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 南京分行,江蘇 南京 210000)
宏觀審慎下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監管問題分析
倪宙
(中國人民銀行 南京分行,江蘇 南京 210000)
國際金融危機后,為了更好地防控跨境資金流動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各國監管部門開始推進跨境資金流動監管方式的改革,其基本思路在于穩步推進宏觀審慎管理方式,構建宏觀審慎管理體系。本文將以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監管現狀出發,探析現行監管體系的不足與缺陷,進一步探析如何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與現階段特征,豐富與完善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體系框架,為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宏觀審慎;跨境資金流動監管;問題研究
布雷頓森林體系破產后,浮動匯率制度成為各個國家的主要匯率制度,相對寬松的國際金融環境,使得跨境資金流動行為在全球范圍內越發活躍,規模與速度大大提高,呈現出波動性強、投機性高、破壞性大等特征。國際金融危機后,為了更好地防控跨境資金流動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各國監管部門開始推進跨境資金流動監管方式的改革,其基本思路在于穩步推進宏觀審慎管理方式,構建宏觀審慎管理體系。為了防范系統性風險,我國開始推行宏觀審慎管理的政策導向明顯。2009年,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中首次提出:“要研究建立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類潛在金融風險。”2016年年初,央行更是將原有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重點考慮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外債風險等一系列指標,使我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的構建進一步趨于完善。
然而,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與匯率市場的波幅加大,甚至引發相關市場之間的交叉聯動,說明我國現階段的跨境資金流動監管模式仍面臨較多問題,宏觀審慎管理的框架仍具有不全面、不徹底的情況。為此,本文將以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現狀出發,探析現行監管體系的不足與缺陷,進一步探析如何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與現階段特征,豐富與完善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體系框架,為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我國跨境資本流動規模上升且波動性加強,呈現出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差額單向波動流出、購匯意愿持續增強以及外匯儲備持續下降等特征。隨著國內外不穩定因素的持續增強,我國目前的跨境資本流動面臨的波動性風險將持續增強,使得我國跨境資金可能在結構、規模以及方向等方面在未來會更加趨于不穩定。因此,急需一套合理的宏觀審慎視角下跨境資金流動管理體系防范風險。然而,在宏觀審慎視角下,我國現行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中仍存在以下關鍵性的問題:
(1)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監管效率較低,監管手段及管理方式落后,統計監測體系不完善。一是隱藏在國際金融收支表的凈誤差與遺漏項目中的地下跨境資金流動大大增加了外匯監管的難度。張明(2015)[2]認為正規的渠道的跨境資金流動均被詳細記錄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資本與金融賬戶中,而部分灰色渠道的跨境資金流動被隱含在凈誤差與遺漏項中。相關數據表示,2014年之前,我國國際收支的凈誤差與遺漏項目在0附近以穩定性趨勢波動,但是在2014年第2季度出現拐點,凈誤差與遺漏項目的凈流出波動均值顯著下拉變逆差,這說明了我國可能出現了較大規模地下資本外流的現象,但這部分資本監管難度大。二是就監管手段而言,對于跨境資金微觀審慎監管,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較為有效的工具箱,但還有待完善。如何根據我國基本國情與跨境資金流動的基本特征選擇一套指標構建出監管成本低以及有效性高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仍有待探索。三是我國缺乏完善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體系。目前,國際收支申報系統、外匯賬戶信息系統以及進出口核銷系統等是外匯局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的主要指標,但每個系統的監管側重點均不同,且較為分散難以整合,并伴有異常情況,不能明晰跨境資金流動的方向與原因。并且,外匯操作系統的更新跟不上外匯管理政策調整速度,過多用于事前提供外匯服務,統計監測職能有所弱化。
(2)缺乏部門間的協調機制,大大減少了跨境資金流動監管的整體合力。一是我國還未形成促進各監管部門協調監管的管理機制。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管理涉及工商、稅務、海關、商務、外匯、人民銀行以及各行業上游主管部門。由于各部門之間在站位、政策目標、管理重點與思路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且缺乏相應的協調機制,這就造成了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獨立,數據與信息缺乏交流,增加了監管的難度。二是本外幣監管分離加大了調控的難度。目前我國關于跨境資金流動管理的監管是將本幣與外幣區別對待的,兩者分別收到不同的監管方式監管。對比外幣管理而言,跨境人民幣享有著多方面的便利。比如事前登記、便捷的收付系統,檢查審核力度弱等,甚至一些資本管制項目可以通過跨境人民幣業務打破這種限制。此外,在本外幣的管理方面而言,當下跨境人民幣的監管職能由人民銀行跨境管理辦負責,外匯局只負責進行統計;而人民銀行跨境管理辦只能從外匯管理局進行調取外幣數據。外匯管理局雖然掌握本外幣全口徑的結算信息,卻缺乏相應的監管職能。由于監管資源的分離使得外幣與本幣監管人為割裂,本外幣管理難以形成監管合力。
(3)商業銀行代位監管跨境資金流動難以落實。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商業銀行的辦理權限幾乎涉及了個人與企業的所有外匯業務,因此,商業銀行被賦予了代位監管的職能。監管效果與商業銀行履行責任意識強弱以及方式尺度有關。商業銀行的盈利最大化的目標與監管部門的目標存在矛盾,商業銀行以自身利益出發,對客戶監管僅流于表面真實性,企業違規造假行為違規成本不高但利潤巨大,銀行存在將跨境資金監管職能流于形式的激勵。另外,此外,在實際操作中,銀行面對部分客戶時相對弱勢,沒有政府部門的權利與權威,增加了銀行代位監管的難度。宏觀審慎框架下,位于外匯政策傳達第一位的數量龐大的金融機構如果漠視資金匯兌交易的真實性,其帶來的風險巨大。
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管理仍存在監管效率較低,監管手段及管理方式落后,統計監測體系不完善;缺乏部門間的協調機制,跨境資金流動監管的整體合力被削弱;商業銀行代位監管跨境資金流動難以落實等關鍵性的問題。為此,筆者認為在宏觀審慎視角下,完善與健全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管理體系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我國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系統性風險統計監測預警體系。一是從科學合理制定一套風險監測指標體系。確定方法如下:首先,選取一系列可能的指標,具體可包括能夠反映實際開放度指標、跨境資金流動指標、宏觀經濟指標、金融市場指標、資產價格指標、貨幣及信貸總量指標以及國際經濟指標等,具體如資本流動規模占GDP的比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進出口增長率、FDI/資本總流入等。確定好上述指標后,搜集這些指標與我國跨境資金流動風險量化指標的時間序列值,并運用諸如格蘭杰因果檢驗等統計方法,確定我國跨境資金流動量化指標的先行指標,并將找到的風險先行指標運用相關實證模型(如VAR模型)確定其顯著水平,最后將一系列通過實證模型檢驗的指標組合,從而形成我國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管理統計監測預警指標體系。二是量化跨境資金流動風險閾值。根據一種構建的我國跨境轉資金流動監管體系,運用相關的數學與統計方法,結合跨境資金流動監管預警指標的歷史數據表現,對跨境資本流動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行量化,以確定每個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監測指標的閾值及其同系統性危機發生之間的相關性,并對未來一定時期與跨境資本流動相關的系統性風險出現的概率加以預測,并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
(2)豐富并完善我國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工具箱。面對我國現行的跨境資金流動與宏觀經濟新特征,必須從實際出發,構建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與經濟形勢的宏觀審慎管理工具箱:一是提高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工具箱針對性。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工具箱的構建,必須具體到跨境資金流動交易的項目、主體、期限以及流向。二是多角度出發提高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工具箱的有效程度。宏觀審慎監管工具的設計上要從有效性、成本、副作用、透明度幾個角度綜合考慮,宏觀審慎監管工具的管理成本較低、對經濟不會造成過大副作用、能夠同其他政策工具搭配使用、有利于穩定經濟主體預期、構建模型所需的微觀金融數據數量適當且易獲得,將是我國研發并完善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工具的主要標準。
(3)進一步深化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監測與管理的協調性。一是要加強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方式與微觀審慎管理方式間的協調性。二是實現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監管與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相配合,實現各部門的協調監管。我國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與管理的政策行為并不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政策行為,需要與其他的宏觀經濟政策與外匯政策相互聯系相互協調,才能使政策的效用最大化,才能加大對跨境資金流動監管的力度與有效性,從而維護我國金融經濟的穩定性與安全。鑒于此,我國應該以協調合作為基礎思路,構建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框架,實現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監管與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相配合,實現各部門的協調監管,以使得跨境資金流動管理的效用最大化。三是實現本外幣一體化監管。為了更好地實施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與管理,必須要統一本幣與外幣的流動管理方式。
[1]杜鵬:我國跨境資本流動現狀與特征分析[J]上海金融,2011,06: 10-14.
[2]胡利琴、彭紅楓、彭意:我國銀行業宏觀審慎監管微觀審慎監管協調問題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174-175.
[3]張明、匡可可:中國面臨的跨境資本流動:基于兩種視角的分析[J].上海金融,2015,04:23-28.
(責任編輯:閆濤濤)