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敏
(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淺議企業并購過程中的財務風險及防范
彭志敏
(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當下市場的競爭已日趨白熱化,企業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一席生存之地,就必須要想辦法增強自身的實力。其中,并購是各企業運用較為頻繁的一種方式。但是,并購對于企業而言不僅意味著新的機遇,同時還意味著風險問題。企業在開展并購進程中,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其中財務風險是出現頻率最高、影響最大的風險。著重探究財務風險的表現形式,并剖析導致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進而為企業解決并購過程中遇到的財務風險問題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議,以期確保企業實現健康發展。
企業并購;財務風險;風險規避
企業并購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只要有競爭存在就會產生并購。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其自身的規模無法滿足現實發展的需要,企業便開始積極地關注并購事宜。從本質上講,企業并購是一種企業擴張行為,是對于規模效應和最小成本的追求,以效益實現規模的目標。從經濟實質上而言,企業并購行為是一種長期的投資行為,其間不免發生大量的財務活動,就面臨著各類財務風險。
企業可采用內外兩種形式推動其規模與實力的成長壯大,這一過程中發生的企業并購就是企業對外擴張慣常的形態。不管其使用什么方式,都需要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加大投資力度,這就加大了企業對于資金的需求度,在此基礎上需要企業擴寬融資渠道,同時大量融資。由于這些客觀現實的存在,使得企業在并購中需要面臨比平時經營更大的風險,這其中主要包括了投資風險、融資風險、并購經營風險和現金流風險四大類別的財務風險,這也是大多數企業在并購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風險。
(一)企業不科學決策,盲目擴張
企業并購應該建立在對于企業自身實力和現實狀況的綜合判定的基礎上,現實經濟活動中,企業往往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規模,肆意擴張、盲目并購,以取得競爭優勢。但往往忽視了客觀條件和自身的限制,在進行并購時進行了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擴張,最終導致企業難以支撐巨大的壓力,引發企業的嚴重危機。
另一方面,企業的不科學決策主要體現在對于市場信息收集不完備,單純依靠“經驗”或極少量的“片面信息”進行決斷,這是極為不明智的。市場經濟中,市場的信息十分龐雜和混亂,企業在做出決策前必須加強相應的信息收集,并進行一定的自我判斷。可是有些企業忽視信息采集工作,錯失采集時機,造成企業管理行為的實施總是跟不上市場,這些行為必然造成其運營缺陷,在自身擴張中處處存在問題,極易引起擴張風險。
(二)融資結構不合理
分析企業并購行為,可以看到融資結構不合理也是誘發財務風險的罪魁禍首。企業要實施并購行為要求有充足龐大的貨幣資本,但其在自身經營管理中首先需要部分現金的流通運轉,其既要維持自身正常經營,又要拿出大量現金進行擴充并購,這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是難以實現的。由此,在并購中往往采取臨時性融資的方式,以取得大量的資金,從而滿足并購的資金需求。在大企業中,由于籌資規模過大,不可能向民間進行借款。雖然很少存在向民間資本進行借貸,但是為了短期內籌措資金,往往不得不大量舉債,同時出讓一些利潤,這是短期籌措資金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但是,這種代價也會增加企業的償債壓力。特別是,一旦企業的融資結構失衡,整個企業的并購活動必將被牽制,潛在的盈利條件也無法短時間內轉化成為真正的利潤流入。
(三)企業文化力不足,消化力不足
企業文化力不足,無法在短期內消化被兼并的企業或是將擴張的部分進行同化,也是導致企業并購中財務風險加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企業進行擴張的本意就是形成規模效益或取得多方面的經營,獲取大規模的報酬。但是由于企業文化力不足等原因,難以使得被兼并部分像原有部分一樣,產生效能,使得企業資金大量被占用,增加了整個企業的機會成本和管理成本。這一點,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是十分要不得的,將會使企業整體發展落后于市場發展速度。同時,被兼并企業的產能不能得到發揮,也使得投入資金的預期產出難以實現,會產生“投入—再投入—再投入”的惡性循環,新部門或新企業成為短期內巨大的企業資金“黑洞”,這是引起企業財務風險的巨大影響因素。
(四)政策環境多變
在現今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政府對于市場仍具有極強的影響力,由于制度環境的不穩定,政治因素經常影響市場的運行。由于政府主導制定的內容,存在朝令夕改甚至經常發生斷層甚至改變,這種外部原因極易導致并購行為中發生財務風險。制度等的調整可以引發金融利率等變化和投資環境的整體變更,在前一政策環境下值得投資的項目,可能由于新政策的實施和傾斜,導致無利可圖。在這種情況下,會使得已經進行了相關投資的項目成為無產出的或極低產出的項目,成為極大的財務負擔,憑空增加了管理成本和其他成本,不僅占用了企業資金,還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
(一)事前決策的科學性
1.企業應該做好相應的財務預算和財務計劃。一個考慮周全、具有前瞻性的計劃,能夠使得企業盡可能地規避風險,即使在面臨風險時,也能夠有充分的準備進行應對,不至于事態不斷擴大。在選擇兼并目標和擴張方向時,應該充分考慮自身的條件以及現實經濟環境,做出合適的選擇,避免盲目擴張和不合理操作。經營機構應該認真對其經營管理需要做出分析,及時采集有效市場信息,提前規劃資金,編制有關計劃,做好其籌資安排,對貨幣資金需求做好測算評估,合理規劃融資結構,盡量降低企業債務比率。同時,依據預測的融資量,作為是否能夠滿足企業并購和日常運營需要的標準,并依照此來安排企業的經營活動,將企業的并購活動和日常經營活動與現實的融資量相匹配,從而減少過度擴張而引起的運營資金的不足,避免資金鏈斷裂的情況。在具體的償債等方面,也應該進行相應的計劃和預測,可以依據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市場利率、政策環境,做好貨幣現金調配,盡量避免現金空閑,拉升現金使用效率,增強一定時期內現金回報比例,提高清償水平,合理規避融資帶來的財務風險。
2.因“企”制宜。依據企業自身的現實情況,自己決定資本結構和負債方式。不同類別、不同規模、不同地區的企業都有與其他企業不同的實際情況,這就要求企業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在對于自身情況有清醒認識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之間的比例關系,從而降低資本成本。同時,對于企業的負債方式也要有自己的選擇,選擇適合自己的負債方式。
3.加強對于市場信息的收集。建立一條富有效率的信息收集、反饋機制。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決策往往受制于市場信息的傳達。由于企業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或是本來就不重視信息的獲取,因此客觀或主觀地形成了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這對于企業的科學決策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條科學的、有效的信息收集、反饋機制,提升決策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二)事中控制的合理性
事中控制主要包括了現金流的控制和對被并購企業的管理。
1.充實企業流動資金,使現金流能夠達到其穩定經營的日常需要,足夠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企業流動資金持有量作為企業最強資產而存在,在經營中,如果企業持有量過少,則無法滿足正常的經營需要,而使得企業支付能力降低,誘發由資金短缺形成的財務危機;但是若持有量過度,會增加企業的機會成本,導致大量資金的閑置和浪費,不利于資源優化配置。因此,必須合理預測擴張中對于資金的需求量,保證一個合理的平衡。
2.要重視企業應收賬款核算。雖然其作為當期實際經營收入進行核算,但因為沒有獲得實際資金入賬,所以并沒有實際現金流的發生,做好此項內容管理能夠幫助企業快速回流現金。這在企業擴張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企業擴張中對于資金的需求量十分龐大,同時為應對意外,更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后盾支持,這也是必須加快資金回籠的重要原因。
3.事中控制還表現在對被合并方的迅速融合、同化上,使其盡早發揮應有的功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對并購企業的管理上。由于被并購方的傳統企業文化與本企業不同,其現實情況也與本企業不盡相同,加強對被并方的文化融合,能夠盡量使得被并購方早日融入原有企業中,成為新企業的一個組成部分。
(三)事后分析的及時性
事后分析,也是企業并購中財務風險防范的一個重要舉措,這主要是為了進一步的企業并購和擴張提供經驗支持。企業并購行為,說到底是其資本投放行為,最終目的是為了謀求合理資金收益與回報。企業在擴張發展過程中,不能只顧低頭趕路,也要穩定局勢,在恰當時候對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進行整理。通過分析和總結并購過程中對于資金的利用率、融資結構以及具體投資方向等問題,可以對過去的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知。從這一意義上而言,可以為下一步的企業并購和擴張提供良好的指導意義。
企業管理者必須對相關的活動進行風險控制,通過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階段的控制,從而能盡量降低企業在并購活動中的財務風險,保證企業并購和企業擴張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1]段永紅.企業財務風險及防范[J].經濟視角,2010,(2):35-36.
[2]黃卉卉.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研究[J].商務研究,2013,(1):181-182.
[3]韓學云.淺析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的建立[J].科技創新導報,2012,(25):63-64.
[4]馬曉玲.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與管理[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6):57-58.
[5]楊穎.企業并購中的財務風險及防范措施[J].中國證券期貨,2013,(9):54-55.
[責任編輯 吳明宇]
F275
A
1673-291X(2017)22-0099-02
2017-02-18
彭志敏(1983-),女,陜西咸陽人,講師,碩士,從事會計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