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振營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西安 710054)
高校創新能力下的雕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時振營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西安 710054)
高校創新能力下的雕塑人才培養要緊緊結合社會的發展需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調整符合高校發展的課程設置,改變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遵循雕塑市場的發展規律。通過了解當前雕塑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目前雕塑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并且針對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雕塑人才給出合理化建議。
高等院校;雕塑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我國雕塑行業的快速發展,對于雕塑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多。目前我國開設雕塑專業的院校高達60余所,社會對雕塑人才的需求正是高校設立雕塑專業的意義所在。在高校創新能力下,培養技能型與應用型的高素質人才是高校雕塑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在確保學生知識與能力協調發展的基礎上,人才培養方案逐漸改革,不斷創新,突出開放性與職業性,按照學生的就業要求,大膽地融入國際因素,形成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的雕塑教育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由一批法國留學者開創,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教育教學體系,當年的雕塑教育創始人已經成為了雕塑創作研究所的領頭軍,為我國雕塑行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到了20世紀90年代,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雕塑教育也面臨著緊迫的任務,社會需要高水平、現代化的人才,原有的純藝術類雕塑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社會的發展行情。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社會經濟的進步,社會環境的提高對城市的空間及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雕塑行業設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導致我國高素質的雕塑人才短缺。另外,近幾年我國建筑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雕塑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的發展,但高校所開設的雕塑專業涉及面不夠全面,主要方向為浮雕與雕塑設計,對于建筑雕塑及景觀雕塑設計很少,市場對雕塑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出現嚴重供不應求的現象,制約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對于雕塑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雕塑行業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根據調查,我國雕塑專業每年的畢業生已經超過3 000人,每年的招生數量也在大規模增長。近幾年來,城市雕塑逐漸發展起來,已經成為了雕塑行業的支柱產業,促進了高校雕塑專業的開設與發展,使得雕塑專業在高校中得以普及,院校與專業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只有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在雕塑教育體系中穩定發展。
1.就業形勢嚴峻。當前社會,各個專業普遍存在就業難問題,對于雕塑專業同樣存在這種現象,雕塑專業培養的大部分為雕塑家。而對于雕塑制作中各個環節的專業知識人員太少,這些人員大多由民間師傅帶徒弟的形式或者在手工作坊中產生,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同時也給高校雕塑專業學生就業造成一定的阻礙。與此同時,隨著擴招政策的實施,所招生源基礎較弱,在短短幾年就想成為雕塑家是不可能的,學生畢業后又不甘成為一名普通的技術工,自身思想上得不到正確的轉變,也是導致就業難的一個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雕塑專業由于專業性比較強,所以就業面比較窄,大部分從事教學工作,也有許多學生甘愿做自由職業者。高校在雕塑人才培養方面,要隨時了解市場變化,分析社會需求,大力推進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轉變思想觀念,加大改革力度,確保學生畢業后有一個好的發展方向。
2.人才培養模式守舊。我國高校雕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守舊的顯現依然存在,以教師為主體的傳授式教學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調查顯示,2/3的用人單位把畢業生的知識與技術技能作為主要依據,所以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改革,改變純粹的藝術家培養模式。當前社會需要全面的復合型人才,需要有較高的專業技能、較強的綜合素質的人才。高校要為學生建設校內就業服務體系,為學生畢業走向社會發揮更好的紐帶作用,支持學生自主創業,擴大畢業生的就業渠道與空間,更新教學方案,打破傳統的傳授式教學,給學生自主學習與創造的空間。
3.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符。我國自主創新設計的能力比較落后,導致了我國每年都要從海外引進大量的創新人才。這種現象表明,我國的雕塑設計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雕塑設計人才的培養走上了速成的道路,所以培養創新的設計人才比較困難,快速地使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學生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實際項目面前沒有明確的設計思路,所設計的雕塑作品含金量較低,由于知識沉淀的不足,對設計理念不能夠深入了解,作品就會重模仿、輕創意,高校雕塑專業教育缺乏合理的育人環境與教學管理,學生學習過程中缺乏感悟與體驗,必然會使培養的雕塑人才與快速發展的社會脫節。
4.缺乏創新性思維。高校雕塑專業要對創新意識的設計思想高度重視培養,創新作品需要好的設計思想作為導向,要有一定的知識沉淀,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觀察多體驗來汲取靈感,從而設計出優秀的作品。雕塑專業與多個領域相關聯,所以需要有廣闊的支持層面,但是學生在校期間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來武裝自己,創新意識薄弱,畢業后很難成為有創新意識的設計師。所以,高校雕塑專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想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雕塑專業是近幾年的新興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城市雕塑規劃、雕塑制作公司以及雕塑工藝品生產等重要崗位。高校在雕塑人才培養過程中,首先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了解社會發展對雕塑人才的需求,結合高校自身的辦學特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得學生畢業后可以有很好的發展方向,充分地掌握雕塑藝術制作的專業知識,熟練掌握藝術造型、材料運用等方面的能力與技巧,高等院校雕塑專業學生要掌握雕塑學科的基本知識,具備運用各種材料進行造型的能力,可以進行專業的創造設計,高校要為社會培養高級的應用型人才。
2.理論結合實踐。在高校雕塑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不但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不斷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雕塑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只有反復地進行實際動手操作,才能真正理解雕塑的內涵。高校在職業技術教育理念下,結合市場的需求,積極地拓展專業方向,依托企業的支持,形成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高校要經常組織學生外出寫生,到雕塑行業企業進行藝術考察,鼓勵學生參加畢業實習。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拓寬視野,了解社會雕塑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對雕塑人才的需求標準,讓學生們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另外,通過崗位實訓,在給企業帶來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可以提高學生溝通能力,加強集體榮譽感,增強人際交往。把所學理論知識正確地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有利于學生對社會有正確的認識,為畢業后的發展方向奠定基礎。
3.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隨著雕塑行業的迅速發展,對雕塑設計的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在培養雕塑人才的過程中,在確保學生掌握雕塑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要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在課堂以及實踐過程中,加強師生互動環節,以學生為主體,落實學生的創新意見,通過組織課余雕塑比賽等形式,使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探討,得到智慧與創意的交融。只有擁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特色,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發展中贏得立足的機會。
4.完善教師隊伍的選拔方案。高校雕塑師資水平低下是影響雕塑人才培養的最主要因素,培養高素質多元化的雕塑人才的前提是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高等院校要對雕塑師資隊伍的選拔高度重視,在教師選拔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科學化、合理化的方案,結合高校自身的辦學特色與發展方向,注重教師的實踐工作經驗,篩選之后,對錄用教師進行系統培訓,不斷鼓勵教師參加專業學術探討,到其他院校及企業實訓,學習外界的先進工作經驗。教師自身要不斷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根據社會需求及時更新教學方案,確保可以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教師是教學的基石,只有優秀的師資力量,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的有用人才。
5.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在雕塑專業的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地更新教學方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調節課堂氛圍,開設以小組為單位的比賽活動,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雕塑實踐課加強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總結學生們的創新性意見,運用新媒體教學方法,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杜絕以教師為主導的死板課堂,釋放學生的個性化思維,使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課余時間參加戶外寫生、創意雕塑等,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確保學以致用。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雕塑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高水平的雕塑人才需求量急劇上升,給高等院校雕塑人才培養帶來一定的壓力。高校領導者要及時地分析社會發展行情,正確認識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輸送多元化復合型雕塑人才。
[1]戚宇.雕塑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藝術評鑒,2016,(6).
[2]范軍.淺析裝飾雕塑行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品牌,2016,(2).
[3]鄭先覺,孫蘭.高等院校雕塑專業教學改革探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1).
[4]石向東.城市景觀雕塑課程產學研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5,(6).
[5]徐懷天.高校雕塑專業的實踐性教學[J].山海經,2015,(11).
[責任編輯 劉 瑤]
G642
A
1673-291X(2017)22-0137-02
2017-02-18
陜西省教育廳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項目“在項目流程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中引入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模式”(XM-15)
時振營(1961-),男,河南舞鋼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從事環境藝術設計、園林雕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