以掌握價格的決定權,導致碳交易價格持續走低,交易利潤大幅度壓縮,交易風險極高,碳排放交易制度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碳交易權的計價結算與貨幣的綁定機制使發達國家擁有很強的定價能力,占據碳定價和規則制定的優勢,這使得我國所參與的碳交易活動常常處于被動地位。國外的買方掌握著價格的決定權,以較低的價格從我國收購大量的碳排放權指標,進入二級市場買賣來獲取豐厚的利潤,而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化程度不高,沒有形成有效的二級市場,國內賣方的交易價格常常遠遠偏離其產品的真實價格。這種被動定價的局面成為阻礙我國碳交易市場迅速發展的瓶頸。
我國碳排放交易覆蓋范圍狹窄,不利于資源的流動。試點的省市碳排放交易市場局限于試點地區,互不聯系,彼此獨立,再加上試點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經濟規模等都有所不同,有較大的差異,這就導致當地碳排放市場所覆蓋的產業類別和企業數量有限,所以最終導致碳排放市場范圍較為狹窄,碳排放權不能充分流動,資源效率配置不高,市場機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建立功能完備的碳交易所平臺,鼓勵設立為碳交易提供服務的認證、審核、融資、咨詢、評估、法律、會計等服務的中介服務機構。鼓勵有資格進行碳交易的個人和各種組織,包括具有碳排放許可的國內各地區企業、政府、中介機構、投資商等積極參與交易,活躍市場;對交易主體規范管理,又規范的成員資格,有嚴格可控的規則制度,有明確的交易產品,將場所形成的排放限額或者指標價格和成交量等信息及時、系統地進行公布,增加市場透明性和公開性,讓場外交易者了解碳市場行情;產品是市場交易前提,不同性質的產品分布在不同的市場,不同的市場提供不同的交易產品。所以中國在談產品設計方面既要考慮國內地碳交易需求與供給,也要考慮國際市場地接軌與融合問題,是碳交易的產品多樣化,滿足不同需求,降低市場風險。
第一,關于我國碳交易市場的被動價格問題,我國應適當的解除關于碳交易產品的價格限制的國家政策,只有在取消價格管制的前提下完善交易機制,才能提高效率,真正實現定價的靈活與公平,另外,我們國家應提高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審批效率,縮短審批流程,縮小國內外市場價格差異來實現交易價格的自由波動,從而以此來真實地反映出我國碳交易產品的價格,才能走出定價上的被動處境。
第二,加快一體化碳排放市場建設,積極發展碳金融產品,促進碳排放市場發展。盡快建設全國一體化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擴大市場覆蓋范圍,增加市場交易體量,促進碳排放權的流動,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立將會促進我國的碳減排,通過倒逼機制,促進企業重視減排,加大減排力度,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為我國實行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發揮作用。
[1]劉子暢.淺談中國特色的碳排放交易[J].科技經濟導刊,2016(32).
[2] 中山大學法學院課題組.論中國碳交易市場的構建[J].江蘇大學學報,2012-1-14-1.
[3]陳冠伶.國際碳交易法律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學,2012.
[4]黃孫缽.積極利用碳交易制度助推經濟發展低碳轉型[J].海峽科學,2016(11).
[5]王璟珉,李曉婷,居巖巖.碳交易市場構建、發展與對接研究:低碳經濟學術前沿進展[J].山東大學學報,2017 (1).
[6]雷立均.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4).
[7]黃 超,李曉慶.陳理飛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價值工程,2016.
[8] 王修華,趙 越.我國碳交易的定價困境及破解思路[J].理論探索,2010(3).
[責任編輯:方 曉]
F062.2
A
1005-913X(2017)08-0008-02
2017-06-07
林歆璐(1998-),女,浙江臺州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碳交易;黎馨萍(1997-),女,四川綿陽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