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爽,馬 晶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學院,江蘇無錫214121)
農民工市民化社會成本的分類研究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
趙 爽,馬 晶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學院,江蘇無錫214121)
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成本構成具體劃分為單一構成和協同構成。單一構成主要包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農民工;協同構成包括:中央政府和農民工、地方政府和農民工、企業和農民工、地方政府和企業以及地方政府、企業和農民工五個方面。從利益相關者的分類研究入手,逐一分析各個利益相關者的供給和需求。
農民工市民化;社會成本;利益相關者
農民工是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產物。由于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及相關管理體制的限制,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實現了的非農化,但不能順利過渡到市民,更無法享受到與城市人同等的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務。其根本原因是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成本政府無法全額買單。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成本的構成和分擔機制的研究是徹底解決農民工市民化承擔巨額資金的核心難題。
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到底需要多少錢?政府難以全額買單的這筆錢真的是天文數字嗎?農民工市民化已持續幾十年,這筆費用是一成不變還是如滾雪球般壯大?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問題,一直是學術界和政治界關注的一個熱點。自已及其家人的教育支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成本(周小剛,2009;胡桂蘭,2013,等)。其次,學術界研究的重點是農民工市民化成本的估算。張國勝(2008)主要是構建估算模型,包括生活成本、智力成本、城市住房成本、社會保障成本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等;申兵(2012)主要從政府和企業的角度進行估算,基本不涉及個人支出,具體包括權益維護、社會保障、子女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計劃生育、住房條件改善等成本。由此可見,農民工市民化成本的核算缺乏統一口徑和指標體系,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個統一分配標準。
改革需要付出代價。農民工市民化有著預期收益,同時也要付出巨額成本。如何解決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擔問題,這也是農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問題。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構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成本。
(一)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提高自身勞動力水平所支出的成本,該部分成本需求并非每位農民工支出一致,那是因為每個人對于受教育的程度訴求存在差異,崗位不同人力資本需求也不同。另一方面是農民工子女接收義務教育所支出的成本,該部分成本也很難確認到每個農民工身上,義務教育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包括新建校舍,增加師資數量等。
(二)社會保障成本
社會保障成本主要是指社會保險。包括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住房公積金,該部分主要是指五種保險。由于社會保障項目繁多,各個地方政府差異較大、人員變動頻繁,繳納標準和保障水平檔次較多,核算較復雜。該部分一般采用各地社會保險最低水平來核算,也就是基本要老保險、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而必須投入的最低資金量。
(三)住房保障成本
作為中國人的傳統理念,有房子才有家,房子是農民工市民化中的一項巨額支出,也是現代大多數中國人的最大開銷。住房保障方面除了上述的住房公積金以外,還包括其他保障措施,如為農民工直接提供專用公寓、農民工保障房,也可以為農民工提供臨時工作住房等等。無論提供何種住房,當地政府或企業都要進行先期投入,更好的解決辦法還是以貨幣形式支付,以住房公積金支付模式實現,企業和政府相對在可承受的范圍內。
(四)個人生活成本
除了以上教育成本、社會保障成本、住房保障成本,還有一部分成本來自于農民工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農民工原來習慣于農村幾乎于零成本的生活,要重新適應大城市“高消費”的生活成本。
農民工市民化以后,農民工享受到與流入地市民均等的公共服務,改善了自身的福利,包括教育、醫療、生活環境等等,因此,農民工也應作為社會成本的分擔主體。為了解決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的各個成本,必須要尋找利益相關者化解教育成本、社會保障成本、住房保障成本和個人生活成本。農民工市民化過程的成本承擔主體包括政府、企業、社會,以及農民工個人。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因遵循公平、高效、適度、可持續的基本原則進行。
(一)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是城鄉二元分割戶籍制度最初的締造者,這一制度造就了農工產品價格的剪刀差,造就了城鄉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務費均等化,形成了大規模的農民工群體,沉淀了巨額的農民工成本。因此,中央政府應承擔流入地專項資金轉移支付和中央層面社會保障的統籌協調。
(二)地方政府
該地方政府主要是農民工流入地的地方政府,它是農民工市民化所享有的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也是農民工人口紅利最直接的受益者,但也是農民工市民化風險和壓力的最直接的承擔者。地方政府所要負擔的成本主要體現在農民工子女接收義務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文化體育、環境治理、公共衛生等各種顯性和隱性成本。
(三)農民工所在企業
企業有義務將這部分不合理的“獲利”返還給農民,并在法律框架內體現“同工同酬、同工同時、同工同權”以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同時,企業也有責任幫助他們提升社會地位和生活品質。
(四)農民工
農民工是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和承擔者。作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應把公共服務和福利待遇等“歷史欠賬”償還給農民工;同時,農民工作為受益者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如社會保障個人部分和城市租住住房的支出等等。
從以上的個體分擔我們發現,有些成本很難具體劃分到每一個承擔個體身上,單一的承擔主體完全承擔某項成本力不從心,是否應將某些成本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間分配承擔更有利于化解巨額成本難題。
(一)政府與市場協同分擔
農民工市民化包括新增城鎮人口需要支出的基礎設施、文教體衛設施等公共設施的投資,以及各種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支出。這些成本并不能理解為都是由農民工本人承擔,而是應該由政府、企業和個人在一定比例下來分擔,既要避免夸大政府公共財政支出規模,也要避免向企業、個人甩包袱的傾向。
(二)中央與地方協同分擔
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涉及到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社會福利保障的系統工程,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龐大的公共財政支出。該項龐大的公共財政支出,一方面根據公共支出的外溢化優化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分攤責任;另一方面根據農民工群體跨地區性優化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擔。除此之外,還應建立健全與居民證人口數量掛鉤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重點考慮農民工社保、醫療、教育等民生需求覆蓋,以專項補助資金形式加大農民工市民化的補貼。
(三)輸入地與輸出地協同分擔
據統計,2015年,外出農民工為16 884萬人,比上年增加63萬人,增長0.4%,這是200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其中,跨省流動農民工7 745萬人,比上年減少122萬人,下降1.5%。由以上數據可知,雖然跨省流動農民工數在下降,但是基量還是比較多的,特別是北上廣、江浙滬等東部沿海地區都是主要的農民工輸入地,而中西部等內陸地區都是農民工的主要輸出地。一方面,輸入地的政府負擔了那些并未在本地創造價值農民工的財政支出;另一方面,作為再輸入地打工的農民工并沒有享受到輸入地的各項公共支出待遇(由于二地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所致)。如何建立輸入地與輸出地之間利益補償機制,是使農民工真正融入輸入地的關鍵。
(四)一次性成本與連續性成本協同分擔
農民工市民化包括一次性投入和多次性連續性投入,其中一次性投入包括市政、醫療、學校等;多次連續性投入包括社保、教育、衛生保健等等。如何在二者間實現不同年份的平滑分攤,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引入社會資本促進一次性投入在較長時間內分攤;另一方面也要連續不斷的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即需要建立可持續的財政保障機制,將農民工市民化的連續性公共支出項目納入到中長期財政預算框架,打破地域限制,逐步做實社會統籌的個人賬戶。
綜上所述,自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在統計上的城鎮化率穩步提升,但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明顯滯后,其主要原因在于沒有處理好農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分攤問題。農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分攤既要考慮到各個利益主體的自行分擔,又要考慮到各個利益主體間的協同分擔和持續分擔。
[1]杜 宇.城鎮化進程與農民工市民化成本核算[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3,27(6):46-50.
[2]戚穎穎.特大城市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析和分層觀察[D].復旦大學,2014.
[3]張國勝,陳 瑛.社會成本、分攤機制與我國農民工市民化——基于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J].經濟學家,2013(1).
[4]胡擁軍,高慶鵬.處理好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攤的五大關系[J].中國財經報,2014(8).
[責任編輯:王 鑫]
F061.5
A
1005-913X(2017)08-0017-02
2017-06-06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社一般項目(2015SJB364);江蘇省商業會計學會2016年度研究課題(2016JSSYKJ318)
趙 爽(1980-),女,山東淄博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馬 晶(1965-),女,吉林吉林人,教授,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